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南林烟)


所以丁康就特别怕回家听父亲唠叨。
朔方大概是大汉现在最不缺马的城池。丁康坐的这车其实是拉货的板车,没遮没挡的,往往是拉货间隙有空的时候搭个人。正经的辎车贵,能不坐就不坐。
这驾车的还是个匈奴人,汉话说得不错,可能因为他健谈学得快,丁康坐上车他就聊上了。丁康都没问,就已经知道他是上次投汉的匈奴人,不过因为右贤王抽人的时候把他抽走了,所以他是在战中倒戈的,人倒霉受了伤,一条腿瘸了。
“太守是个好人。”这个曾经的勇士诚心诚意地夸赞在朝中有刻薄之名的主父偃,“受伤的人,要是会养马给牲畜治病,就去养马养羊。我这样伤了腿又不会治牲畜的,太守也给了生路,赊了我这辆大车,叫我在铁官城和朔方城之间运货。马也是族里给的,天天跑两趟,也不愁什么。冬天下大雪也不怕,买了粮存下足够吃。”
丁康跟个匈奴人没啥好聊的,嘴上应付着:“挺好,比种地好。”
“比放牧好。羊群说死就死光了,根本不作准的。”这个匈奴人忽然半转过头,面相沧桑,总觉得有五十了,但能被右贤王抽去打仗,丁康觉得应该也没这么老。他正猜着呢,就听匈奴人问他:“你们铁官招人要什么条件?”
“咦,你想去?不用,你这腿肯定不能要。”
“不是我,是我儿子,今年已经十四了。我想先打听着,要是能够得上,这几年让他努力努力。要是能进铁官,那才是真不愁了。”
丁康大摇其头,连连否定:“你们匈奴人不行的,铁官是国之重器,只招汉人。”
这匈奴汉子却不服地道:“我们部族都投汉了,我们也是汉人。”
“呃。”丁康辞穷,他就是个平民,哪里懂什么国家政策,只是摆手不肯承认。这人明明是个匈奴人,说破天也是匈奴人啊,哪里就成汉人了。
平时铁官都再三强调保密呢,让匈奴人混进去,盗走了机密可怎么说。
话不投机,匈奴车夫也不高兴了,默默赶着车把他送到地方,收了钱就走了。
丁康背着提着带回来的东西往家走,路上不停的跟新邻里们打招呼,见人们看向他背着的铁锅,更是自豪地挺起胸,步子却放得慢了。
半个里都瞅见问过他背回来的锅了,丁康才加快步子回到自己家,门还没推开就叫了起来:“阿父,我带了肉回来,请嫂子做了,一顿吃了吧。”
言下之意,可别抠搜切一点慢慢吃,一块肉一大家子吃上三天,还能不能痛快了。
丁父背着手出来,看到他解下来放在地上的铁锅,眼睛一亮,口中却斥道:“买什么不好买这个,挣几个钱尽瞎用了,什么时候才把新屋盖起来!”
“急什么,先把家里该置办的都置办了再说。你跟阿母把我养这么大,我给你们买点用得上的物什,晚两年盖新屋又怎么了。”
种地的农夫最让人着急的就是这个省钱的劲头。因为手头活钱少,什么都要算着用。他们铁官现在出的铁器已经让农具的价格下来一半了,家里却只买了犁,其他的趁手农具说是要一年一年的慢慢攒。
丁康看得着急,拿了工钱就自作主张,直接从铁官城买了带回来。今年已经是元朔五年了,他在铁官干了两年,工钱没攒下多少,一半用在吃喝上,另一半就全花在这了。
丁父对此又喜悦又生气。本来以为家里都置办齐了,他总该消停了吧,哪知道这货就是个存不住钱的,这个月又买了口铁锅回来。
啪!他在儿子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自己把锅搬到水井边,打水去洗干净。
丁母也出来把肉拎了回去,丁康蹲水井边洗脸,又灌了几口水,好奇地问:“阿父,我本来休沐就要回来的,你特意托人叫我有什么事?”
“你又不是每次都回来,我不叫你,误了事怎么办?”
“到底啥事?”
丁父还没说,丁母把肉放回去后,又喜滋滋地拿了件新衣出来,叫丁康站起来,在他身上比划着,满意地点头:“这羊毛布还怪不错的。我们家买不起丝绸,做一身羊毛布的衣服也挺体面。”
这是毛纺厂的瑕疵布,大部分被见着商机的人低价批发拿货,少数在本地便宜卖掉。纵然如此,对农具都想攒钱慢慢添置的丁家来说还是有点贵,一般是不会买的。
所以丁康大为诧异。
“到底怎么了!”
“给你说了门亲事。”丁母用“今天中午吃马铃薯”那样淡然的语气说着差点把他震倒的话,还没等他发急,母亲已经自顾自说了起来,“水给你烧热了,去洗了再吃饭,下午我去市里买些家什,你跟我去拿。”
丁康一听就明白,这就是母亲已经满意了人选,两家都约好带人去相看一下了。
他可急了,这地方男多女少,匈奴女人倒是多,他不是不想娶妻,是不想娶个匈奴妻子。
“我只娶汉女,我不要娶匈奴人。”丁康郑重声明。
丁父这时候才笑着给他背上一巴掌,“你一个月四五百的工钱,哪个给你说匈奴女人。敢上门,我叫你大兄拿棍子打出去。是汉女,在毛纺厂做工的,比你工钱少些,也有三百钱一月。你这败家货,人家犹豫就是你到现在也没盖起个新屋,我跟你阿母好说歹说替你解释才答应相一相。你以后工钱都拿回来,我给你存着盖屋,不许乱花了!”
丁康泡在热水里直搓牙花子。毛纺厂的女工多是寡妇,这点没人在意,能说给他,肯定跟他年纪相仿,不是问题。就是父母不知道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啊,毛纺城跟铁官城不在一处,平常他们根本碰不到面,只能把轮休的日子调到一块才能相聚,这是夫妻应该过的日子吗?
但……丁康自己也明白,一个能跟着他搬到铁官城,给他打理家务日日相处的农家女子,最多有些铺盖织机之类的陪嫁,绝不可能有一个月三百钱的工钱。
父亲话里话外的意思,也是因为他是铁官的工匠才能说到这样的妻子。纵是父亲嘴上还总说让他回来种田安稳,其实心里也慢慢认了吧,做铁匠比种地好。
要是这亲事成了,夫妻俩一个月七八百的工钱,这日子不得上天啊。
想到这里,丁康一头扎进水里,憋了会气才钻出来抹脸。不就是轮休才能抱自己女人么,不算什么大事!
吃饭时,大兄和二兄两家都过来了。丁康大口吃肉,又招呼不太敢伸筷子的侄子侄女:“吃,别想着省到明天。你们今天不吃,我就吃光了。”
大兄丁垦笑着摇头,没管孩子们,而是向丁康询问:“你们铁官招人有什么条件不?”
咦,这问题耳熟,今天刚被匈奴人问过。丁康被问过一次,现在反应很快,立刻看向大兄已经十二岁的长子,丁父也道:“阿完也十二岁了,说长就长,快得很。你看看他缺什么,家里就带他去学,叫他补上。”
丁康终于忍不住笑了:“阿父,上次回来你还叫我回来种地。”
丁父板着脸,拿筷子敲了下桌面,“阿完读书好,我打算让他继续读。以后读不出来再下地恐怕干不好活,你们铁官不是招人要看识字吗,我琢磨要能进铁官,也算个后路。”
丁康挠了挠头,他倒真想起个要紧的事,之前因为父亲不赞同他去铁官所以没说,现在赶紧道:“阿完是什么书读得好,经书还是算数?我们铁官明年要办个学技术的学校,就教新学,学成了要是没考中,铁官收人。要是阿完算数好,我就带他去报名。”
丁父双掌一合,看向大孙子,高兴地拍了板:“阿完就是这个学得好,你给他报!”

经过技术交流, 秦、汉两边的工匠终于各自把铜炮给铸出来并试射成功。
长安武学中,赵丰已经在辞学回家和留下继续的矛盾中挣扎许久了。
当年考上武学他也兴奋了很久。武学不仅要学兵法,还要学族兄赵常曾经用功过的那些数算几何, 打熬身体也不能落下, 可谓过得极为充实。
渐渐的, 在一次次文考中, 成绩落后的同学去了北军,从曲候起步开始军中生涯。这就是赵丰一开始的目标, 他很激动, 觉得自己这时候没淘汰, 以后至少也能从司马或者校尉起步吧!
又过了些时日, 兵法成绩总排在前面的同学也去了北军,果然是从校尉开始做起。
这时候赵丰有点糊涂了,成绩好和成绩差的都有去处了, 他们这些留下来的算什么?好像共同点是……兵法一般, 数算几何还可以?
就剩他们二十六人了, 仍在继续学。
那他们会去哪呢?
元朔元年考上武学, 真正开始上课得到到元朔二年。到元朔四年初, 他还在武学上课,这跟他的预想完全不一样,赵丰每天都在想要不要回家,边境战事频频, 他要是再过几年, 壮年已过,那还能有立功的机会吗?
但都学这么久了, 他现在离开是不是太亏了?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武学对他们忽然有了安排。
原本早起练武, 然后上课。但这天排好队后,赵丰就看见外面有青年扶剑昂然而入,站到了队列之前,拿过名单开始点名。
赵丰见过从战场上下来的人,这青年虽然看着气势不弱,却没有那种经过杀场的感觉,可又跟他们这些人不一样。
不等他再多想,已经点到他了,他赶紧大声应到,便见那人一边念名一边向他盯了一眼,大概是要借点名的机会把样子先认一认。
点名罢,那青年才道:“我是北军炮尉李敢,你等从今日起,均入炮军训练,合格者为司马,不合格者退出炮军,入北军为曲候。前途就在自己身上,诸位,吾与君共勉。”
炮军是个啥东西?这是所有人一致的想法。
炮军当然不是啥东西,炮军是相对独立的炮兵而已。现在这些数算和几何学得还可以,但在兵法上学得平平,显然不能成长为一方统帅的武学学员,就被安排成为炮兵,虽然手下没兵,但享受司马待遇。以后炮兵扩建,放出去就是现成的将领。
李敢自己其实在之前都不太知道炮兵是个啥东西。
他跟着父亲守城学习战事,但在他们陇西李氏,这种程度还不能算真正上过战场,他就等着哪天得到父亲信任能在军中独立带兵冲杀呢,就被天子点名来做这个炮军校尉。
刘彻选来选去选到李敢,其实也是经过好一番思量。
跟嬴政那里不同。嬴政用王离,并不打算把王离限制在炮兵部队的位置上;王翦用自己的资历和脸面举荐自己孙子,当然也不是想让孙子局限在这个位置。
他们的想法一致,是让王离这样注定要在秦军体制中步上高位的将领,从一开始就熟悉火炮的运用。等火炮越来越轻便,能够在野战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作为统帅可以恰当的在战场上发挥它们的作用。
刘彻就不一样了,他看过史书之后,只想让卫霍活久一点,后续的将领都不能完全让他满意。这样一来,也没有特别需要培养的人才,挑人的时候,尽着炮军用人来挑就可以了。
他知道李敢因为把李广自尽的事怪到卫青身上而刺杀卫青,又被霍去病所杀。不过除了觉得李广李敢父子俩都意气用事,卫青背了老大一口黑锅之外,对这件事本身倒是没什么想法。
毕竟在大汉,不愿辱于小吏而自尽,以及为长辈和恩主报仇去刺杀位高权重的仇人,这些行为不但不受批判,社会风气还视之为正面榜样,鼓励大家学习呢。
要是李敢刺杀的不是卫青,说不得刘彻也得给他点个赞。唯一的问题是刘彻都没弄明白,他为啥会怪到卫青身上去。
从李广到李敢,都不是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将领,也不用担心让李敢来炮军会浪费人材。
不过虽然不能为大将军,但个人勇武和基本的军事素养却没问题,足以担当此任。刘彻是不会让散漫的将领和无能的将领来他的炮军的,并且他还在考虑一件很冷酷的事情,不管他的卫霍能不能延长寿命,他的太子很长时间内都会是“卫太子”。
卫子夫已经生了儿子,刘彻本来想让她调养几年,但她确实易孕,避开排卵期之后还是怀上了,于今年年初诞得一子。虽然还没有立太子,但刘彻已经准备在卫青和霍去病大捷之后,正式立后和立太子了。
他相信卫青,史书已经给他证明了他看中的这个骑奴出身的大将军,即使得势之后,忠诚的也只是他一人。他也相信霍去病,没啥理由,因为是自己看着长大并且非常给他长脸出气!
但他不能相信那围绕卫霍和太子自然而然形成的外戚与军功集团。
看看卫霍去后他们干的那些污糟事吧!
军费都贪!
还搞巫蛊!
一群目无君上的王八蛋,搞巫蛊不就是想他死?
是,他现在是不相信巫蛊了,但他们可是相信这一套才会搞啊,还不是想咒他!
从私人的角度,他仍然可以不在意地封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予以无上的信任,用他最锋利的剑来助他平衡朝政,削弱相权。
但是从天子的角度,刘彻还是要让军中有其他势力存在,免得将来太子这头再有什么不妥。
陇西李氏大概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家族传统的缘故,武风浓烈,广义上来看真能称一句世代为将,祖祖辈辈天生就吃这碗饭的,在军中自成一派。
就算原历史中李陵降匈奴令李氏名败,陇西李氏仍然以骑射为业。李世民他家都多少代了,虽然未必真是那一支传下来的,但依然自认陇西李氏一脉,以武立身,骑射出众,多少也能见一斑。
让李敢进炮兵,成为一个新兵种的始创者,也算是个荣誉。刘彻自己记了一笔,提醒自己以后不要让太子与李氏联姻。那个谁,李敢的儿子,最后还是卷进太子的事里去了,就是因为有个同胞姐妹成了太子的中家人子。
现在太子刘据都不是原来的刘据那个人了,刘彻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太子必然会有自己势力这一点不变。
他不会阻止太子在登基前学着用人理政,也不会阻止太子有自己的势力。他的太子总不能做个废物养着等登基吧,他寿命又不短,太子这么养是要养废的,当然要早早学习起来,学用人学治政,学着看围在身边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可以怎么去使用他们,又或是抛弃他们。
但他也不会迷信历史上自己掌握最后胜局的结果。
如果哪一天需要废太子,他不希望军中都是太子的人。
就算不需要废太子,他也不希望因为自己长寿,太子等不及想上位时,自己没有抗衡的力量。
刘彻不太确定火枪能不能在十几年内搞出来并且普及到军中。其实李氏这样善射又能组织万人之内军阵的将领,更适合带火枪兵。
现在就让李敢在炮兵里发挥才能看看吧,如果让他不满意,那就在李氏里再换一个。大汉并不忌惮这样中层的军事家族,这也能算是最愿意积极向天子表现、最有上进心也有实力培养家族子弟的一个阶层了。
所以李敢就毫无意识的成为了实际上炮军这个新军种的首任将官,先被带去靶场感受了一下火炮的威力,然后自己先学着操炮,一边学一边结合实际,编写一本属于大汉的炮兵条例出来。
李敢也不能说不兴奋吧。他这两年开始在军中向父亲学习怎么用兵了,而李广这两年哪也没去,尽蹲在雁门守备了。
虽说大汉的守备不是仅仅守城,也需要野战迎敌,击退来犯的匈奴,但城池的守御依然是重点。
李敢这两年别的没学到,守城是学得足足的。
看过一炮轰出去的威力后,李敢立刻能想到它的用处。只要在城头架起来,炮弹管够,匈奴来多少轰多少,保管他们进不了城!
这样城里就不用留太多军力了,尽可以出城与匈奴周旋。毕竟匈奴攻不进城的时候,若汉军不出城,周边的乡野就是他们可以任意掳掠的地方。每次入寇所谓掠人数千,哪里是在城里抢掠的呢?都是乡间的百姓啊。
李广守边,其实也不是蹲在城里守,算是一种防守反击,经常打出去的,不然也不会在失利时被俘了。
他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呈上去却被发了回来,只见天子批阅,问他炮身若是减去三分之一,有轮能拖行,又待如何?
李敢倒吸一口凉气,头皮都麻了,整个人木在桌案前,一股颤栗感从尾椎骨直窜到天灵盖。
又待如何?又待如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