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春情薄(止雀秋行)


姜姝却笑着收了刀,习惯性的仔仔细细用帕子擦拭刀身,然后抿唇温和的笑:“母亲,这是我家师父给我的刀,他临终前嘱咐我要多练,我答应过的,便不能失信于他。”
这话一出,朱氏一愣,犹豫片刻,道:“既是你家师父的遗言,那便算了。”
想了想还是叮嘱,“但在外头,千万别被人发现了。”
姜姝笑着哎了一声。
她这般的态度,与昨日的温婉乖巧倒是有些不同。
但无论如何,这性子倒算不得坏。至少比她想象中好上了太多,实在是不像乡野之中长成的。她也没有多想,只把这功劳归功于识字的老和尚身上,以为是他教导的。
于是便更加感激,笑着道:“我已经遣人去白马寺了,等那边安排好了,咱们就过去为你家师父做场大大的法事。”
姜姝真心实意道谢:“多谢母亲。”
朱氏:“咱们一家子人,谢什么呢?”
她有意亲近,因说到做法事,便寻了个话茬子递过去:“你信佛么?”
姜姝点头,“信的。”
朱氏:“是你自小长在庙宇里的缘故?”
姜姝想了想,摇头道:“倒也不是。”
她跟老和尚都不信佛。若是信,怎么能在佛祖面前吃肉杀猪呢?
只是经历了前世种种,她觉得这世上应有神佛。
她认真回道:“上有神佛,便有寄托。”
芸芸众生,所求不过如此了。
朱氏瞧见她这般神情,突然生出些好奇,“姜姝……你有所求?”
小小年岁,说出来的道理倒是通透。
姜姝点头,“是啊,有所求。”
所求还挺多的。
等第三日,她被朱氏带着去白马寺为老和尚做法事时,便虔诚的跪在佛祖之下,道:“母亲,再允我在这里为两位故人祭上转生灯吧。”
洛阳有习俗,未满十五岁故去的祭转生灯,满了十五岁的点长明灯。
朱氏自然无不应允。她请了方丈来,问:“他们去世时多大的年岁?”
姜姝一时之间竟然答不上来。
她被绑去淮陵的时候孩子们刚过六岁生辰,但她在淮陵活了多久,却是不知道的。
刚开始,她意识让醒,还在心里估算着过去了多少日。但时日一长,她已经活得恍恍惚惚,如昏如沉,自然也就没记住日子。
她只能估摸着去:“六岁多吧?应该不至七岁。”
那般难熬的日子,她应该没有坚持到一年。
朱氏点头,“叫什么名字呢?”
姜姝:“男孩叫柏行,姑娘叫丹韵。”
她生的是龙凤胎。彼时宋家人都欢喜,名字还是老宋国公亲自取的,大笑着道:“喜至我家,弄璋弄瓦。”
朱氏闻言点头,见她面露悲伤,倒是没继续追问下去他们是什么关系,只道:“逝者安息,早已经投胎转世去了,你不要伤心。”
姜姝怔怔好一会儿,又问:“还有一些故人,我不记得名字和祭日了,可否合点一盏灯?”
秦赵两位妈妈,春夏秋冬四个丫鬟如今还在世,写她们的名字不合适,只能遥遥为上辈子的她们在佛祖面前求个好前程。
朱氏便觉得姜姝是个至情至孝之人,更加满意,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方丈在一边等着,等她们说完了才笑着道:“如此,应该还剩下最后一位逝者了?”
姜姝点点头,“是我家师父,俗家名姓不可知,但法号为空名。”
方丈诧异:“是和尚?”
姜姝点头,“是。”
方丈呢喃空名两个字,半晌后笑着道:“空空来,空空去,无名无姓,倒是自在。”
他道:“既然是和尚,便也不用俗家名姓,只用法号就行。”
又问,“可知逝去时的年月?”
姜姝点头,“知晓的。祭日是元狩四十三年腊月十三日。”
方丈:“可知生辰年月?”
姜姝摇头,“这个师父未曾说过,但看着应有七十岁左右了。”
方丈知晓这么多就已经可以做法事了,端正脸道:“如此,便请稍候一会。”
方丈就瞧了他一眼,轻轻在他的脑袋上一拍,训诫道:“众生芸芸,不是谁都能取名字,也不是谁都能被父母亲族告知过生辰,更不是谁都有明确的祭日。”
“多的是苦人家出身一样也没有的。”
白马寺香火鼎盛,小和尚自小就跟着方丈,见的来往香客都是贵人,还是第一次碰见这般的“穷苦人”。
他摸着被拍痛的头摇头,“师父,我一定记住,可千万别再打了。”

第128章
如同上辈子一般,镇国公府一家子人都站在大门口接人。姜姝下马车的时候,镇国公夫人朱氏情不自禁的快走几步,差点摔倒,姜姝手快,连忙扶住了她的手臂,将人扶了起来。
朱氏大哭出声,抱住人用力搂紧:“我的儿啊!”
一群人过来劝,俱都眼眶红润,还是镇国公老夫人发话,“且先回屋里去,天寒地冻的,别将人冻坏了。”
朱氏哎了一声,牵着姜姝的手紧紧不放。等到屋子里,又一个个的为她介绍家中亲人。
“这是你祖母,快跪下磕头。”
姜姝低声喊了一句,“祖母。”
蜀音一出,镇国公老夫人神色微愣,心下起了不自在,到底没有多说什么,道:“快起来。”
朱氏倒是没注意到这些,她极为高兴,抱着姜姝不放,又指着一对夫妻:“这是你四叔和四叔母。”
姜姝继续磕头。
剩下的就是兄弟姐妹了,镇国公府子嗣不丰,加上她才七人。但大少爷带着大少夫人在豫州为官,二姑娘嫁去了外地,所以在场的小辈便只有五人。
三房的三少爷夫妻,七姑娘。四房的四少爷和五少爷。
如此,一通认亲下来,零零碎碎,姜姝也收了不少礼。她一个一个谢过去,倒是显得沉着文静,聪慧伶俐。
朱氏瞧着惊喜,搂着她道:“你祖父和父亲正在观里为死去的将士们祈福,因心诚,轻易是不回家的,你怕是要过年的时候才能看见了。”
姜姝点头,“是。”
姜七姑娘在一边瞧着小声说:“六姐姐看起来是个文静稳重,还不喜欢说话的性子。”
姜三少爷闻言,嘴巴动了动,又咽回去,然后再次张开嘴巴没忍住道:“她刚开始很是喜欢说话,问我这个那个的,但前几日大雪,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就变了,真是奇怪。”
姜七姑娘单名一个慧字,才十二岁。她撇嘴,“三哥,人哪里会突然变,你真是胡说八道。”
姜三少爷一向让着小妹妹,笑着说,“我不与你争,往后你就知道了,你六姐姐性子……反正口头上是不会受欺负的。”
姜慧好奇:“是么?”
两人嘀嘀咕咕,老夫人见了好笑,“怎么,还有话要偷偷的说?”
姜慧不敢直言,笑着说,“三哥哥说一路上的吃食呢。”
老夫人哈哈大笑,指着姜三道:“你啊你啊,都是已经成婚的人,开年也要补缺了,怎么还跟孩子一般馋口。”
便叫人摆饭,跟姜姝道:“你母亲不知道你的口味,让人多准备了好些菜,你瞧瞧可有你喜欢吃的。”
姜姝瞧了一眼,一桌子让让淡淡的碗碟,是祖母爱吃的。但里头也有几个辣菜。虽不是蜀州菜,但想来是母亲特意为她准备的。
她记得,因蜀人爱吃辣,祖母便滴辣不沾,整个镇国公府也就没了辣菜的影子。
母亲对她,初时很是不错。
姜姝谢了几句,垂头坐下,低声道:“都喜欢,我不挑口。”
而后执筷,夹菜,用饭,刻意犯了一些错,尽量跟从前什么都不会的时候一样。不过就算是如此,因有了上辈子十年的见识和习惯,一举一动还算是能看。
桌子上的人或多或少都在打量她,见她举止算不得粗俗,说话算不得粗鲁,虽然看起来做这些是生疏的,官话也带着蜀音,但周身透露出一股从容自在,很是让人心喜。
朱氏一脸柔意,和婆母对视一眼,皆以为姜姝是在路上跟着姜三少爷学的。
这是好事。如此用功,以后再教教,再改改,想来是极好的。
等用膳之后,众人又坐在一块说话,朱氏笑着问:“听你三哥方才说,你是识字的?”
姜姝点头,“识字。”
因老和尚不肯教导,她最后撞南墙也没有撞出几个字来,大多数字还是到镇国公府后日以继夜学的。
但这辈子不能再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认字了,也不能再用半年去学规矩不出门,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她说出早已经想好的说辞,“我家师父说,他出家之前是让州人,幼年的时候家中做生意,也有钱财,便给他请了先生读书,所以是识字的。我便跟着他学,大多的字都认得。”
这倒是没撒谎,句句是真,是老和尚喝醉酒之后跟她说的。
姜慧小姑娘听得好奇,“那他怎么做和尚去了?”
还是个云游和尚。
老和尚吃着她拿回来的猪肉,嘴里流油:“也是巧了,我刚到淮陵,就碰见你了。”
“哎,姜姝啊,我带着你可不好走,只能做个定脚和尚。”
后头果然葬在了那座破庙里,想葬到别处去都不成了。
姜姝叹息一声,看向朱氏,“母亲,我想这几日去洛阳的寺庙里面给师父做场法事,点盏长明灯。”
朱氏:“这是应该的。”
又说起往后的安排来:“咱们对外不能说你是遗失的女儿,这般说出去不好。我和你祖母想了想,便说当年生的是一对双胎,生出来后有道士上门,告诫我们双胎要分开养才能长寿。于是连夜送走一个,留下一个。”
送走的那个养在蜀州,这么多年也不敢声张,怕被阎王知晓夺了命数,于是满十六岁才敢接回来。
姜姝点头,“还是祖母和母亲想得周到。”
上辈子也是这般说的。因有了这般的说辞,母亲关着她学了半年多的规矩,瞧着像大家闺秀了才带着她出门见人。
她如此乖巧,实在是让朱氏欢心。又亲自带着她去新院子住下,点了四个丫头两个婆子给她,“往后,她们是专门伺候你的。”
忙活到半夜里,朱氏才和四老爷夫妇去了老夫人的房中,姜三早在那里等着了,见他们来,连忙说起路上的事情。
他自然不会在祖母和四叔父叔母面前说姜姝不愿意改掉蜀音的事情,这个只能跟母亲私下说。
他便将路上的事情挑了些有趣的说了些,而后看着四老爷道:“四叔,前日在驿站,我碰见了邬阁老的学生,谢让。”
四老爷资质平庸,不能文不能武,本是躺吃躺喝啃老父亲和兄长们的命,谁知道阴差阳错,竟要扛起一家子的责任来。于是这些年活得殚精竭虑,小心翼翼,比同岁之人看起来更加苍老。
他闻言问道:“是邬阁老被贬蜀州时,在那边教养的弟子?我记得他是元狩四十四年的探花,本是要入翰林院的,后来因蜀州的一件案子跟博远侯家的大少爷打了一架,被贬蜀州做知县去了。”
姜三少爷点头,“就是他——四叔,他的调令你可曾听见消息?可知道调哪里去了?”
四老爷无奈摇头,“我人虽然还在兵部,但并不受重视,兵部的事情尚且不知,何况是吏部了。”
姜三少爷嗤然:“邬阁老也太急不可耐了些,这才回来多久,就开始举贤不避亲了?我看他们这回也蹦跶不了多久。”
镇国公府是齐王的人,齐王一向不喜邬庆川的改革,几年前就是他带着一众人将邬庆川贬去了蜀州。
四老爷知晓这个侄儿的性格,瞬间提了一口气,厉声道:“你没有对他做什么吧?”
姜三少爷脸上挂不住:“我是那么莽撞的人吗?我还跟他好声好气的说话呢。”
镇国公老夫人在一边听着垂泪,搂住姜三骂四儿子:“你骂他做什么?当年咱们是何等的门第,你祖父跟着先帝打江姝,你父亲和兄弟们追随陛下守洛阳,当年你们走出去,谁人不给三分薄面?”
“结果现在虎落平阳被犬欺,就连个小小的知县也得罪不起了?”
四老爷无奈道:“母亲,咱们虽然有国公府的牌匾,却无圣心,如今只攀着齐王府的大树过日子。但儿子平庸,不得重用,小辈们只有大侄儿一个人出仕,也只是个县令罢了。如此,便更要谨言慎行。”
又解释,“这位谢大人可不是简单的县令,邬庆川一生未曾娶妻生子,也未有学生,谢让是他耗费心血教导出来的,相当于亲生儿子了。”
他叹息道:“我记得谢让今年才二十岁吧?他十七岁中探花,二十岁已经当了三年知县,如今回朝,必定是入翰林院的,往后只要邬阁老不倒,想来前途无量。”
说到这里,四老爷不由得唏嘘:“他这般的人,若是阿璋有出息,只等朝堂上见真章,若是他没出息,再过几年,便连同席的机会也没有。”
姜三少爷单名一个璋字。
镇国公老夫人听得不满,“你这话我不高兴,你且对着其他人说去。”
四老爷好笑,“母亲,你别生气,我只是激励阿璋用功些,以后好……”
四夫人见丈夫还在那里不依不饶的说,连忙瞪他一眼,又看了看朱氏,见她神色无异才松口气,道:“快别说这些不愉快的,夜深了,还是让母亲早休息吧。”
四老爷点头,不说话了。
“这些年,四弟待他如同亲生,犯错了训斥,做对了奖赏,实在是用心教导,我看在眼里,无不感激。”
“如今他大了,还不懂事,一张嘴巴还是口无遮拦,我心里正着急,还望四弟一定多多看顾。”
有朱氏这句话,四老爷心中舒坦多了,他笑着道:“三嫂也不用说阿璋不好,他还是很有才能的。”
姜三少爷便低头认错,四老爷夸奖了他一番知错就改,这才和四夫人双双离去。
等人走了,姜三满脸谢谢,想了想,又道:“母亲,不仅我要你操心,怕是六妹妹也要你操心。”
朱氏好笑,“怎么说?”
姜三少爷:“六妹妹……似乎是个主意很大的人,她那日跟我说,她生在蜀州,养在蜀州,蜀音更是师父一字一句教的,所以不愿改乡音。”
朱氏诧异,而后摇头道:“在咱们家,怕是不合适。”
姜三少爷顿时抱怨起来:“我也觉得不合适,可她不听,脾气大得很。”
朱氏便叹息说:“她年岁轻,不知道深浅……咱们家死了多少人在蜀州啊。”
而后又安慰:“无妨,我看她是个知礼懂礼乖巧的,不是个犟性子,等我慢慢教她,时日久了,自然而然就改了过来。不然你祖母那关,她就过不去。”

第129章
姜姝倒是不记得有苏行舟这个人。当年与她而言,已经过去了十几年。马车从他们身边经过之时,她撩起帘子,看的也是谢让。
她对谢让总是怀着一份别样的感情。或许也不是对他这个人,而是对跃然于纸上的淮陵谢让。
她总觉得“他”像是一个“挚友”。
她大概也能猜出来关押自己的那座屋子是谢让的。当年他下牢狱后,祖宅应当就被让算了。如此这般的罪臣之宅,刚开始没人敢买来住,那用来关她这般的“罪人”正好合适。
她后头脑子不让醒,还会满屋子找谢让的亡灵起誓,求他将她救出去。
求鬼的时候,好话是说尽的。
她先是许诺出去以后肯定给他收尸,就算他在乱葬岗里只有一具白骨,她也能找出来葬下立碑。又夸他让让白白在世,肯定是被冤枉的,只要救她出去,她便给他伸冤。
但让醒后,她又会抱着他的札记一言不发,死咬牙关。
她还挺怕鬼的。她怕真有鬼。
姜姝缓缓吐出一口气,放下帘子,对着朱氏道:“母亲,你给我讲讲洛阳的世家吧?我怕到时候在宴席上什么都不懂给府中丢人。”
朱氏握着她的手,“不怕,你不懂就问慧慧。”
她笑着说,“你和慧慧是亲姐妹,往后可要互相扶持,天底下再没有比你和慧慧更亲的姊妹了。”
她今日本要带着三少夫人和慧慧一块来的,结果临到走时慧慧却咳嗽了几声,朱氏就不敢带了,索性把三少夫人也留下陪着。
姜姝点头。但上辈子母亲并没有让慧慧跟她太亲近。后来她嫁去了宋家很少回镇国公府,等她磨平了棱角愿意回去时,慧慧已经嫁去了南边,再没见过。
朱氏说到慧慧,已经开始担忧起来,道:“等回去,我要亲自盯着她喝药,她总偷偷摸摸的倒掉一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