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安国公于谦,得到了魏国公徐承宗的首肯;英国公随后表态支持——反正他娶的是汪太后的亲闺女,儿子不能从别人肚子里出来,汪太后也不止说了一次,既然如此,也就没什么顾忌;成国公朱仪闭了眼睛,定国公好像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但是没办法,就这样吧。
  30多位勋贵一起上表请求削自己,这应该是旷古未有的奇观。汪舜华肯定不同意——废话,刚削完宗室,又来削勋贵,大家会怎么看?以后还有谁愿意在阵前卖命?
  把大家招到武英殿,表扬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示:“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这是你们祖先或者你们自己沙场挣下来的,我没有想要削你们。回去好好过日子,不要东想西想。”
  可是大家跪在地上不起来,求着太后削自己,否则不起来!
  看着大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完了,汪舜华无可奈何,让大家退下,自己要和内阁大臣商量。
  于谦是首倡者,他站着不说话;其他三位阁老也真不好意思再捅刀子:“要不就这样吧?”
  汪舜华摇头:“宗室人太多,无节制生育,光吃饭不干事,削了就削了;勋贵不能这么干,否则天下人会骂的。”
  数了一下,经过太祖大杀功臣和靖难战队以及土木堡重创,加上无子的、夺爵的,勋贵剩的真不多,好歹景泰四年、建极元年两次绍封,稍微能看了。如今国公级别8人、侯爵28人、伯爵21人。
  当然外戚也有封爵的,仁宗张皇后的哥哥张昶封彭城伯、弟弟张升惠安伯,不过两人都是跟随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不全是裙带关系;宣宗孙皇后父亲孙忠封会昌伯,儿子继宗造反被杀,爵位撸了,全家被赶到海南;另外太皇太后的弟弟吴安封了兖国公,今年因为侵占土地降封为安平侯,汪太后父汪瑛几起几落,现在还是固安伯;钱皇后两个战死土木堡的兄弟,钱钦为会昌伯、钱钟为会安伯,钱钦无后,钱钟有遗腹子钱雄袭爵。不过外戚与功臣不能比较,都可以忽略。
  底数出来,什么事情都好办了。首先,待遇规范,国公三千石,侯爵千五百石,伯爵一千石——不仅没降,反而升了。明朝爵位有公侯伯三种,各分开国辅运推诚、奉天靖难推诚、奉天翊运推诚、奉天翊卫推诚四等,其中第一等是太祖封的,第二等是太宗封的,其他人就是第三四种。公爵俸禄在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之间;侯爵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爵千石至七百石。此次统一规范,侯伯达到甚至超过最高标准,公爵也高于平均值。而且没有折色俸,都是实打实的。要知道英国公等人以前禄岁五千石不假,但本色只有二千石,其他三千石是折色——等于没拿!
  其次,严格继承。不管是世袭封爵、还是流爵,只能嫡子袭爵,如果是庶子,世袭就降一等,流爵降二等;当然如果老爸有两个嫡子,老大死了没儿子,弟弟是可以袭爵的;如果没有嫡子有嫡弟,那就弟弟上,宗室也一样,取高位;但是只同时恩荫一人,不得多请,也不要请田地,否则被太后驳了,丢了几辈子的老脸,也怪没意思。
  ——当然,勋贵子弟没有不许参合四业的限制,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准备了。能读书的读书,不能读书的送进军队打磨,也是可以的,有好几个公候的爵位就是自己挣来的;实在不行踢到船上做生意,已经来回几批人了,特赚!朝廷已经把附近海域来回犁了一遍,现在太平多了!
  第三,婚姻决策权力上交。以前是大家互相联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搞得朝廷经常投鼠忌器,以后就由礼部统一安排,和宗室们一起结婚;如果有两家相互对眼的,可以直接跟太后说,太后很高兴当媒人,礼部也少操心。
  第四,还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参考宗室,子弟年满十岁,就可以参加任职资格考试,过关才能即位,否则生再多正子嫡孙都没用。
  不过考虑到勋贵们这次立下了大功,这个限制又有点狠,汪舜华还是格外开恩,增加了一份附加说明:已经生下的孩子,不管嫡出庶出,朝廷都认了,都可以参加考试;从明年开始,勋贵除了正妻以外,只能有一位朝廷认证的妾室,分别给予宜人、安人、孺人待遇;只有这两个女人生的儿子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当然勋贵和文官一样,只推恩儿子,女儿是没份的。
  这些活,宗室是宗人府管,勋贵就是礼部管,祠祭清吏司负责。


第171章 求削的王侯(下)
  勋贵的爵位要规范,张凤提出外戚的爵位也应该照此处理。
  彭时进一步提出,应该照景泰元年的提议,恢复非军功不得封爵的旧制,不再册封皇亲爵位;已经封爵的,子孙不得承袭。
  汪舜华沉吟了一下,到底没有拍板:“这件事,不着急。”
  建极元年对外戚的封赏做了详细规定,只要认真执行,也没什么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大。毕竟徐家、于家还有张家的爵位,都是靠功劳挣到的,钱家的会安伯更是拿命换来的,按照勋贵执行就是。
  因此严格来说,只有孙家、吴家和汪家是纯外戚,而且孙家已经没了。
  但麻烦在于,吴家和汪家都因为惹事被降了爵位。尤其太皇太后知道吴安侵占田亩,大怒,把他召集宫来大骂:“家门不幸!何敢倚势干禁,乱国家法度?”让他在家闭门思过,自己也卧病在床。
  汪舜华叹了口气:“太皇太后已经处置了吴安。这事就先不提了,免得老太太操心。”
  群臣接着找话说。
  稍后,世袭武将接到了袭职的最新规定:以往世职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袭职;以后伯爵以下武职不再设立世职,允许袭职的,不分嫡庶,通过考试后一律降等袭爵。
  君臣当然知道,这会得罪很多人,但为了解决冗官冗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让一家人哭总比让一条街的人哭好。
  一将不明,累死三军。
  明代的武职以都司卫所系统的武职为主,兼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等以及羁縻卫所中的土官武职。后面的不用朝廷养,以后再说;但是前面的就要解决。
  全国各地的都司卫所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形成了五军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留守司)—卫(王府护卫)—千户所(王府仪卫司)的隶属关系;而亲军卫所、陵卫等虽不属于五府,其武职仍属于都司卫所系统。
  都司卫所系统的武职分为“世官”和“流官”两大类。“世官”分九等,都是都司以下卫所中的武职,统称为“卫所武官”;“流官”分八等,即五军都督府和都司中的高级武职。
  要命的是,虽然流官的职位不能世袭,但是这些流官又都是“以世职升授”。所以,武职人员基本上都是世官。世袭的卫所武官构成了整个明代武职最坚实的基础。
  汪舜华当然知道卫所制的问题很大,但是没办法,在全面改革推进过程中,需要军队保驾护航,而不是军队地方一起改,否则人心惶惶,国无宁日;甚至有可能被枪杆子给毙了。再说,卫所制度从府兵制发展而来,本身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将士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外加腐败严重,军士难以养活自己,所以逃亡严重。现在就要有步骤的进行整顿和微调。
  洪武初年,太祖强调武官应袭子弟必须学习骑射,才能袭职。只是太平久了,各种毛病也就出来了。按照太祖的话说“守着本等职事,好房子下坐着,关着俸米吃,却不快活么道!”
  在这种情况下,太祖采取了不少严厉的处置措施: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了手;踢球的,卸了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还有个吹箫唱曲,将上唇连鼻尖割了。
  但即便如此,仍然难见效用。太祖几经考虑,创建了比试制度,规定“当承袭者,五军[府]阅试其骑射闲习者方许。否则,虽授职,止给半俸,候三年复试之,不能者谪为军。著为令。如果武官子弟年幼袭职者,俟年二十,依例比试。”
  现在从故纸堆里翻出这些规矩。敬天法祖嘛,从来祖宗的话是最管用的,他活着的时候都未必有这么管用。
  当然,汪舜华对太祖那么严苛的手段还是有意见的。祖宗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的挣下了世职,你不懂得珍惜就算了,朝廷会鼓励你上进,但是不会把刀子架在你脖子上逼着你努力。你要是勤奋上进光宗耀祖最好,要真是废物点心,那就麻烦你麻溜的把位置腾出来,全国那么多人,有的是肯上进的。
  因此,这条规定和太祖时期的比,有所差异。以往的世职没办法,朝廷允诺了,不可能全部推翻;但以后,只要功劳没大到封爵,就只好降等袭职。不管是世袭还是降等袭职,年满十岁,就可以参加资格考试;否则,即便父亲去世,也不能袭职,自然也就没有工资,除非父兄为国捐躯,朝廷特许袭职。
  与此同时,袭职武官考试的内容也参照武举进行修改。以前考试,可见比试的内容就是骑术、箭术和併枪格斗三个方面,其中骑术是基础。骑马射箭当然重要,但汪舜华更看重在火器上的才能。因此下旨,在火器研发使用方面表现卓异者,可以申请单独考试,如果这一项过了,前面三项不过,也可以授职。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