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闹事,有本事自己担着啊,把他也拉下水是什么道理?
对于他的指控,顾铮一脸无辜,“刘相这话从何说起?江南的局势坏到这个地步,及早发现处理,对朝廷而言虽然艰难,却也是好事。否则等到无可挽回之际,再要动手就迟了。”
“再者说,局势虽然艰难,但在我看来,却也是最好的机会。如今朝廷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若能解决江南,国库不再空虚,便可从容应对。若是等局势稳定了,只怕其中少不得各方角力,说不定又拖到遥遥无期。”
刘牧川转念一想,又觉得他这话倒也有几分道理。生在要命处的脓疮,平日里不方便碰,趁着病重的时候挑破,一并治了,情况也不见得会更坏。
何况,刘牧川自己对政治生涯也并非没有期许。
以前薛知道在朝堂上虽不至于一手遮天,但遮住他刘牧川却是没问题的。等薛知道走了,提上来一个顾铮,明眼人都知道是为什么。刘牧川也曾因此担忧过。如今顾铮的行事与他所想的不同,并不是那等把着权力不让的,也算是给了他机会。
此事虽难,但正因如此,若是能够做成,于他而言,当是最辉煌的履历了。
刘牧川与薛知道年纪相仿,虽然他自己觉得还有余力,但现实是似顾铮这样的年轻人他根本挡不住,如薛知道那般主动让路还好看些。所以他能在朝的日子,估计不会太多了。
若能在离开之前解决了江南之事,西北再来一场大捷,便是不世出的功劳。挟着这样的大功致仕,他会成为比薛知道更令人称道的宰相,日后青史之上,也必有一席之地。
即使顾铮可能另有打算,自己有被他利用之嫌,刘牧川也不在意了。
他开始发动自身人脉,积极推动此事。他在朝多年,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此时陡然发力,才叫人惊觉这朝堂上还隐藏着这么大一股势力。
在政事堂的干预和推动之下,三司很快抽调了几位官员,组成钦差队伍,并授予一直负责审理此案的御史中丞顾先敏为江南巡抚,率领钦差队伍前往江南调查此事。因为事情非同小可,因此还特意拨了一支军队随行。
然而就在出发前夕,有大臣上书弹劾顾先敏十大罪状,让钦差队的行程不得不暂时停止。
顾先敏这个钦差人选,是再三商榷之后才确定的。这一趟江南之行危机重重,所遇到的情况必然十分复杂,万一钦差也被对方腐蚀,那就是最大的笑话了,因而人选必须慎重。
此前阳山县一案由三司会审,实际上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都有和稀泥的意思,只有顾先敏一力主持调查,刘牧川这才举荐了他。谁知忽然节外生枝,竟在这个紧要关头出了事。
但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头。
之后,不管提议由谁来担任钦差,接下来都会出问题被人弹劾。
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许多官员即便自身为官虽然清正,然而毕竟还有不少亲戚故旧在。人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有人打着自己的名号在外面办事,未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
这样的小事,放在平常,不过是按例处罚,不会太过追究。然而如今正值挑选钦差的敏感时刻,每一个小问题都会被放大。
如此一来,人选便迟迟不能定下。
然而朝廷能等,铁狼族却不能等。援军还没有赶到,但西北已经打起来了。
铁狼族的优势在于骑兵,因此他们通常都会设法绕过边境线进入大楚境内。因为大楚的守军只在边境一带布防,关内则只在城内驻扎军队,城外则是大片的村落和良田。
骑兵机动性强,化成小股,很容易就能找到防守漏洞钻进来。只要不靠近县城,在各个村落劫掠一番,便会有丰厚的收获。
原本今年已经事先得了消息,加上驻守银州的张芳将军乃是积年宿将,布防十分严密,本不该让铁狼族有机可乘。然而这一次来的人太多了,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围了银州城与张芳将军对峙,另外两路一路走榆林关,一路走归德州。
榆林关同样是边关重镇,到处都是人工修筑的寨堡,相互呼应支援,防守严密,然而归德州的情况却很复杂。这里是归化之地,安置了一部分归附的草原部族,乃是胡汉杂居之地。铁狼族人秘密策反了其中一部,悄无声息就越过了封锁线。
第62章 有备而来
这一支铁狼族骑兵偏师南下,一路过州绕县,不与大楚的官兵正面碰撞,四处流窜劫掠,造成了非常巨大且恶劣的影响。
消息传到京城,自然又不免引起一片喧然。
京城百姓近百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别处迁居至此。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京畿一带,但西北内迁者也同样为数不少,毕竟那里连年战火,土地出息也不多,日子难过。这些人虽然搬迁入京,但多少还有些亲朋好友留在西北,听到这个消息自是忧心如焚。
这批人的数量,放在整个京城并不算多,然而他们搬迁过来的时间久了,又在京城各有亲戚友邻。所以消息流传得十分迅速,弄得整个京城人心惶惶。
咨平殿里,皇太后抱着小皇帝坐在上首,眉目间满是忧愁,“诸位先生,此事当如何处置才好?”
跟太皇太后比起来,皇太后的性情显然更加柔弱,跟朝臣们说话,也多使用这样的问句,而不是命令的句式。作为代行皇权者,做出这样的姿态未免有些失了身份,但朝臣们显然更喜欢这般。
不过此刻,所有人都来不及分心去注意这种细节,全都忧心忡忡。
他们身为朝中重臣,比普通人更明白这件事的恶劣影响。
其实若论到损失,并不算大。毕竟按照朝廷的规定,秋粮下来之后,绝大多数百姓都会先进城交税,剩下的才留下自家吃用。而粮仓都建在州县城中,有重兵把守。至于金银宝器,普通百姓家中更是少有。草原人在外面劫掠,所得不会太多。
相较于攻破州县,甚至打破边境的封锁线而言,这一点损失,完全在朝廷的承受范围之内。
但是它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大军吃败仗,毕竟这种事会让百姓们失去安全感,担忧不知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就算自家在城里,城外也总有几家亲戚。这种同理之心,让他们对这件事的反应十分剧烈,进而形成一种躁动的氛围。
若是不能尽快解决,长此以往,人心惶惶,只怕不等西北战胜,朝廷就已经失去了民心。
“以臣之见,当着令西北各州县组织人手出城搜寻,务必不能让这群虏贼继续为祸乡里。再将幸存百姓暂时迁入城中,尽量减少影响。这一支骑兵孤军深入,人数不会太多,补给只能沿路搜寻。坚壁清野,再四处追索搜捕,即便找不到人,也会惊动他们,不敢继续深入。”刘牧川道。
要知道,出了西北,就是京畿,这可是整个大楚朝的腹心所在。若是叫铁狼族的骑兵深入到此地,所造成的影响必然会比现在更恶劣十倍。
“还当从别处抽调部队,前往增援。”兵部尚书黄鹏正道。
上首的皇太后急忙追问,“该从何处抽调援军?”
顾铮拱手道,“此事交由兵部与政事堂商议便是,待拟定了人选,再请皇太后定夺。如今时间紧张,不该浪费在这些地方。两位大人所提的意见都十分必要,却不能解燃眉之急。”
“正是。当务之急,是要安抚人心,重新树立起百姓对朝廷的信心。”姚敏也正色道,“民心便是军心。西北前线的将士,大都是从当地征召。他们肯拼死守卫边疆,便是因为后方就是家人所在,一步都不能退。若是知道了铁狼族正在后方肆虐,后果不堪设想。”
“那两位先生可有良策?”张太后立刻惊住,连忙询问。
姚敏看了顾铮一眼,“臣以为,朝廷若是能在此时派遣一位重臣临时巡抚西北,总督军政之事,必能安抚人心。”
朝廷派多大的官儿,通常意味着对一件事有多重视。若是能派遣重臣前往,百姓们即便不会立刻恢复对朝廷的信心,也会选择静观其变。之后只要能够及时将铁狼族的军队击败,或者至少逼迫他们掉头回去,便可解决此事。
可是朝廷这边正要往江南派遣钦差,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很显然江南之事不会那么轻易了结,正是要紧的时候。现在又要往西北派遣一位重臣,等于分薄了朝廷的力量。后续会如何,实难预料。
但事有轻重缓急,西北如今乃是重中之重,姚敏自然不会分不清。
他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臣愿前往西北。”
江南的事牵扯太大,即便自己跟顾铮是朋友,但姚敏也得说,他这一次动手太急了,只怕最后的结果很难在掌控之中。就算姚敏跟着搭进去,用处也不大。反倒是坐镇西北,可以替顾铮挡住不少麻烦,叫他专心江南之事。
张太后惊喜之下,险些直接点头答应。幸而记起这是在议事,于是视线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确定没有别人主动请缨,这才问道,“由姚相暂时出镇西北,诸卿可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