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长公主不想死 完结+番外 (衣青箬)


  “此事宜早不宜迟。”顾铮似笑非笑,“如此,就要多劳刘相了。”
  刘牧川立刻反应过来,知道顾铮虽然第一个提出逼宫,但既然他接手了这件事,对方也绝不会替他去顶各种非议。但身在官场,刘牧川对此早已习惯,因而并不放在心上,含笑应下,对顾铮的态度都和煦了许多。
  姚敏见两人转眼之间达成交易,又是眼红又是恨铁不成钢,等到宫中传出消息,太皇太后凤体无恙,只是需要小心休养,几人辞别出宫时,他特意跟顾铮走在了一路,“顾兄当真就这般将大好机会拱手相让?”
  “眼前所见,未必就是真相。”顾铮含糊地说了一句。
  姚敏便知道他是另有打算,摆手不提。
  其实顾铮倒并没有算计刘牧川的事,因为这件事的确是个很好的机会。他之所以不自己上,却是因为贺卿。顾铮相信,贺卿必然会插手此事,所以他推出了刘牧川去应对。
  刘牧川老奸巨猾,贺卿未必是他的对手,可以被逼出更多的东西。而自己则从旁观察,可以看得更清楚,以免当局者迷。
  反正目前的局势还在顾铮的掌控之中,而且刘牧川其人同样也是强硬的主战派,不必担心他当政之后,朝廷会再在西北和江南的事情上含糊其辞,暧昧不明。
  ……
  第二日,太皇太后称病不朝。
  天火的事,因为黄修提前做了准备,养寿宫又地处偏僻,在场的都是太皇太后身边的人,因此消息成功瞒下了。不过许多朝臣都在宫中有自己的眼线,是否当真不知情,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不过只要不往外说破,倒也不必在意。
  所以对外只说太皇太后感染风寒,如今正卧床休养。
  而这一休养,就休了三日,太皇太后不但没有上朝,也不批折子,虽然朝政不至于陷入停滞,却还是让朝中人心浮动,出现流言。
  而三天时间,刘牧川也做好了一应准备,等众人都被拖得没了耐心,才慢条斯理抛出太皇太后既然不能理政,当请皇太后主持大局的说法,而后又动用种种手段造势,最终在太皇太后不在场的情况下,将所有铺垫尽数做好。
  如今,只需太皇太后那边点个头,事情便定下了。
  而这个头,太皇太后也不得不点。
  这三天里,她的病越来越“重”,于是顺理成章地叫人传了懿旨,言朝中如今局势不稳,又正逢西北生变,朝事不可一日无主,命张太后暂代朝事,群臣协理。
  而在最后,还加上了一条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太皇太后在懿旨中称,张太后毕竟年轻不经事,因此想从宗室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成之人襄赞朝事。
  楚朝对宗室虽然排斥,但那都是近支。像德王这种关系已经很远,又一向知情识趣的存在,皇室也愿意多多亲近,以示恩典。反正这些宗室久居京城,一直处在皇室的监视之中,不像藩王那样令人忌惮。
  所以这个提议虽然不合规矩,但如今主弱臣强,张太后又是女子,太皇太后想要在朝堂上再施平衡之策,遏制朝臣的势力,也是理所当然。朝臣们虽然各有心思,却也无人反对。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朝臣们又上表,请求张太后第二日立刻上朝理政,以免耽误朝事。
  虽然贺卿说过,她什么都不用做,但张太后人坐在坤华宫中,从头到尾没有用过一分力气,此事竟然就办成了,而且处处出乎预料,还是叫她有眼花缭乱之感。
  将失而复得的儿子紧紧抱在怀中,张太后的心情不由有些复杂。一方面,她对朝堂隐隐生出了几分畏惧,意识到朝臣的势力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就算要影响废立之事,也并非不可。但另一方面,这等翻云覆雨的威能,又叫张太后不免歆羡。
  只是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连太皇太后都做不到的事,她也不敢谈心,只求母子二人能够在这夹缝之中生存,等到小皇帝长大成人,就一切都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太后自然下意识地想要依赖能够替她做主的贺卿。
  但贺卿却十分明确地表示,既然事情已经办成,她就该功成身退了。毕竟已经是世外之人,朝事她也不懂,贸然插手反而可能会惹出麻烦来。最后,她让张太后多多放权,信任朝臣们的办事能力,然后就真的拍拍衣袖走了。
  张太后原本疑心她想借此机会干政,但因为事情只对自己有好处,因此只假作不知,如今见她要走,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她,登时歉疚不已,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又考虑到她的身份不合适,只能暂时罢了。
  第二日,张太后抱着小皇帝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群臣朝拜。
  虽然此前在顾铮的提议下,她已经有过这种经历,但当时上面还有太皇太后,她更清楚太皇太后并不喜欢这个决定,因此战战兢兢。此刻虽然心中的畏怯并不少,但毕竟君臣有分,又与当日不同。
  当她端坐在高台之上往下看时,真有天下尽在掌控之感。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权势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只不过大部分人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恒心去做到。


第60章 她有耐心
  张太后当政的第一天,就正式确定了朝廷对铁狼族的态度:打!
  朝臣之中虽然有不少人有求和之意,但如今铁狼族陈兵关外,打已是无可避免之事,而政事堂中三位宰执都是主战派,也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跟他们对着干。
  政事堂此前已经就援兵之事商议完毕,在皇太后点头之后,整个朝廷便迅速运转起来,调派兵马前往西北增援。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补给线上的压力。
  虽然一直嚷着国库空虚,但今年毕竟才过去一半,还可以从别处挪一部分钱财出来充作军费,只是这样极有可能影响整个朝廷,事后还需慢慢补足。此外,当日何不平被赐自尽,家产自然尽数抄没,都被送进了内库之中。太皇太后在位时只字不提,张太后却主动将之捐给了国库,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但即便如此,后续源源不断的各种需求,却也不得不提前考虑。
  尤其是粮食和衣物。
  没有饷银和奖赏还可以略拖一拖,但西北苦寒,若是吃不饱穿不暖,士兵们根本无法上阵杀敌。
  于是,朝廷的视线又再次放到了江南。
  驰援西北的大军一出发,朝中就有臣子上书,请求重启阳山县一案。但这个提议,旋即遭到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外敌在侧,此刻最重要的是西北,对江南之事不该追根究底,而是要拉拢示好,让他们出钱出力帮助西北。
  张太后虽然没有接触过政事,但贺卿之前已经将局势跟她分说清楚了:太皇太后就是因为不愿意动江南,又有避战之意,因此才会被拉下来,让她有机会顶上。
  所以此时此刻,她并没有别的选择。
  她随即下旨,着令三司严加彻查,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三司之中,自然不是人人都尽心尽力,毕竟这件事牵扯实在太多,接下来如何发展,目前还根本看不清。就连几位主官,也只是虚应故事,并不打算真的一查到底。否则万一形势有变,他们就会进退两难,十分尴尬。
  但顾铮准备良久,要的只是这么一个机会,自然不会允许他们拖延。于是查着查着,三司的人便发现,这证据简直像是自己跑到他们面前来。
  已经在狱中关了几个月的淮州知州张文骞,被查出与江南四大家族有着姻亲关系。他的继室,乃是齐家的旁支族女。说是族女,但因为此女自幼机敏过人,容色出众,因此是被齐家主支的老夫人养在身边的,情分不同。
  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再加上四大家族之前已经被抓住了一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昭然若揭。
  顺着张文骞此人查下去,事情更是令人心惊。张文骞在江南的种种生活,堪称奢靡。除此之外,他还在江南本地拥有大量的田地财产。虽然都是挂在亲信和夫人的名下。
  他本人出身并不高,官职虽然不小,但俸禄并不足以供养这样的生活。根据亲信的口供,他每年都能够从江南各大家族收到一大笔银子,这些田产也都是下面的人“孝敬”。
  收取这么多的贿赂,自然证明他做的事情值得这个价钱。这还只是张文骞一个人而已。
  这天晚上,刑部尚书张玉荣散了衙,忧心忡忡地乘车前往京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酒楼,在这里见了一个人。
  “我已经按照你们所说,尽力拖延,然而事情实在顺利得出乎预料。”事情查到这里,再更进一步,便要涉及到核心之事了,张玉荣明白眼前之人的目的,但更明白此事的艰难,因此眉头死死皱着,“接下来的事,只怕老夫无能为力了。”
  他说着,取出一个盒子放在桌上,“这是你们给的报酬,我既然没有做到,便不敢收。往后,不必再联系了。”
  “张大人说笑,已经送出去的东西,我们可不会收回来。您既然上了这艘船,就不可能轻易下去。须知此事若捅出去,非但如今的官职保不住,就是半世清名也要跟着遭殃。何况张大人便是不为自己,难道就不为家中贤妻爱子考虑?”对面之人含笑将盒子推了回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