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枝忙去扶她,脸上也挂着笑,“这么客气做什么,二嫂你只管把鸭子看好,以后分的利钱只会越来越多。”
“你说的是,我一定尽心!”
等二堂嫂他们也回了后头,忙活了一天的两人又钻进屋子数钱,徐泽摇了摇头,打趣道:“有人钻进钱眼里了。”
陶枝由他去说,只喜滋滋的把银子和铜板分类放好,钱匣子合上,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她心满意足的说:“如今我们也快成狗大户啦!”
两人对视一眼,笑得泪都出来了。
到了八月初,田间地头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水田里,连成一片的稻子到了灌浆结实的关键时期,家家户户都忙着灌水养根;旱田里,则多是收高粱、收黍子的,收割完地也不能闲着,趁着天气还没彻底冷下来,还要连忙整地抢种秋花生、秋大豆。
刘家的十几亩高粱收完了,刘三贵特地挑了一大早赶着牛车来送高粱杆,徐泽引他卸到后头的牛棚旁边。
两人拿着木杈站在架子车上,把高粱杆往下掀,卸完一车,正巧乌仁和张卫也到了。
李三贵擦了下脑门上的汗,喘着粗气说:“你们再等等,还要再跑两趟呢,”
徐泽抬手就给了张卫一拳,咬着牙道:“你们俩是会赶巧的,刚卸完就到,等会还有两车可不能装没看到,都来给我干活。”
乌仁嗤笑一声,“看来你这顿酒也没准备让我们白喝。”
“就是,为了你徐二哥这顿酒,我把自家田里的活儿都抛下了,来了你这儿怎么还要干活啊?”张卫龇牙咧嘴的揉着被徐泽打中的胸口。
徐泽啐了一口,骂道:“三两下的事,能费你们多少力气,一个两个的,都和我作对啊?这酒你们还想不想喝了?”
张卫变脸极快,当下就笑嘻嘻的勾着徐泽的脖子说:“喝,喝,今日嫂子给咱们准备了什么好菜?”
“有鱼有肉,一早还宰了一只三斤重的鸭子,还有我昨天夜里挖的鳝鱼。对了,李三哥,我媳妇儿说让你把你媳妇儿也叫上,她们女人也摆一桌。”
“她?她怕是不愿意吧……”李三贵脸上有些为难。
“你家里抢收高粱也累了这么天,你家里人多,也不缺她一个扬场的,我媳妇儿的意思是,让她也松快松快。你好好和她说,她愿意就来,不愿意就算了。”徐泽把陶枝交待给他的事情和李三贵讲清楚。
“行。”李三贵跳上牛车,招呼了一声:“那我先过去了。”
见人赶着车走了,三人又围着水塘转了一圈,正碰上二堂哥划着一尾小船在水塘里捞菱角叶。
几人抓偷鸭贼那日是见过的,张卫这个自来熟,只记得他二哥姓潘,于是一口一个“潘大哥”喊得极顺口。
他叉着腰站在塘岸边问:“潘大哥,你捞这些做什么?这时候可还有菱角?”
二堂哥把竹篙插进水底,手上使劲将船身往前一送,待船停稳了,他又蹲下从脚边翻出几个还长着菱角的丢上岸去。
“这菱角叶鸭子爱吃,我捞回去煮熟了拌在饲料里。菱角这时节都老得落到水底了,我捞了这些也没见几个还结的。”二堂哥解释。
“原来如此。”张卫揪下来一个菱角,用后槽牙猛地一咬,“哎哟,我的牙……怎么这么硬啊!”
“都说了老了。”乌仁叹了一口气,像看傻子一样看了他一眼,迈开腿往前走了。
徐泽乐得不行,挤兑道:“不是说了给你杀了鸭子吃肉了,这会儿还和我的鸭子抢食做什么?显得我没给你准备什么好菜似的……”
张卫懊恼,“谁要和你的鸭子抢食了?我就尝尝!”
“你把这些摘了,带回去煮熟了再用刀砍开来吃,老虽老些,倒比嫩的更粉更糯,扎实得能顶一顿饭了。”徐泽说。
“那我还是摘下来带走吧。”张卫好久没吃这东西了,今日还真有些馋了。
“二哥,摘一片大些的荷叶给我。”徐泽探着身子接过来,又丢给张卫,“这玩意儿扎手,你用荷叶兜着。”
“你们俩磨叽什么呢?”乌仁见人久没跟上来,在前头停下。
“就来了!”张卫加快手上的动作。
“二哥,记得等会喊二嫂一起去前头喝酒。”徐泽朝小船上的人喊了一声,就搭着张卫的肩往前跑了。
这回卸高粱杆,徐泽手都没动,张卫拉下脸当即就不干了。
“这不是木杈就这么三个嘛,下回,下回换你歇还不行吗?”徐泽笑的狡诈。
“怎么,会哭的娃有奶吃?就让他歇?”乌仁冷着脸开玩笑。
徐泽打了个哈哈,苦笑道“大仁哥你也歇,我和李三哥干。”
第三回 ,李三贵倒是赶着车带着她媳妇儿来了。
众人一齐把高粱秆卸完,把牛牵到水塘边吃草,就一起穿过菜地往前头去了。
陶枝从灶房出来见人都过来了,又忙着要给他们倒茶。
张卫嬉皮笑脸的上前说:“咱们这几个又不是什么外人,我们自己来就行,嫂子你忙你的去。”
陶枝抿嘴一笑,“那倒给我省事了,那你们自便啊!”
“你就是徐二的媳妇儿,叫陶枝的吧,我认得你。”说话的是李三贵他媳妇儿连秀芹。
陶枝循声看过去,只见她生着一幅圆脸蛋,柳眉细眼,偏又是个高个子,嗓门也不小。
她又说,“我在河边洗衣裳,常听人说起你,去年也见过你几回,只是没和你打过招呼。”
陶枝不太明白她说这番话的意图,只笑着跟腔:“大家都是一个村的,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连秀芹上前来挽着她的手,语气十分热络的说:“都怪他们那群长舌妇胡说八道,早知道你性子这样好,又这么有本事,我们俩早该有来往的。走,我去灶房帮你洗菜切菜。”
陶枝也没拒绝,两人有说有笑的就往灶房去了。
徐泽从卧房里翻出一幅叶子牌,招呼哥几个到堂屋来玩。
这边灶房里,连秀芹正痛心疾首的控诉着村里的媳妇婆子,将他们夫妻俩说得有多难堪,她当初被骗得有多么惨。
她仍不解恨,大声骂道:“这些八婆,都是闲得没事了瞎编排人,害得我一直冤枉了你们!”
陶枝坐在板凳上给芜菁削皮,笑着说:“嘴长在别人身上,也没法子把人家的嘴堵住。幸好我们院子里有井,洗衣裳也不用去河边,这些日子我很少往村头去了。”
“没事儿,咱不怕她们,下回我再听到这些有的没的,我就替你骂回去!”
连秀芹满不在乎的一笑,拿起一头芥菜掰开,“我刚才从鸭棚那边过来,见你一园子的菜长得特水灵,可见弟妹你是个细心的!”
“细心倒谈不上,我们家就那二十亩旱地,都租给你们家了,我平时也就照看菜园子的那一亩三分地,多费了些功夫罢了。你要是看上了什么,下午走的时候摘一些我给你寻个篮子你带回去。”陶枝说。
连秀芹也没客气,嘿嘿一笑,“我还真看上你家篱笆上那些扁豆了,等走的时候我再去摘。”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陶枝大抵也晓得了她的性子。
她心里觉得连秀琴这个人没什么心眼,人也敞亮,原先怕是因为流言蜚语对他们有些成见,才管着李三贵不让他们兄弟两个来往。如今她俩把话说开了,她当下就恨不得和陶枝拜个姐妹才好。
几样菜择完洗完,二堂嫂和二堂哥也过来了。
二堂嫂一进灶房就找活儿干,还笑呵呵的同连秀芹打起了招呼,两人聊了几句,还算合得来。
饭菜整治出来,摆了两桌。一桌他们男人喝烧酒,一桌她们三个喝了点甜米酒。
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大家伙都往水塘那边去,带上铁锹、木盆、鱼罩一起去塘里挖藕、摸鱼。
一时碗筷也不收拾了,一群人借着酒兴勾肩搭背的往后头走。
水塘边苇草深深,近处有鸭子戏水。他们沿着岸边往远处走,到了水浅处,几个男人把外衫一解,光着膀子提着家伙什就下了塘。
他们先挖泥筑坝,把这边的水用木盆舀起来往外面泼,几个人在水塘里来回倒腾了几圈,身上也都是泥了。
徐泽偷了个懒,看深处有几个莲蓬还嫩着,就折了下来丢到岸边,笑着说,“你们也别闲着,都吃。”
陶枝过去捡起来,分发给她们两人。
等水泼得差不多了,几个人就开始挖藕了。荷叶都长在藕节上,只要顺着叶梗往泥里挖就能摸到莲藕,但此时不能心急,先用手摸清楚莲藕的走向,再又横着挖,最后慢慢用手把泥扒开,才能把藕拔出来。
“哎哟喂!我这里有鱼!快来!快来!”一惊一乍的人是张卫,他刚把鱼捉到怀里,那大青鱼猛然扭动,从他手里溜走了不说还甩了他一脸的泥。
岸上看热闹的人顿时笑得不行,二堂嫂抹了抹眼角笑出来的泪,调侃道:“张家小子,你方才饭没吃好么?怎么一条鱼都拿不稳?”
水塘里的几个男人听了这话,也大笑了起来,只有张卫顶着一张鼻子眼睛都看不清楚的脸,气得直咬牙。
他放狠话,“急什么?这才刚开始!等会我们都比一比谁捉的鱼最多,看谁才是那个没吃饱饭的!”
“比就比!”李三贵不甘示弱,蹲下身子就往泥里摸。
几个人藕也不挖了,专心致志的摸鱼。
乌仁闷不吭声地就抓到了一条草鱼,朝岸上喊:“你们也别光看着了,拿东西来装……”
陶枝和二堂嫂又往回跑了一趟,连盆带桶的提了好几个过来。
连秀芹好久没这么高兴了,她嗓门又大又亮,“你们捉了鱼只管往岸上丢,我们几个来捡!”
水塘里五个泥猴似的男人,就数张卫和李三贵喊得最大声,一会儿一个“捉到了”,不知道还以为他们俩捉得最多。
徐泽摸到鱼只管丢到陶枝脚边,二堂嫂也一心替二堂哥捡鱼,连秀芹一开始还帮张卫和乌仁捡,到后头也顾不上他们了。
“不玩了,你们几个拖家带口的欺负人!我们摸的鱼都没人捡了!”张卫抹了一把脸就要上岸。
徐泽故意道:“怕不是输不起吧?”
“输不输的又如何?反正你们几个有媳妇儿的我看不惯,不玩了。”张卫这话一开口酸不拉几的。
徐泽和李三贵倒是放声大笑了起来,连声又刺了他几句,“我们又没拦着你娶媳妇,你和我们撒什么气?”
乌仁和二堂哥见他们都不摸了,也抱着藕往岸边走。
众人都上了岸,除了一大捆藕,几个木盆木桶里,数徐泽摸得鱼最多,但按个头还是乌仁摸得最大。
兄弟几个扛着藕提着桶,往鸭棚前头的后院里去,准备到井边把身上的泥冲一冲。陶枝她们几个到了前院,把几桶鱼倒到了一起,又把碗筷都收拾干净了。
临走时,李三贵赶了牛车过来,冲乌仁和张卫说:“我捎你们俩一程。”
徐泽把藕给他们搬上牛车,又挑大的,用绳子串了几条鱼丢到车上,“你们都带回去吃,得空了再过来玩。”
“不来了,等我成了亲再说吧。”张卫耿耿于怀。
众人又是哈哈大笑,几声道别后,鞭声响起,牛车吱呀远去。
但此时,风正轻,阳光不燥。
一切都刚刚好。
第92章
这些天,陶枝寻了牙人,和一个卖酱菜的妇人,合起伙来在菜市里头租了半爿铺子,单数日她带着二堂嫂出摊,双数日那卖酱菜的妇人出摊。
因着今日是中秋,铺子里的生意比往常都要好些。
徐泽给廖掌柜送完蜂蜜过来,就见铺子门口挤了不少人,连在里头忙活的姑嫂俩都被遮得看不见了。
他侧着身子正准备从边上挤进去,人群里突然伸出来一只年迈有力的胳膊,扯着他,将他往后拖。
拽他的大娘当即就大声嚷开了,“你这后生,没瞧见我们都在排队吗?有我赖大娘在这儿,谁也别想插队!”
里头的两个人忙得不可开交,陶枝把咸鸭蛋用草兜装好给出去,收了铜板又连忙记账,二堂嫂正忙着捉鸭子称斤两。挤在面前的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吵闹得很,两个人谁也没察觉到外头的动静。
徐泽笑着解释:“我不是插队的,我是铺子里陶老板的丈夫。”
赖大娘将信将疑的撒开手,“你莫不是诓我的?我来了两三回了,每回都是她们两个姑娘家在铺子里张罗,从没听见说她们俩有什么丈夫的。”
想来又是以讹传讹了,徐泽还真是欲哭无泪。
这些天每逢要往镇上去的日子,他都是赶早把人送过来,回去后在家里补个回笼觉,又洗衣裳扫院子做晌午饭,再去把人接回来。
可巧昨日进山得了些蜂蜜,今日便往廖记糕饼铺子去了一趟,时辰不早了,他也懒得来回跑,想着就在铺子里等她们一等,谁知还没进门就被这大娘一把薅住了。
徐泽张了张嘴,焦躁的解释道:“我骗您做什么,她们俩都是成了亲的,一个是嫂子,一个是小姑子……”
这番“八卦”引得排队的几个婆子媳妇转过身来听,还与他辩得有来有回。
赖婆子痛惜,“竟是成了亲的,我瞧着这闺女不错还想着把我娘家一个侄孙介绍过来相看呢!”
徐泽听了险些一口气没上来,恨不得飞回去把婚书取来摔在她脸上。
“下一个。”
陶枝给眼前的两个妇人称完鸭子,发现排队的人不动了,往后头一看,竟是都扭头在听徐泽和人说话。
“徐二!快过来帮忙!”陶枝笑着向他招手。
徐泽傲娇的把下巴一抬,斜睨着眼,得意道:“听见没!瞧见没!我媳妇儿叫我了!我刚才嘴巴都说干了你们还不信,这回信了吧?你们快让我过去!”
这回总算没人拦他了。
徐泽臊眉耷眼的从人群里挤进来,一下没留意,连束发的发冠都挤歪了。
这些排队的都是顾客,他就是辩解也不敢往重里说,这他会子正攒了一肚子的憋屈没地方倾诉。
陶枝笑着给他扶正发冠,理了理衣襟,柔声问:“怎么到了不进来?你在外头和他们在说什么呢?”
“害,没什么。”
徐泽有些烦躁地搓了搓脸。
他都懒得提,总不能说,旁人误会她是个黄花大闺女,还想着给她保媒拉纤,他忙着和人骂仗吧。
人闲着就爱瞎琢磨,他索性找点事做。于是蹲下身看笼子里的鸭子,一数竟没几只了,又问:“今日生意这么好?要不要我回去再拉一些过来?”
“不必了,这一批鸭子公的就只剩十几只了,过两日你还要给常掌柜送过去呢,咱们今日卖完了早早回家过节就是了。”陶枝说。
“行吧,你记账,我来给你们捉鸭子。”徐泽把凳子拖过来守在铺子前头。
这人拿了十个咸鸭蛋,那人买了一支藕,终于轮到赖大娘了,徐泽特地起身招呼她,“大娘,您要点什么?”
“给我逮一只鸭子,你们一支藕太长了,我要半截就行。”赖婆子用手比划了一下。
听了这话,陶枝取了一支藕过来,拿刀切了一半下来。徐泽拿过来过完称,把藕用草绳扎上和鸭子绑在一起,递给她,“一共收您一百五十七文。”
赖大娘看他们俩配合默契,还真不像假的,叹了一口气,把钱掏了,接过东西转身走了。
徐泽心里舒服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引得陶枝不明所以的瞅了他一眼。
早市这一波人走完,卖到最后,就剩些鸭蛋了。
陶枝起身收拾账本和钱匣子,笑着对他们说:“我们把摊收了,把大门闩上,再买点菜买点糕饼点心就赶车回去。”
二堂嫂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日过节,我娘托人递口信过来,想让我和你二哥回去吃顿团圆饭。我只好向妹妹告半日的假,也不知大妹妹你允不允?”
陶枝嗔道:“这有什么不允的?二嫂你既要回家,怎么不早说呢!害你陪着我守铺子耽搁了这么久!”
二堂嫂笑着搓了搓手,“就是要回家也不好耽误咱们来镇上摆摊的,这是正事。”
“行,那咱们快些收拾,你也能快点回去。”陶枝把没用完的草兜装进篮子里。
等徐泽把铺子前头扫干净,又闩了门,二堂嫂开口道,“我就不陪你们夫妻俩慢慢逛了,我去路口叫个车先回村里去,正好还要收拾点行李,再让车把式把我和你二哥拉回去。”
“也好,二嫂你回去了就多待一阵子,今日也不用急着回来,吃了饭就在娘家过一夜,你们娘俩也说说话。反正明日也不用出摊,鸭棚里也有我俩看着呢。”陶枝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