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龄社畜圆梦在七零(水波1984)


第二天下午三点四十火车到达哈市车站,晚点二十多分钟,在这个时代,就不算晚点。大家那好行李,在车站广场集合,知青办的同志挨个点名,还有乘坐晚上的火车去富县,可不能被落下。在这个年代,出门需要证明,被落下很麻烦。
七点二十,大家坐上开往富县的火车。
王亚宁和李丽等六人还坐在一起,商量好轮流守夜,就准备睡觉了。

第3章 七十年代的富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王亚宁的脸上,醒过来的王亚宁伸手挡住阳光,醒醒神坐了起来。
现在是早上四点多,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富县了。王亚宁想提前收拾一下行李,主要是原主把自己初高中的课本和习题都带来了,很重,得想法把书转移到空间一些。
原主的爸妈还是很疼爱她的,知道路途比较远,东西不好多带,原主只带了一套薄被褥和几套夏季,秋季的换洗衣服。这个时代每个人也没几件衣服,都是大的穿完给小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好在原主爸妈都在棉纺厂工作,布票好攒一些,还有一些内部的瑕疵布。
原主爸妈知道东北冷,计划做一套厚被褥和厚棉衣棉裤给原主邮寄过来,再给她凑一身毛衣毛裤,到时候一起邮过来。所以,原主只有一个大行李,里面放一套薄被褥和几套换洗衣服,被褥里卷着一套高中课本和习题。一个三角兜子,放着一套初中课本和习题,还有饭盒,搪瓷盆,洗漱用品等。
原主妈妈还给带了几块瑕疵布,万一有什么事可以用来走关系。林零总总,原主一个大行李袋子和一个三角兜子,剩下的就是身上的挎包,行李不算多。
现在就剩怎么想方设法把最重的书转移一部分进空间了。
过了半个多小时,大部分人开始往下拿行李,准备下车。王亚宁也随大流把架子上的大行李袋拿下来,很沉,还好这具身体不是病西施,力气还不小。趁机摸到行李里的课本,“收”,课本成功转移到空间了。
“富县到了,请做好下车的准备。”
漫长的旅途终于要到尽头了,扛着行李拎着三角兜子,王亚宁跟着李丽后面往车门走去。
这姐妹指定练过,一手一个大行李包拎着,感觉跟玩似的。如果分到一个大队,一定抱好大腿,有安全感。
车站广场上,知青办的同志在点名,按照自己要去的公社排好队。
王亚宁她们六人组都是择林公社的,等她们几个到达择林公社的队伍前面,居然看见了布拉吉女生和嘤嘤女。
人生真是何处不相逢啊!
点好名,知青办的同志说,上午八点半在客车站集合,坐车去择林公社,现在可以去吃点东西了,但要准时集合,过时不候啊。现在才五点多,除了国营饭店其他的地方也没开门,先去吃饭。
这么多行李也不能都拿着,幸好车站不远处就有一家国营饭店,大伙分批去吃。
王亚宁六人分两伙去吃。
赵卫红和郑向前,钱胜利三人先去,剩下的三人一会去。二十多分钟后三人回来了,告诉王亚宁她们,国营饭店现在只有早餐,包子,馒头,油条和面条……
王亚宁望着七十年代富县,街道上刷着各种标语,下夜班的工人三三俩俩的走着,没有后世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群。七十年的富县只有几座两三层的楼房,多数是平房,衣服也多是黑,灰,白,还有少量的绿色,感觉灰扑扑的。
走进国营饭店,大多都是刚下火车的知青。
王亚宁三人找到空座坐好,要了三碗素面,一人花了八分钱和二两粮票,就坐着等了。王亚宁打量了一下四周,前面一块黑板上写着早上供应:包子,馒头,面条……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圆筒,中间插着一把筷子,很是简陋。
“素面好了。”服务员在窗口喊道。
王亚宁跟着李丽来窗口端面,满满一海碗的面条上面还飘着翠绿的葱花,看起来很有食欲。
要不说“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是这时代的金饭碗呢。”这态度决定一切啊!鸟悄的端回面填饱肚子是真的,再感叹也没自己什么事。王亚宁嗦了一口面条在心里吐槽着。
酒足饭饱(面条汤干了)后就到车站集合了。
六人小组相互拉扯着把行李塞进老旧的客车,在车尾找到座位坐好。售票员喊着:“起票了,起票了……”洪亮的声音里带着一股骄傲劲。到择林公社票价五毛,六个人递过钱,售票员从手里的大票夹上撕下六张车票。撕的那叫一个飒爽,仪式感超强的。
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能到择林公社,随着客车不断的停靠,这一路上来很多人,原本宽敞的车厢挤满了人,还有鸡鸭。售票员还在不停的喊:“往里挤挤,关不上车门了。说你呢,没长耳朵啊,干召唤不动地方呢。”这时候是没有超载一说的,直到挤不下位置,车厢里已经装满了豆包。
“嘎吱……咣当……哎呀妈呀……”
伴随着这奇妙的伴奏声,客车到站了。
王亚宁几人艰难的从车上挤下来,还没站稳,就见山东来的和天津的赵卫红向道边飘过去,哇哇大吐。晕车的滋味不是盖的,太折磨人啊。五脏六腑都要移位了后才晃悠着过来。
“能行不?”李丽问道。
缓慢的点了点头,狂吐二人组彻底草鸡了。
一样的配方,知青办的同志拿着名单分人,对面站着各个大队接知青的老乡。
“李丽,王亚宁,钱胜利,赵卫红,郑向前,常山去后山大队。”
“后山大队的知青到这来集合。”知青办的话音刚落,后山大队的音也起来了。
王亚宁六人拎着各自的行李挤到后山大队的老乡面前,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皮肤黑黑的,穿着黑裤子,短袖褂子的大爷站在一辆牛车前。可能是太累,牛也无精打采的,感觉下一秒就睡着了。
“我是后山大队的大队长田友发,现在把行李放车上,赶紧往回赶。”大队长说完就沉默了,对知青的兴趣不大啊。也是,一批批的来,却不见回去,新鲜感早没了。知青又是个特殊的群体,干活不行,事还不少,搁谁谁也不乐意自己队里总来吃白饭的。
王亚宁几人麻溜的把行李放在牛车上,大队长赶着车往回走,众人跟着牛车腿着。坐车,那是不存在的。在农村,牛比人值钱,待遇高着呢。
走了半个多小时,谁也不说话,知青这是没力气,大队长是懒得搭理,气氛有的尴尬。
谁来破下冰啊!
“大爷,抽支烟。”钱胜利拿着一盒战斗香烟递给大队长。
关键时刻还得看首都的同志,靠谱。
“来支烟,抽一口去……”国人社交的常用开场白。
大队长接过烟,点燃了一支,剩下的递回给钱胜利。
“大爷留着抽,我这还有。”钱胜利又推了回去。
大队长顺势把烟揣进兜里,别的东西大队长不会收,一盒不太贵的战斗烟队长收下了。烟不贵,但是农村不发烟票啊。大队长还是去公社开会时,偶尔抽到过一两回。
“大爷,咱大队还有别的知青吗?”钱胜利问。
“除去回城和结婚的,现在知青点还有七个知青。”田队长回道。
“大爷,现在干什么农活呢?”钱胜利接着问。
“小麦收完了,玉米和大豆还没到时候,现在不忙。再过一个来月就秋收了,那时就得全员出动了。”田队长介绍着。
钱胜利和田队长一问一答间,王亚宁她们也对即将到达的后山大队有了初步的了解。大队有一百多户,分五个小队,每队有一个小队长。队里田姓比较多,算是原住民,其他杂姓都是其他地方过来的,在此落地生根了。
后山大队距离公社四十多里地,没有汽车通过,出行靠的多是是十一路公车。
说说走走,后山大队到了。
入眼的是一排排的土坯房,茅草顶,几乎没有真正的院墙,家家房子四周都围着一圈杖子。远处隐约看见一座青山,感觉海拔不是很高。三三俩俩的村民在自家杖子内忙碌着,几只小鸡在杖子外刨虫。
“知青点在村西面。”田队长边说边牵着牛往西去。路过一座砖墙房子时告诉他们这是大队部。“收拾完来大队部拿一个月的口粮,你们第一年有360斤的粮食补助,剩下就得自己挣工分了。”
王亚宁六人都沉默了,心里怎么想的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吴知青在吗?”田队长站在知青院外喊着。
“在呢,在呢。”话音未落,从门里走出一二十多岁的男同志。“这是今年新到的知青,你安排一下,有事找我,先走了,晚上别忘了来拿粮食。”田队长边说边赶着牛车走了。
王亚宁六人拿着行李跟着吴知青进了知青小院,入眼的是三间土坯房,也是茅草顶,只是房子看上去挺大的。
“我是知青点的负责人,我叫吴志军,来自山东。”
“咱们知青点现在有七个人,四男三女,今天赶集,大家都去集上了,晚上大家相互认识一下。”
“现在先放好行李,收拾一下,男同志住西屋,女同志住东屋。”吴知青快速交待着。
王亚宁提着行李率先推门进去。
三间房,东西两屋住人,中间是厨房,东西各两个灶台在房间的北面。王亚宁推开东屋的门,南北两铺大炕,每个炕能挤五六个人。中间是不足两米的过道,靠东墙边放着一长条桌子,上面放了一些物品,应该是老知青的。
李丽和赵卫红随后也进来了。
“我们怎么住?”李丽看了看问。
“南炕都住人了,我们三个住北炕吧,省的挤,就是没有窗户。”王亚宁回道。
“没有窗户更安全,我们初来乍到,还是以安全为主。以后尽可能的别落单,人生地不熟的,小心点。”李丽嘱咐道。
赵卫红可能还没从晕车中缓过来,到现在一句话都没说。
北炕上没有炕席,落了一层浮土。王亚宁出去找了一把笤帚和一个簸箕,上炕轻轻的把浮土扫到簸箕里。炕面都是泥土抹的,灰很大。
“咱们的需要一张新炕席,问问吴知青哪里能换到。”王亚宁说道。
“你懂得挺多啊,还知道炕席,我都没听过。”李丽打趣道。
“我家邻居有在东北下乡的,我打听的。”王亚宁赶紧回道。以后还得注意点,千万捂好自己的马甲啊,王亚宁心里嘀咕着。
“我实在没精力了,你俩去吧,到时候多少钱我们平摊。”赵卫红有气无力的说着。
“走,问问吴知青去。”李丽和王亚宁一起推门出去。
“吴同志,在哪里可以换到炕席,北炕没有炕席。”李丽问道。
“队里有木工,简单的家具都有,炕席也有,缺什么去挑。”吴知青回道。
“我们也去看看。”钱胜利接道。
一行人在吴知青的带领下出了知青点。
蓝天白云,远处的青山,烟囱里飘出的炊烟……那么安静,那么祥和。没有后世的雾霾,没有无处安放的车喇叭声,没有来去匆匆的脚步声。在这个时代,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大家容易满足,幸福感很强。
吴知青带着大家走到大队部,大队部专门有一间屋子放着简单的家具,都是村里会木工的人做了放在这,统一卖的。钱会入大队公账,年底统一结算。
负责看管这些家具的是队里的五保户张大爷,年轻时当过跑堂,会算帐。四几年的时候为了掩护村民进山,被敌人打伤了,差点没了。一辈子没成家,队里为了照顾他的身体,负责看管这些家具和干活的工具。
“张大爷,这是今年新来的知青,来看看炕席和箱子。”吴知青和张大爷说。
“都在屋里,需要什么选什么,选完一起算。”张大爷也是不爱吱声的人。
王亚平她们进入屋子,墙边摞着一些做好的箱子,原木色,刷了一层清油。墙角杵着几张大小不一的炕席,高粱杆编的,淡黄色很温暖。
还有一些洗脸架子,桌子和四方凳……。
王亚宁需要一个箱子装衣服,还要一个洗脸架子和凳子。又选了两个木盆,大的洗衣服,小的洗脚。李丽和她选的差不多,又挑了一领合适的炕席。男同志选的就简单了,没选那么细。
张大爷说东西午后用牛车给拉到知青点,炕席自己抗走。
看着这个四方形的箱子,王亚宁想起后世家里那两口箱子,据说是爸妈结婚时的家具,还有两面大镜子。后来时兴组合家具,两箱子被放到仓房装粮食了。
跑题了。
箱子是普通杨木的,八块钱一个,脸盆架一块钱,木盆大的八毛,小的五毛,凳子八毛,炕席八毛。王亚宁总共花了十一块九毛钱,炕席钱回去平摊。现在的钱真是钱啊,后世的钱太毛了,没有安全感。
男同志没买炕席,他们那屋两个炕上都有。钱胜利帮着把炕席抗回了知青点,王亚宁和李丽赶紧接过,放在外面晒晒。
“得找点旧报纸把炕先铺一下,要不炕席缝钻灰。”王亚宁对她俩说。
“我这有旧报纸,不知道够不够。”赵卫红缓过来点,声音大了些。
“先铺着试试,有机会去县里收购站买点,墙和棚最好也糊一下,不然落灰。”王亚宁还是很有经验的,八十年代东北的农村都是用纸糊棚和墙的。
李丽和赵卫红抬头看了看头顶,高粱杆子吊的棚上还有灰嘟噜挂着呢,黄泥抹的墙不仅挂灰还发暗,不亮堂。二人觉得王亚宁说的有道理。
最后又扫了扫棚和墙面,清理了一遍炕面,把赵卫红找出来的旧报纸铺上,最后放上新买的炕席。三人同时送了一口气,终于有地方坐会了。
一鼓作气,打开行李,把被褥拿出来叠好。王亚宁选了炕稍的位置,李丽在中间,赵卫红怕冷睡炕头。终于在这安家落户了,下午去了粮食,落了户口,彻底扎根农村了。
老知青大多都赶集去了,午饭就各自对付一口得了,等人全了再研究吃饭问题。
张大爷赶车送来了家具,几个人联手把各自的箱子放在各自铺位对应的炕里边,把衣服叠好放进去,王亚宁东西不多,借机把空间的课本转移一些放在箱子最下面。拿出原主准备的锁鼻和小钉子,找块石头,咣咣几下就搞定了。锁好箱子,铺上褥子,王亚宁打算睡一觉,这一路都没休息好。

“这次集上的东西挺多的,我都没逛够呢。”
“农闲就这几天,大家都出来交换物资,没几天又要忙了。”
嘻嘻哈哈……
王亚宁在吵闹声中醒来,看了一眼手表,下午四点多了。
醒醒神,伸伸懒腰,这一觉睡得挺舒服。穿鞋下地,王亚宁推门走到院子里。
外面两男三女正从外面边说笑边走进来,刚才的声音就是她们的说话声。
迎面的五人都是二十岁左右,穿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服装,黑色或绿色裤子,碎花或白色短袖。最醒目的是其中一男青年,一米八左右的个头,穿着军绿色的裤子,白色衬衫式短袖,梳着分头,在这灰扑扑的人群中特打眼。
“你是今天新到的知青吧。”
穿着白底淡粉色碎花上衣的女同志问。
“是的,你们从集上回来了。”王亚宁回问道。
“都回来了,等晚上自强回来,咱们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吴志军边说着边走了过来。
“行,我们先进屋放东西。”
“晚饭时候认识一下。”
“累死了,我先歇会……”
七嘴八舌的,众人散去了。
王亚宁在院子里溜达一圈,熟悉一下今后生活的环境。
知青点面积挺大,除了三间土坯房,东侧挨着的是一排棚子,用木头围起来,上面盖着茅草。棚里放着一些柴火和几个筐等杂七杂八的工具。
绕过正房来到后院,远处分东西方位立着的两个小小茅草房应该是传说中的旱厕了。土坯砌的一人多高的围墙,简单的加了个茅草盖。走进去,里面是用板子搭的蹲位,下面深深的大坑,人站在上面还有点忽悠,胆小的人都不敢上。
王亚宁快速解决完生理大事,捂着鼻子逃离这个充满味道的地方。离厕所不远的地方,一片蔬菜稀稀拉拉的长着,秧子都枯黄了,秋季的菜应该没种呢。
没什么可看的了,现在的农村和几十年后的农村差远了,没法比。
太阳正缓缓的向西坠去,天边一片红红的火烧云,映红了远处的青山。
王亚宁望着这片火烧云,突然想起后来很流行的段子“他来了,他来了,他踏着七彩祥云向你走来啦!加上各种魔性的配乐,王亚宁自己把自己逗乐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