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明朝当太后 (雁于飞87)


  框架定下来,就该找人!
  但哪里去找这么多人?
  二品从三品里面找吧,三品从四品里面找吧,反正现在宗人府不是冷衙门,不用担心被冷落雪藏,而且大家最近忙坏了,该升职了;当然如果太后要把勋贵塞进来干活,我们也欢迎,现在缺官,吏部到处都在抓人。
  汪舜华摆手:“宗人府服务宗室,不仅对文字要求高,各方面素质也要好,还是从进士里面选。”
  萧维祯琢磨了一下,有了初步方案:
  左右宗人:廖庄(原大理寺卿)、李震(原南京兵部右侍郎);
  左右宗正:王复(原通政使)、霍瑄(原南京工部右侍郎)
  府丞:钟同(原大理寺少卿)
  除了李震,其他都是老熟人,其中霍瑄就是当年捐献家产想赎回太上皇的那个大同知府,景帝嘉奖了他,自然要升职。
  李震字用初,性格醇朴,曾经多次帅军平定地方叛乱,只是历史上在侍郎任上二十年不能升迁,因为有喉疾,声音低哑。皇帝觉得忠臣往往能侃侃而谈,而奸臣则低沉险恶,对他印象不好;而成化二年的进士施纯,因为长得英俊、声音洪亮,加上发现皇帝有口吃的毛病,奏请用“照例”替代,得到赏识,擢为礼部尚书,朝中称为“两字尚书”。
  皇权,就是这样任性。
  当然,这对于汪舜华来说,并不是问题。李震在今年平定海贼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她很是赏识,只是兵部满员,那就先调回北京,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只是这样一来,大理寺主官又出缺,没关系,大理左寺正董方升职,董方字中矩,顺天府漷县人,正统十年进士,久任刑官,明习律令,过目不忘,人俱服之。
  只是宗人府成为实权部门,宗人令不说,宗人宗正都是二品,服务太子的詹事府却是三品衙门——现在没有太子,詹事府整天伺候皇帝,更说不过去,那就把詹事提为二品,少詹事三品,左右春坊大学士四品,其他的不动。
  无端被馅饼砸中的詹事府上下喜气洋洋。
  海南省和台湾府的官员也要赶紧安排。那就从各省调了几位政绩不错、考试不错的参议、参政什么的,各升一级放过去——那边宗室多,必须要有镇得住场子的,不仅仅是武力方面;而且升了行省,科举的名额就会多一些,为了确保考生质量,必须尽快提升当地教育水平。
  此外,翰林院的领导编制空了很久,不能再拖了。最后决定:
  学士:丘浚;
  侍读学士:陈鉴;
  侍讲学士:柯潜;
  侍读:江朝宗、杨守陈;
  侍讲:孙贤、程敏政
  丘浚和程敏政两人是汪舜华亲自点的,她非常器重丘浚,觉得提拔为户部侍郎也未尝不可,只是丘浚资历毕竟太浅,提拔也要讲基本法;程敏政更是个毛头小孩,只是考虑到他的那篇文章做了引子,提拔了一下。
  当然,汪舜华还单独对他进行了廉政教育,勉励他“行稳致远,朝廷对你的希望很高,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惑了。”转脸看着程信和李贤:“要更加认真的教导孩子,不管是学业上的,还是品格上的。历代神童很多,但是成大器的少,这种局面,不要发生在他身上。”
  程敏政的礼节很是标准。
  吏部尚书不好当,户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北直隶今年算是示范到位了,明年全国清丈就要全面铺开,成功的经验要总结,发现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况且北直隶天子脚下,什么事都能马上请示;外省天高路远的,来来回回怕是黄花菜都凉透了。
  因此,汪舜华下旨,户部起草清丈方案,明确原则、步骤、时限、方法、经费来源;此外,还要会同吏部商量人员选配方案,会同兵部草拟应急预案,会同督察院起草官员考核办法,会同刑部起草反抗分子的处理办法。
  新任户部尚书年富半道上接到行文,一口气差点喘不上来,只能赶紧快马扬鞭奔赴北京,先到内阁大堂找于谦,摸清底细,那一长串名词到底什么意思、太后到底什么意思,才回部里商讨对策,然后进宫拜见太后,谈了初步想法:“北直隶是全部验收合格,为了加快速度、确保质量,可以采取自查、互查和抽检的方式进行。”
  汪舜华和于谦等商量:“这个办法不错。可以先让百姓自查,计算应该纳多少粮;这样大家才会盼望改革。再由地方政府组织丁壮交叉测量,对照洪武二十四年报上的田亩数,如果没有太大的出入;由钦差按照不少于30%进行随机抽检,误差在8%以内,视为合格,执行新的纳税标准,并由朝廷负担衙役俸禄。如果总田亩出入较大或者误差很大,就全部进行交叉测量;允许和鼓励官员百姓告发不实。”
  年富磕头,出来就马不停蹄的干活。
  他有种预感,自己可能要和前任一样,猝死任上了。


第174章 忙碌的朝廷(下)
  新任礼部尚书章纶的心情不比年富轻松:因为汪太后和重臣商量,要启动一系列国家级文化工程,首要的就是《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准备抄录三十部,分藏于南北两京有关部门以及各省;其次,要启动古典典籍的编录工程,从上古先秦到元朝,所有的诗文词曲,按朝代分类编修,在此基础上,将各省所采及官藏诸书,汇编一起,按经史子集分类编纂一部丛书,总而言之,是要囊括既往,以启来者。
  这些规模庞大的书籍,都要抄录多部。
  群臣都呆了,现在本来就忙,可以预计几年内朝廷都会很忙。两朝实录都要抓紧点,重录一部《永乐大典》都有点压担子的嫌疑,那么,重录这么多部、还要编撰这么一大批书籍,大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这得多兴师动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汪太后怎么一下子好大喜功起来?
  汪舜华提出这个要求,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现实的考量,一是抢救经典,二是收拢人心。
  ——在网上混了这么多年,汪舜华自然知道,《永乐大典》在近代遭遇兵燹,百不存一,成为永远的遗憾;如今上天给了自己这个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更重要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很多本身得到利益的也很不满意——触动灵魂和触动利益向来是最难的,因此从现在到将来的几十年,朝野的骂声是绝不会少的。
  汪舜华有心理准备,但不能让他们一直骂下去,否则自己成了祸国殃民的妖孽,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文人不能得罪,但不能不得罪的时候,就必须有补救的办法。
  得给他们找点事做,否则他们就要给你找事情做了。
  这种人,别指望高官厚禄能收买,当然也不可能给,一是不能用,二是影响不好,都跑到反对派阵营等着招安去了;更不可能全部发配充军。现在不讲什么言论自由,但是读书人是特权阶层,皇帝的名声还要靠他们,别把人得罪太狠。
  那怎么办?
  编书!
  可是不能让这些人去编史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汪舜华明白这个道理,明朝人民也同样清楚,否则也就不会有“春秋曲笔”的说法,万一这些人编书的时候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给了工钱还要挨骂,实在让人不爽。
  那怎么办?
  抄书!
  照着古籍抄,我就不信你能抄出什么花样!
  重臣们也回过神来,觉得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让这些人忙起来,自然也就没时间大放厥词了;何况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不用想这些都是皇皇巨著,一旦真的完成,那绝对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连强烈反对的于谦也点头:“要是真的能修成,那该有多好!”
  只是大家觉得三十部有点多。
  没事,反正又不是要求马上就修,也不是说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就要完工。汪太后修不完,以后皇帝亲政了接着修,嗣君接着修,五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两百年,修完为止。
  这下大家真没话说了。
  年底前,汪太后考虑到大家都很辛苦,特意赠送了两个大礼包。
  一是发放年终奖——以前是没有的。
  此前汪舜华让内阁和户部研究。
  于谦等人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朝廷已经赏赐过了。
  不过汪舜华摆手:“一码是一码,今年户部有钱,朝臣很辛苦,宗室受到了惊吓,要奖励、要安抚。”
  年富还有点蒙圈。他刚到任没多久,前任死在任上,两个助手也是一个去世,一个外调,连个交接的人都找不到,好在两个助手马昂、薛远都在北京,薛远一直待在户部,熟悉情况,在领导同事还没到岗的时候自己独立支撑,否则才让人抓狂。
  不过薛远过惯了苦日子,还有点初贫乍富的慌乱,担心明年的财政收入会不会也一样的好——尤其今年光是查盐查茶就查出了将近一千万两,以后肯定没有这一笔了。
  年富受到了他的感染,也不知道汪太后的性格,但是国库向来紧张,他是知道的,很不敢大手大脚,于是心疼的说:“要不就发半个月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