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这是文化工程,也是面子工程,一定要做好。
  这样恩及当代、泽被后世的工程,文臣没办法反对,薛瑄也没有二话,高高兴兴的上任了,没几天还呈上一个名单,以江西处士吴与弼为首,都是当代硕儒,确切的说,其中有不少是他需要保护的人。
  汪舜华很明白他的心意,只要那些人老老实实不造反不偷税,她也真不想背上杀读书人的罪名,他们骂就骂吧,不骂才是怪事;不过别让我揪住你的尾巴。
  同时特别交代薛瑄:“这些经书要完本,圣人的教诲,可以商榷,但是没必要阉割。”
  ——这当然是针对《孟子》说的,从今以后,《孟子》还是以完本通行天下。孟夫子本说的就是一句实在话,没必要掩耳盗铃;要是让她来改,投一个要删的反而是孔夫子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外加朱熹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家都懂。
  兵部尚书孙原贞历史上活到了八十七岁,身体自然是一级棒,但是现在工作压力这么大,老爷子毕竟七十四的人了,很受不了,于是汪舜华同意让他去武学;左侍郎罗琦今年才五十,正是干事的时候,进尚书,右侍郎杜宁进左侍郎,陕西按察使项忠任右侍郎。
  刑部还好,工部尚书江渊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在十月初撒手人寰;督察院左副都御史耿九畴和历史上一样八月去世。
  经过讨论,谨身殿大学士于谦仍为首辅,这是废话;商辂、李贤、彭时依次进位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詹士邹干升弘义阁大学士,礼部右侍郎姚夔升体仁阁大学士。
  当然内阁的运作方式也要改变,去年累死了两个阁老,今年再这样,估计大家都要英年早逝。
  既然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汪舜华也不好再过度为难大家。
  以前,对于宫里出来的各方面奏疏,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称为票拟。皇帝用朱笔批答,当然如果怠政,活就交给司礼监了。所以明朝大臣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和司礼监搞好关系。否则,你写的天花乱坠,人家不用,也是白搭。
  以后,除了机密奏疏以外,通政司接到奏疏编号送司礼监,再次造册登记,然后分给阁臣,用蓝笔在小票上书写拟办意见,而后再送呈御览,由皇帝确切的说是皇太后用朱笔批复。
  看似没有变化,但汪太后在招阁臣入见、询问意见的时候,就没有挨个点名问了,而是问了、有人回了,就定了。如此两三次,阁臣自然闻声知意,下来自己做了分工——重要的意见建议、有关藩王传承、地方叛乱或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内阁集体商讨;有关国防、军队、禁军等事项,由于谦提意见;官员选任监管由商辂拟办,李贤则批阅户部和工部奏疏,彭时阅处礼部那条线,邹干阅处刑部大理寺,姚夔阅处宗人府和六科。
  ——汪舜华和阁臣达成了默契,却没有戳破窗户纸。现在合作愉快,可以放一马;但只要阁臣不配合,汪太后还会故技重施,大家互相伤害。
  ——汪舜华和群臣心里都有数,汪舜华自己是个工作狂,又是特殊时期,不愿意假手他人给人作弊的空间,但以后的皇帝未必就有这个耐心逐字逐句抄写,估计还是照着宣宗的办法,自己批阅重要的,其他的由太监抄写。大不了自己看一遍,满意的做标记,让人抄写;不满意打回去再提。然后司礼监登记,再交六科登记并送各部门办理,六科督办。
  ——需要留中的文件,必须请示太后同意;否则通政司对照以后,就要提出质询意见,避免宦官阻塞言路。当然,汪太后事先也会交代,哪一类的文件直接留中。
  大家吐了一口气:这样总算可以稍微轻松一点了,效率也更高了。否则一封奏疏每个人看一遍,够累死人的。因此此前大家也私下分了工,只是之前有教训,还要首辅确切的说是次辅高谷抄一遍,结果老头熬不住,去了。
  左都御史萧维祯升吏部尚书,通政司左参议吕原升左侍郎、江西左布政使崔恭调右侍郎。
  南京兵部右侍郎年富打击海盗有功,升户部尚书,右副都御史马昂任左侍郎,户部郎中薛远升右侍郎。
  礼部左侍郎章纶升尚书,翰林院学士倪谦任左侍郎,沂王府长史刘定之为右侍郎。
  刑部右侍郎程信升尚书;督察院右副都御史林聪转刑部右侍郎。
  广西右布政使白圭升工部尚书;右都御史李实年老辞职,广西左布政使陆瑜替代,左佥都御史李秉升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少卿钟同转右副都御史,德王府左长史钱溥升左佥都御史;又从被削的藩王属官中选了几个不错的扔进荣王府、沂王府和德王府,郑王府长史江万程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广西左参政王恕进左布政使,其他的出缺,由吏部商议后上报。
  这是相当大的一次高级别官员调整,内阁和两任吏部尚书侍郎反复磋商,终于拿出了方案;接下来就是考察、廷议、谈话。


第173章 忙碌的朝廷(中)
  新任吏部尚书萧维祯,之前一个头两个大,现在升职了,头更大!因为到处都需要人手——琼州府升格为海南省已经半年了,人员配备不能再拖了。既然是省,三司衙门就得有,这还是省一级的,下面就该说府县了。琼州府原来领了3州10县,现在各升一级,琼山改名海口,为首府;儋州、崖州升为府,10个县就不动了,州县是七品,府是四品,原来的官员不能用了;属官又是一大堆;台湾府也是,以前就是个琉球巡检司,现在升级为府了,下面就得有县,初步定了五个,东西南北中,名字就这样,懒得去想,一应的人员都要配备到位。
  此外,翰林院领导长期空编,现在在修两朝实录,每天还有一堆圣旨要撰写,还是要把领导配齐,才能干活。
  按照惯例,翰林院以正五品翰林学士掌院,从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两人,都算领导;正六品侍读、侍讲各两人,算中层干部;其下就是从六品修撰、正七品编修,以及从七品检讨等官,没有定数。
  其实还有很多重臣兼着翰林院的职务,尤其是礼部、詹事府、太常寺什么的,一般都是翰林院出去的,也就挂着翰林院的名字——这在汪太后当政以后被取消了,她看着一长串的官名实在头疼,就像她实在记不住箱笼里那些衣服首饰的名称一样。
  因此翰林院的领导编制常年不符合法定要求,要么因为集体升官严重超员——这种是常态,要么像现在领导职数都没凑齐——这种情况真的很少,主要是此前干部年轻化,从翰林院抓了一拨儿人,配齐詹事府,又抓了一波儿人。现在的进士都很珍贵,何况庶吉士,因此这两次一加,别说领导,就是稍微有点资历的,都被调走了;何况两朝实录修成以后,肯定要进行新一轮的升官,因此汪舜华并不着急。
  更要命的是,明年要清理全国土地,到时候又要派勋贵和各部门官员下去坐镇,也要预先准备。这些天内阁和吏部吵成一团,级别、资历、能力、如何搭配都是要考虑的。
  一样头大的还有宗人府。以后宗室出生要到宗人府报名,藩王郡王及封君嫁娶都要经过宗人府审核——选对象的事交给内官,咱们就不管了,但是出生报名册封结婚的申请你要审核;然后每年还要核查,这是大麻烦,不过可以扔给督察院,反正他们管这事;但是人到北京来,你不好意思多麻烦礼部——人家主要负责考核和礼仪,衣食住行什么的都得宗人府操心,这得多少事!
  石璟简直想掀桌,不是说宗人府是清水衙门、鸡不生蛋鸟不拉屎吗?——也就请名字抓宗室修玉牒什么的时候还是用得着,怎么现在变得比六部都忙了!
  但他不能掀桌子,而是要去向萧维祯要人。
  按照规定,宗人府该有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均为正一品;但是洪武以后,宗人府职权被移交给礼部。皇帝不喜欢养闲人,尤其正一品,俸禄太高不干活,百官看着不顺眼,宗人府就成了空架子,现在只有自己一个宗人令;经历司有个管出纳文移的正五品经历,当然还有些文书,毕竟要面对一堆档案,但都不管事好吗?而且就算把人配齐了,也不够!
  萧维祯很理解他的苦衷,商量了半天,提出了初步架构意见,上面的五个领导职数不变,新配几个中层干部:
  府丞,一人,正三品,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主事,二人,正六品,主要是文字工作;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管财务;
  左右二司理事官,正五品,具体业务负责人,从宗室子女的出生、拟名、官爵、秩俸、婚嫁,优恤、名谥各种事情的经办;左右二司副理事官,从五品,辅佐理事官。
  石璟很高兴,虽然感觉人还是有点少,但先这样吧,把架构立起来找人干活要紧,赶紧去找汪太后。
  汪舜华把阁老尚书找来商量,基本同意,就是认为正一品有点多,别的衙门见了都的绕道,没关系,宗正、宗人改正二品。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