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蒹葭是草)


陈明厉害,姜舒月又道:“这事若传扬出去,李氏难免一死,王爷也要跟着惹一身腥,得不偿失。”
李氏到底是皇上赏给四爷的侍妾,在阿哥所与其他皇子有染,细究起来,四爷会被人嘲笑,姜舒月也难逃御下不严之过。
三爷如今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搞不好还等着四爷动手,将人拉下水呢。
根据幸福者退让原则,姜舒月劝四爷以不变应万变。
很多事就是这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后世的上帝视角,看康熙朝的九龙夺嫡,觉得很多事发生得莫名其妙,且愚蠢至极。
比如一废太子时,大阿哥有了杀掉太子取而代之的心。换做正常人,心里有就行了,默默行动也可,总之不能说出去。结果大阿哥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康熙,然后太子没事,他第一个被踢出局,圈禁至死。
是大阿哥真的愚蠢吗,他身后有明珠坐镇,怎么可能蠢成这样。主要是身在局中,被私心左右,难以窥见全局。
眼下这个情况,四爷是当局者迷,姜舒月是旁观者清。
她是穿越者,知道每个人的命运,也知道九龙夺嫡时往往一动不如一静。
现在夺嫡才拉开序幕,四爷的年纪不过是个大学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直到夺嫡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也就是一废太子之后,四爷才逐渐沉淀下来,悟出夺嫡的法门,笑到最后。
历史上,四爷身边没有姜舒月,只能自虐般地收敛起所有锋芒,假装富贵闲人,与世无争,让皇上都怕他忽然堪破红尘出家陪伴佛祖。
这一世,有姜舒月陪在四爷身边,自然要带他绕过所有陷阱,减少在夺嫡上的内耗,发挥才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早日参透夺嫡大.法。
四爷城府够深,有时候也是一身孤胆,很不听劝:“没用也无妨,只李氏不能留。”
有外心的女人,不配留在他身边。
劝不动就哄吧,哄不听就撒娇:“我不管,我就要留下李氏!李氏已老实,好对付,若她没了,皇上和德妃肯定又要派新人过来。天知道新人是个什么情况!”
万一来个母夜叉,或者心机毒蛇,真够她喝上一壶的。
再说下个月要浇冬小麦返青水了,哪里有时间应付这些。
讲理无效,哄劝无效,撒娇有效,四爷握住她的手:“也罢,你想留就留着她吧。”
可不是他想留的。
话说三爷被逼到死角,忍辱负重读了半个多月书,也没等来老四的报复。
以老四的小心眼儿,和睚眦必报的性格,不应该啊。
他之前差点拐跑老四的侍妾,如今又差点算计了他的王妃,按照老四原来的处事风格,不但要坏了他的事,肯定还有秋后算账。
秋后要算什么账,三爷早已料到,无非是李氏那个把柄。
李氏是他的把柄,也是把双刃剑,他拼得遍体鳞伤,也要溅老四一身血。
等李氏一死,他再求额娘送一个搅屎棍去五所,把老四身边搅得乱七八糟,不愁找不到漏洞将他拉下马。
自己就在深渊,不过跌个跟头,老四可在半山腰,摔下来必然鼻青脸肿。
非如此,不能泄他心头之恨。
至于搅屎棍的人选,他一早便有了计较,绝对能搅和,还是老四不能拒绝的。
然而万事俱备,东风始终没来。
三爷派人暗中去李氏居住的头所打听,得知李氏与宋氏一样,在头所后院开荒,翻地晒土,准备种菜。
“这一个个的都中邪了?”中了雍郡王妃的邪,三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宋氏出身不高,跟着王妃种菜也就罢了,李氏可是堂堂知府的嫡长女,怎么也自甘下贱地干起了农活?
与此同时,派出去打听的人带回来一个噩耗:“奴才听见王妃教了宋格格沤粪基肥之法,宋格格说她不怕臭,准备在墙边造一个沤肥池。”
听见沤肥池三个字,仿佛昨日重现,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三爷本来就脆弱的灵魂。
“奴才问过二所的人,说沤肥池就建在二所靠近三所的墙边,夏秋沤,立冬施用,臭味难保不传到三所来。”那人十分忧心。
乾西所从东到西,分别是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二所在三所东面,夏秋多东南风,沤肥的臭味刚好刮到三所来,半点不浪费。
沤肥只是初期臭,沤到最后味道很淡,施肥的时候埋进土里,影响微乎其微。
就算立冬时有臭味,也只是影响在头所居住的李氏。
李氏跟着宋氏学种菜,肯定要施肥,对这点影响应该不会在意。
三爷痛苦扶额,好好好,只有他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如果不知道宋氏在种菜,李氏也要种菜,肥料不够,三爷几乎以为沤肥池是老四媳妇为他量身定做的。
“沤肥池就是专门孝敬三哥的!”四爷问起时,姜舒月毫不避讳道。
就算把乾西所的地全种上菜,也不用建沤肥池,所需基肥都可以花银子请托内务府采购。
太后种花,四妃为表孝心争相模仿,并经常以交流种花经验为由头,去慈仁宫刷脸。
运气好的话,能偶遇皇上。运气不好,遇不见皇上,也能在太后面前刷一波好感值。
四妃都种花,下头的嫔啊贵人啊什么的,莫不效仿,一时间宫里人人种花。
就好像太后潜心礼佛,后宫所有主位都配有小佛堂是一个道理。
种花的人多了,对肥料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内务府收银子办事,十分愿意效劳。
之前姜舒月在二所、五所种菜,肥料全都由内务府包办。噶禄不愧是内务府总管,很会来事,见她长年给御膳房送菜,分文不收,便也投桃报李,免费给姜舒月送肥料。
只收购买肥料的银子,不收手续费,更不会扮演中间商赚差价。
除了代买业务,内务府还要为御花园,以及皇宫里各种盆栽,甚至是丰台花房购买肥料。
所以姜舒月托内务府代买,能够享受批发价,比她自己买还便宜。
但在新年宫宴上被暗算,差点名节不保,姜舒月可以保下李氏的性命,却不会放过始作俑者。
明着来不行,有损四爷兄友弟恭的形象,她就想办法暗地里让三爷不舒服。
警告他,别胡来,自己不是软柿子。
原以为沤肥这事,可能会遭到宋氏的坚决反对,毕竟前期有臭味。万万没想到,宋氏蹲在钱眼里出不来,听说还能自己沤肥,不用额外花银子买,眼都没眨便答应下来,兴冲冲找人挖坑去了。
四爷没想到姜舒月也有促狭的一面,又想起老三从前见过一回沤肥池,回宫之后好几日不思饮食,心头笼着郁气终于消散。

就在三阿哥日夜为沤肥池耿耿于怀,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又迎来一个坏消息。
荣妃告诉他,皇上打算提前给他指婚,嫡福晋的人选却不是从前相看好的董鄂氏。
老大和老四的福晋都是选秀之后确定的,不经过大选提前指婚,能有什么好的。
“门第倒是不差,比董鄂氏的出身还高些。”荣妃安慰三阿哥。
三阿哥挑眉问是谁家的,荣妃给他介绍:“伊尔根觉罗氏是安亲王的外孙女,与大福晋同族,只比你小两岁。”
尽管新年宫宴上计划失败,赔了夫人又折兵,三阿哥并没放弃投靠大阿哥,从而获取明党支持的这条路。
他还年轻,这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
机会不常有,结亲也算是一种吧。
三阿哥求了荣妃帮忙,打听一下这位伊尔根觉罗氏与大福晋关系如何。荣妃觉得儿子的方向找错了,奈何劝不住,只能替他打听。
打听来的结果是,有来往,能说得上话。
三阿哥觉得足够了。
大阿哥爱重大福晋,大福晋有什么要求,大阿哥能做到的一定满足。
只要新福晋能与大福晋说上话,三阿哥有信心重回大阿哥阵营,并且相信早晚有一天能被明相发现他的过人之处,取代大阿哥成为明党支持的对象。
荣妃不清楚儿子心中所想,一番细致的打听过后,心中升起忧虑:“我还听说这个伊尔根觉罗氏的性子不如大福晋温顺,很有些脾气。”
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气,三阿哥自己安慰自己。他现在一门心思想要通过大阿哥接近明党,尽快咸鱼翻身,哪有心情考虑这些。
见儿子无异议,再听皇上提起,荣妃只说好,全听皇上安排。
康熙对荣妃母子的反应很满意,之所以这样做,也有他的理由。
除了太子,康熙对其他皇子也很重视,具体表现为派人严密监控乾西所,将每个人的表现尽收眼底。
当初三阿哥与李氏勾搭,自以为能瞒天过海,哪里逃得过暗卫的眼睛。
在姜舒月听说之前,康熙已然知道了。
知道了也没有立刻采取行动,就是想考验一下老四,想看看他怎样处置。
结果老四还不知情,李氏身边的宫女先一步告到了老四媳妇那里。
老四媳妇也是个妙人,她没声张,而是让十四通知了德妃。德妃自来怕事,跑去钟粹宫找荣妃。
最后两妃联手,才算把事情压下。
家丑不可外扬,既然丑闻可控,冷处理是最好的办法。
老四媳妇年纪小,紧急处理完肯定要跟老四说。老四之后没有任何动作,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差事,让康熙十分满意。
考验完老四,老三这边却不能不管。
对于三阿哥的评价,康熙与明珠不谋而合。
有小聪明,无大智慧,不足与之谋。
再加上老三天生有些口吃,着急的时候说话不利索,康熙对老三的观感始终一般。
之后在早朝站班,到户部办差,再次加深了康熙对三阿哥的刻板印象。
可老三再不成器,也是他的儿子,康熙做不到眼睁睁看着儿子走上歧路。
他很想管一管,奈何儿子大了,自己也没时间。
管一个太子,已然精疲力竭,再管老三,恐怕要荒废朝政。
有时候康熙在想,若是儿子们都像老四这般省事,该有多好。
他没时间管老三,荣妃又是个溺爱孩子的,只能寄希望于给老三寻一个知书达理,且厉害的福晋。
“我那个族妹哪里都好,就是性格刚烈了些,不然也不会拖到现在还没成亲。”大福晋听大阿哥说起皇上给三阿哥选定的福晋,着实吃了一惊。
之前都在乾西所住着,又同在南庑房上学,大阿哥对三阿哥的认识比大福晋深刻多了。
再加上这回新年宫宴的筹谋,哪怕对自己有利,大阿哥也很是看不上。
他爱重自己的福晋,老四也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只在男人之间进行便是,拉上女眷未免下作。
可惜老三并不这么看,他说老四滑不留手,很难找到弱点,目前看只他媳妇算一个。
算计女眷已经够下作了,老三设计的桥段居然是乱.伦和捉.奸,还说不管是不是真的,都要把脏水泼上去。
当时大阿哥听完老三的主意,简直瞳孔地震。稍微换位思考一下,有人把莫须有的罪名安到大福晋头上,试图毁掉她的名节,大阿哥就不寒而栗。
回家与妻子说起,妻子果然不耻,若不是教养好,恐怕都要骂人了。
大约老天都看不下去,也可能是老三做得太明显,被老四或者太子察觉,事没办成。
不但没办成,还被反将一军,丢了差事。
大阿哥听说之后只想说活该,与妻子说起,妻子也拍手称快,劝他离老三远些,免得近墨者黑。
事败之后,明相再不肯见老三,也让大阿哥敬而远之。
奈何老三比老四还爱记仇,且手段下作,防不胜防,贸然疏远他,让大阿哥有些忌惮。
“皇上没时间管老三,荣妃娘娘管不了,是得挑个厉害的福晋管管他了。”大阿哥觉得皇上这个主意不错。
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大福晋端庄沉静,很能抚慰大阿哥躁动不安的情绪,让他能沉下心来做事。
大福晋与她这个族妹交集不多,观感平常,听大阿哥这样说,便歇了提醒的心思。
毕竟是皇上指婚,等闲反抗不得,何必白说一嘴,给人家徒增烦恼。
冬天下了几场小雪,虽然无法缓解旱情,倒也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
这一日姜舒月站在院中,闭眼感受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猫冬结束,她和四爷都要忙碌起来了。
坐上马车,出宫去田庄察看麦地的墒情。
小麦粉比玉米面细腻好吃,相应地,小麦也比玉米难伺候。
只返青水这一样,愁坏了多少庄稼把式。
浇还是不浇,早浇好还是晚浇好,在什么情况下浇水最好,争论不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姜舒月穿过来之前,雾隐山田庄种小麦,跟玉米差不多,完全靠天吃饭,缺少主动浇水的意识。
除非遇到旱灾,田里的秧苗快要干死了,才会安排人浇水缓解。
不是古代的农户懒,而是古代没有滴灌这种现代化设备,浇水全靠人力,效率低下,且效果不明显。
费大力,白费力的事,傻子才愿意做。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农业知识就变得至关重要。
利用现代农业知识,综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测算出各个重要节点的实施时间。让农户卖过苦力之后,看到结果,才能说动他们科学种田。
等到小规模科学种田的结果体现在具体收成上,让愿意尝试的农户收获更多的粮食,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尝试。
这套流程是姜舒月在雾隐山田庄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
所幸她现在已经通过高产玉米,树立起一定威信,不用再像最初那样一块地一块地的实验,看效果,再推广。
轮到耐旱小麦,升级为以田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成功,便可推广。
如今高产玉米已经通过皇庄种植,与合作经营等方式,在京郊大面积推广。
相信再过一两年,便可在北方遍地开花。
高产玉米的成功推广,有旱灾加持的原因,也有朝廷带头的缘故,但更多的还是民间自发追随。
仓中有粮,灾年不用啃树皮吃观音土,就是民间自发推广最大的动力。
穷苦百姓的愿望,从来都是这样朴素,而且非常容易满足。
百姓满足了,姜舒月却不满足,她要将选育过的小麦提前搬上历史舞台,带领她在这个世界的子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沿着麦田走了一圈,姜舒月蹲下用手刨土,弄脏了白皙的手掌,修剪整齐的指甲里也进了土,让原本的粉嫩变得发灰。
看得旁边跟随的舒心直蹙眉,她想上前阻止,却被四爷伸手拦住。
舒心诧异抬眸,胤禛爱洁,宫里无人不知,他怎么能容忍他的福晋满手脏污。
“土太干了,必须浇水。”姜舒月刨到四寸深,抓起小坑里的一把土,合拢手掌,再张开不但没有成团,还散开了。
掌心里只剩一小撮土没滑下去。
这意味着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足六成,无法为冬小麦返青提供帮助,搞不好还要拖后腿。
姜舒月翻转手掌,拍掉手上的干土,迅速做出反应:“凿冰吧,墒情不好,顶淩灌溉。”
所谓顶淩灌溉,就是在土地还未解冻,冬小麦尚在休眠的时候浇返青水。
一冻一化,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土壤里的水分,改善墒情,为冬小麦返青提前做好准备。
从另一个方面说,此时冬小麦处于休眠阶段,还未生长,这时候浇顶淩水,对麦苗的伤害和影响最小。
如果再晚,等土壤再干旱一些,浇过水反而会引起土地开裂,适得其反。
当下姜舒月所在的田庄,是大堂姐在京郊陪嫁的田庄,她身边跟着四爷、大堂姐、大姐夫、左宝树、田氏兄弟、农事总督府的技术员、内务府负责皇庄耕种的技术员、陪嫁田庄的管事、各大皇庄的管事,还有闻讯赶来的很多乡绅,及其家中负责田庄的管事。
再加上姜舒月带来的侍女,四爷身边的长随、护卫,还有田庄自己的护卫,以及田庄的佃户等等,全加起来能有几百人,浩浩荡荡,规模堪比皇上驾临皇庄那次。
不一样的是,那一次姜舒月在讲,皇上在听,其他人也都在听。而这一次,姜舒月在讲,很多人都掏出小本子拼命记。
都是赚钱的法子啊,谁干听谁傻。
“顶淩灌溉我记下了,浇返青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吗?”相比其他人的战战兢兢,左宝树的关注点更纯粹,想什么就问了出来。
堪称一行人的嘴替。
姜舒月朝他点点头:“当然有。墒情是一方面,气温也不容忽视,浇返青水的最佳温度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