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他们没有分心别事,连稻田也没去多看,一门心思的跟陆星星学说话,听着录音机学说话。为着小姑娘教他们尽心都不去玩的缘故,还额外赏了她一小块黄金。
陆星星当时就惊呆了,这虽然也是块碎金子,但是比之前那小粒大得多,足可以打两个细细的金戒指了。
她反而害怕起来,犹豫了大半夜没睡着,最后还是告诉爷爷了。
陆根水骂了她一顿,把抽泣的小姑娘拉到嬴政他们面前,将最后收的那块金子还给他们了,早先那粒却收下了,说了半天话,中心意思是还叫星星教他们,这金子可真不能再给了。
——其实再给一粒小的也可以,不过陆根水到底养了四个上过小学到初中的儿女,仍然是比较要脸的,也朴素地认为贪点小财不要紧,贪多了害自己。
伤心的就是三个小学生。但陆星星和陆亮很快也不伤心了,嬴政跟刘彻后来私下里把他们叫过去,一人给了一粒跟开始一样的碎金,反而赚了呢!
那个小哥哥没给,但小哥哥带他们去山上射兔子,真厉害真好玩!
第14章 太平景
可能是本来就聪明,也可能是心无旁骛,更可能是心中那份紧张感。学了半个月不到,嬴政与刘彻听村里人说话费劲,但是跟陆星星说话已经可以比划着连猜带蒙的交流了。
普通话教材起了大作用,磁带里是配套的30篇短文朗读,又有教材,对着短文听录音,三个人学得很快。
反而是李世民对村里的土话学得快一点,因为他跟村里的孩子玩成了一片,给男孩子做了小弓小箭,带他们上山射兔子射鸟。男孩子们带他下河摸鱼,上山采菌子,拿回来让白二英掌个眼挑一挑,确定是能吃的之后跟野鸡一起炖了,鲜得另两人都丢不下筷子。
孩子们在村里也是说土话的,李世民就学上了。
他回来告诉嬴政跟刘彻:“跟我一般年纪的少年在镇里上学,平时就住那,上五天歇两天,歇的那两天叫周末,不过学校会补课,路又远,所以也不一定回来。怪不得平时都看不见他们。村里的青壮有些人去城市里找活干了,不是打仗,现在是太平盛世的样子,没有地方打仗。”
说到这他不由想了想他们大隋。
哎,他们大隋说起来也是太平盛世,可是他跟父亲出城时看到的民间景象远不如这里。而且陛下营造东京洛阳花费甚多,日常用度也极挑剔,父亲现做着殿内少监,回家常与母亲说陛下奢侈,他偶尔会听到。
怎么说呢,他年纪太小了感受还不分明,只是觉得陛下这个样子,仿佛好好的太平岁月,竟然又有了乱世的苗头似的。
本来他想把忧虑跟秦始皇和汉武帝说说,不过想想这两人,一个统一天下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筑长城修驰道,全是大手笔,还把天下镇压得不敢妄动;一个屡动刀兵,大工程也没少做,说是有文景积累,其实大战一起,库存大概早用完了,自己挣自己花,成就了汉武之名,到底没翻车。
他要问他们,他们肯定说那是陛下不行,没用,只会花先帝攒的钱。
罢了,问也是白问,还是等多学些东西,自己在这后世看吧。答案估计都已经在史书上了。一念及此,李世民还有些忐忑,很怕在书上看到唐国公李氏遭到灭族之祸之类的东西。
至少……至少也得让他立下韩白之功,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一笔再死吧。
哼,他必不会白死的,怎么也要大闹一番才行。
并非李世民小小年纪态度消极,而是从两晋之后,虽说门阀世家屹立不倒,其实细究起来也不能较真,也不是没有主支覆灭换了支脉上位。
改朝换代时,高官显贵合家被抛入黄河的有,合家被砍杀的也有。现在这位陛下,一登基就杀了太子和兄弟侄子就罢了,赏赐突厥人那么多钱财也不知道图什么。去年有一阵子,母亲约束他们兄弟几个不许外出,就是因为城里人心惶惶,好些个忠臣因为这个事情上谏,竟然就被陛下杀了。母亲还劝父亲献马给陛下呢,说是陛下连阿耶都怀疑。
李世民私心里觉得,他们大隋这位陛下,登基没几年,已经像个昏君的样子了,也不晓得以后大隋会怎么样。
大隋一旦乱起来,天知道他们李氏能不能幸免。李世民决心自己以后去书上看,这些天也没有向孩子们询问。
他猜秦皇汉武是不是跟他一样,所以才没向他询问什么。
不过他还真想错了,那两人纯粹是帝王心态,对他也并非全然信任,根本没打算问他,同样是打算自己再学一段时间后找史书去看而已。
从学生们的作息,三人组大约弄清楚了,这里人以七日为一循环,称为一周,这一周的末两日休息。不过这个规律没多久就被打破了,他们惊讶地看到大孩子们也回来了,而且在家一待就是五六日不曾走。
被询问的陆星星不以为意:“国庆节,放七天,不过后面要补课,烦死了。”
又过一阵,好几个大孩子放假回来没再去,原是水稻陆续成熟,这会儿是抢收的时候,他们跟学校请假在家帮着收割呢。
这个活计就是嬴政跟刘彻都不陌生,他们也是去观农过的,这个贫困村没有机械化,用的仍是延续了多年的人力收割,十分辛苦。
但水稻的收成,在三人看来十分对得起他们的辛苦,这个地方在本省也偏南,湿热,十分适合水稻生长,平均亩产能有八百斤。他们之前看抽穗只知道产量会不少,但也没想过竟然会这样多。就像嬴政之前所想,哪怕是缺水的地方再修个郑国渠引水来种也值了。
李世民已经足够震惊了,赢政知道具体的产量之后更是心中巨震,甚至都没继续矜持下去,同刘彻一样,亲自去帮着陆根水脱粒称量运回来晾晒,仿佛不这样不能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
“八百斤。”累了一天的刘彻坐在堂屋里眼睛发直,喃喃自语。
他甚至没换算这亩产在自己大汉是多少,就一直念叨着八百斤。
赢政好一点,他还没有开始自己波澜壮阔的后半生,而前半生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忍中学习,耐性要比刘彻跟李世民这两个受尽宠爱长大的爹宝妈宝要强得多。
但是他内心一点也不比刘彻受到的震撼来得小。他这几天已经在田边用脚步丈量过,把这里一亩的大小,跟他那时候的一亩地大概换算过,也同样估过两边斤两的不同。
而他那个时候水稻亩产才多少?一百多斤!
不足八倍,但六七倍是有的。一亩地多七倍,百亩地呢?千亩地呢?稻产是这么多,粟呢?黍呢?麦呢?
难怪陆根水只种了那么两亩地,他们原来只用目测,到底不是老农经验不足,估计得还保守了。他们对陆根水种的田,只当是年纪大了干不动太多,全靠外面儿子寄钱回来供养。现在看来,只作口粮,两亩地的产量也是够了。
就是不知道这里的租税占几成,口赋或是军赋又要交多少。
除此之外,他们三人参与了收粮的全程,打谷脱粒都一起干了,还发现了一件好东西:打谷机。
村里有手摇式打谷机,也有脚踏式打谷机,比隋朝时不好说,但比秦汉时摔打稻禾来脱粒可轻松多了。
这还引得李世民想起来踏碓这么个舂米的东西,兴冲冲给他们介绍,再一问陆根水,果然村里也有。
反正,至少对嬴政与刘彻来说,就是现在立刻回去,都不算亏了。
到各家都将稻谷收仓之后又过了几天,嬴政跟刘彻突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叫来陆星星同学当翻译,连说带写的,刘彻作为代表向陆根水询问:“你们怎么不去纳粮交税,也不见人到村里来收?难道纳税的时间不是这个时候吗?”
不在刚收了粮的时候收税,官府就不怕农民饿起来不管不顾,把税粮都给吃空了么。
咦,好像是不用担心这个,一亩地七八百斤粮食,足够吃了。
哪知道陆根水费力巴拉的听孙女读完他们写的字,敲着旱烟的烟斗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在山里还晓得交公粮的哦。早就不交了,十多年喽,十多年前就不用交公粮喽。”
陆星星帮着翻译完了,自己一本正经地补充道:“那叫农业税,我们老师说的,国家取消农业税了。”
“什么!”
某种程度上说,这比亩产八百斤还令人震撼。
理论上来讲,亩产既然可以从几十斤变成一百多斤,从一百多斤变成两百多斤。那么再经过数百年上千年,涨到八百斤也不是特别不能接受的事情。
可农业税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汉武帝,还是一千多年前的李世民,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变化再多,都仍处于所谓的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
农业始终是财富之源,现代也是。只是工业时代发展至今,农业所哺育的各行各业可以创造足够的财富去反哺了。而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农业生产几乎是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财源。
废了农业税,这跟自杀有什么区别。
穿越至今都在一个贫困村里学语言的三人组怎么也无法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因此也无法理解一个国家不收粮税是怎么维持下去的。
陆根水当然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陆星星小朋友更不懂了。陆根水还咬着烟斗在那感叹:“不交公粮了,种稻子有补贴,还是不划算。”
至于怎么不划算,他嘟嘟囔囔的,说了半天他们才弄明白一些,就是卖不上价,要不是有补贴真没人愿意多种。就算有补贴,也不如种点别的能卖上价的。
但是种别的也有风险,一年价高一年价贱的,弄不好就烂地里没人要,不像粮食总有国家收,所以村里这些没什么文化的老人还是愿意多种点粮食。
倒贴种粮看起来古怪,但嬴政他们反而能理解。在不征税的前提下,想让农人多种点粮食,那自然要国库出钱补贴了。这说明这个后世之国仍然需要粮食,并不是饮风吸露就能活的。
所以问题绕回了原点:不收田租还倒贴钱,这财富到底从哪里来!
他们一时竟然还找不到答案,李世民还好,另两人被搞得整宿没睡,往死里琢磨这个难解之谜。
就这样,过了大约一周,李世民才后知后觉的知道,有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好像一直留在村里,没跟其他回来收稻的学生一起回镇上。
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村中的儿童团体,村里有个空地,不知道哪一年被人装了篮框,成了个小篮球场,在晾晒稻谷之前,他经常跟那些放假回来的男孩子们一起在那打球。这几天农忙没人去,后来上学的又都走了,今天他自己抱着球去舒展筋骨,才发现那个叫张宝的少年也独个儿在那投篮呢。
既然疑惑,那自然就要发问,李世民喊了张宝一声,问他:“你怎么没去镇上?”
张宝比他大六七岁呢,打球不在一拨,不过他跟着村里的小孩子玩,与这些大孩子也熟悉了,张宝的弟弟就跟他玩得挺好。所以他问起来也很自然。
“不上了。”张宝轻描淡写地说,“我成绩不好,我爸说浪费时间浪费钱,叫我回来,年后跟陆叔他们去打工。你人小,烦得倒挺多啊。”
“啊?”
“陆英也不上了,她妈也喊她去打工。不过她成绩好,她老师肯定会来找她。”
李世民对女孩子不太熟,想了一会才想起来,这两天好像是看到个女学生也没回去,经常在地里干活。
这边水稻虽然收了,但地里还种菜,别的地块上还有种油菜的,山上又有茶树,总有事情忙。那个女孩子家里好像确实有人在外面打工,不像张宝父辈都是文盲,胆子又小,全在家种地。所以她家地里缺人,李世民之前还以为她多留几天是家里忙不过来呢。
没想到是不上学了。
李世民啧了一下,倒是没觉得什么。
成绩不好就不上呗,家里供上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张宝这么大的男孩——李世民虽然还比他小好几岁,但他早熟,而且看惯了在他那时代,这么大的男孩子已经被视为能参与家事的人了。所以他根本不觉得张宝是孩子,这不都成丁了吗?
陛下征役人不足的时候,这么大都能给陛下搬砖去了。
他将来到这个年纪的时候,可能也要去军中历练,上阵打仗了,张宝这样读书读不出来的,当然要赶紧另寻出路,在家下地也是正经事啊,不然白养这么大个丁壮在家吃闲饭吗?
至于陆英这个女孩子,反而有点可惜。虽然李世民不觉得在大隋女子能读个什么出路,但这里既然让她读,显然也是要像男子一样用她们的。
那成绩好,读出来为官作吏的,怎么也比种地好嘛。她家里人真是短视,李二郎鄙视他们。
张宝一个人投篮无聊,叫李世民跟他一起玩。虽然个头差得多,但李世民身手敏捷力气大,张宝限制一下不高举球,李世民跳着从他胸口腰间抢他的球,两个人居然也有来有往地玩起来了。
没多会,张宝一不小心被他从手里把球掏走了,看着他投篮成功,咋舌道:“你之前投篮的动作都不会,我们上学你是不是天天练啊,这都能投进几个了。”
“也不看看我是谁。”李世民得意洋洋。
他投篮技术也不能说好,刚开始练而已。只是进步得比较快让张宝惊讶了,他们一起玩的小男生都灌不了篮,投篮技术也半斤八两,李世民手稳又有力量,在其中竟然还算是个得分手。
正吹嘘着,远远有人喊:“张宝!”
张宝哆嗦了一下,赶紧把捡起来的球塞给李世民,抹了把汗转身,小声道:“我们校长找来了。哎找陆英去啊找我干嘛?”
李世民定睛一看,来了一个中年短发妇人,一个麻杆似的戴眼镜年青男人。
妇人年长,虽然一头的汗看起来也累得不轻,但精神挺好。年青男人反而小脸发白一副要断气的样子,体力还比不上中年妇人。
李二郎亦鄙视之。
张宝虽然说不上学了,但才离开学校,学生的本能还刻在DNA里,看到校长连声音都小了:“校长好,黄老师好。”
这是个女校长,李世民想起送他收音机旧教材和字典的段校长,也和张宝一起微微欠身行礼,站在一边听他们说话。
唐校长拿袖子抹了抹头上的汗,先看了一眼这个抱着篮球小学生模样的少年,心中纳罕,但不明情况便先没问,只和颜悦色地跟张宝说:“你们村真是太远了,每周去上学累的吧?”
“嘿嘿,还好,还好。”张宝讪笑。
“怎么,怕累,不想上了啊?”
“不是。”张宝脸一红,低下了头,脚尖无意识地踢着地,确实有点不好意思,“我爸说我这个成绩上了没意思,大专都考不上,不如早点打工去。”
“初中文凭打工也难,你们村出去打工的人回来有说的吧。”唐校长没生气,款款说着,她是带着点口音的普通话,李世民现在大致能听懂,在一边悄悄竖着耳朵听,“只能干体力活,四十多岁跟人家二十多岁做一样的事,拿一样的钱,年纪大了还要落病,是的吧?”
“嗯。”
“你不上高中呢,那就上个职高,学个技术。现在有个政策,你要是愿意我就把你报上去,就是走得远。长三角那边的职业学校接受我们这边的学生,不收学费住宿费还给补助,路费伙食费都是国家出,还给你们买衣服,不花家里的钱。你自己想不想去?”
“啊?”张宝嘴微张,有点呆,李世民拱了他一下,他赶紧点头,“去去去,我去。”
那边发达城市哎,他可想去了。在那边上学,毕业了是不是就能留下来啊,反正都是打工,不花钱白学三年技术,留在那边打工不是一样吗。要是去了那边,暑假他就不回家了,在那边打工两个月买个便宜手机,就能玩游戏了。
“那行。我还要去找陆英同学,待会去你家找你家里人说说这个事情,你先跟他们讲一声。陆英家在哪,你给我指一下。”
张宝还没说话,李世民主动道:“我认识她家,我带你去。”
第16章 准备读史书
唐校长跟李世民往陆英家走,看他头上的两个总角琢磨附近哪个族的男人有这个习俗。怎么小男孩头上扎两小啾啾呢?
李世民偏过头冲她笑,解释道:“我跟家里人是最近才从深山里出来的,话都是刚学了不久,唐校长能听懂我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