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BY:关河五十州


牺牲小国


1945年1月,苏军从东,美英法盟军从西,对德军实施两面夹击,二战初期曾经不可一世的轴心国俨然已成十八层地狱的苦鬼。
眼看击败德国战败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晤,对一系列重大事宜进行协商,其中极为瞩目的一项议题就是对日作战问题。
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惨烈战况,令英美两国感到,如果没有苏联参战,要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非常困难。根据预测,在德国投降后,美军至少要拖上十八个月,才能结束在日本本土的战斗,而且还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在会上,罗斯福和丘吉尔正是基于缩短对日战争时间,“减少美国士兵生命与金钱之损失”的需要,竭力劝说斯大林尽快对日宣战。
早在几个月前的会谈中,斯大林就透露了他的计划。雅尔塔会议对此进行了确认,即以德国被彻底击败为起点,苏军将在三个月后加入对日作战。作为报偿,英美首脑同意了苏联提出的三个条件:维持外蒙现状;恢复日俄战争中日本所取得的中国权益;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割让给苏联。
从一战到二战,大国把小国拿出来议价并且牺牲小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胜国,可是又都无一例外地被出卖了利益。由于这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益太大,会前除英美苏之外的其他国家对此都不甚知情,因此该部分内容也有“雅尔塔密约”之称。
“雅尔塔密约”还需要中国政府接受才可以最终成立,而蒋介石对其中侵害中国权益的条款自然是坚决反对。为了迫使蒋介石接受密约,斯大林一面让罗斯福做说客和施加压力,一面向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凡是苏军开进的地方(具体指东北),中国的行政机构都将由蒋介石建立。
斯大林实在是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蒋介石真正担心的东西了。在美苏双方的外交攻势下,除了对租借旅顺尚不能认可外,蒋介石已经基本默认了密约的全部条款。在中苏正式谈判之前,作为谈判代表的宋子文曾估计,谈判的主要困难只会集中在对旅顺港的租借问题上。可是他过于低估了斯大林对远东的胃口和谈判手段。
斯大林会谈中完全撕下了与美英谈判时装绅士的一面,整个人都表现得十分狰狞可怕。谈判刚刚开始,他就把“雅尔塔密约”的文件往宋子文面前狠狠一掷,态度盛气凌人:“你看过这东西没有?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
实际上,中苏当时对“雅尔塔密约”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维持外蒙现状”,苏方的理解是承认外蒙古独立,中方的理解则是,外蒙古虽然已经事实独立,而且那里只驻有苏军,没有中国军队,但在法律上,中国仍应作为外蒙古的宗主国。此外,在中蒙边界的划定、对旅顺港的管理、东北铁路的使用等问题上,双方也有较大分歧。
谈判进入了十分艰苦的阶段,中方代表反复讨价还价,也做出了一些重大让步,但始终没法满足苏联的要求。
在此期间,日本参谋本部也得到了苏联将对日宣战的情报。他们并不怀疑苏联会对日宣战这一点,所抱有疑问的主要是“三个月之后”这个时间——不可能这么快吧,“熟柿主义”让我们等了多久?
日本人由己及彼,猜测苏联可能会在日军被美军打到“瓜熟蒂落,不堪一击”的时候再对日宣战,而不会正好在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之内。
宣战的时间待定,但苏联正在一步步将日本向墙角处挤压,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不久,苏联即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将部署在欧洲的军队大批运往远东。据参谋本部侦察,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兵车每天至少有十列。
4月5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通知驻苏大使佐藤,称苏联将不延长“日苏中立条约”。
中立条约于1941年4月签订,该条约的有效期为五年,如果不延长,条约就将在一年后失效。参谋本部认为,这是斯大林继指责日本为侵略国后,准备对日参战的第二个步骤。
5月8日,德国终于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苏联对日参战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从5月8日往后推三个月,就是8月。这是远东的雨季,其天气条件并不适合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仅仅为了一个雅尔塔会议的承诺,苏军真的会在这样的不良天气条件下发动进攻?而且准备上也来不及啊!
经过研究,日军大本营继续保留了先前的推测。他们认为苏军不太可能在三个月后乃至年内对日本发动进攻,不过在8、9月份之间完成作战准备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可以肯定,苏军已在为开战做准备,己方当然也不能含糊。5月30日,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完全转入临战状态,同时拟订新的对苏作战要点,作为关东军备战的指导方针。
新要点相比于原要点又退了一步。它立足于日本本土决战,规定即使整个“满洲”放弃四分之三,关东军也要以持久战的方式,在中国东北与朝鲜交界的通化附近一带坚守。

梦是心头想


6月4日,刚刚上任不久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根据天皇的命令,专程赶到大连,向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传达要点,同时就战局问题与他们交换了意见。
山田赶快奉命行动起来。6月14日,他在位于长春(时称新京)的关东军总司令部召开了兵团长会议,敦促所属各部加紧备战。
改变作战部署,并不像在棋盘上摆棋子那么简单。多年来,关东军都是以进攻的姿态在中苏边境加强战备,突然要让他们把散布在“满洲国”东部、北部的部队撤到南部和西部,同时还要转移军需物资、重新修筑防守阵地,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最后一项,材料缺、人员缺,什么都缺,让总司令部备感焦虑和不安。
经过一番筹划,山田决定对原关东军筑城部予以加强和改编,重新组建成关东军建设团,然后以建设团为主,在通化一带进行城防构筑,重点是修建最后抵抗阵地的复廊工事。
从6月末开始,关东军又动员了三万伪满洲国军,强抓了一批劳工,试图加快进展。人是有了,但建筑材料还是不足,加上期限实在太短,所以一直到7月末,这些工程中的大部分仍停留于纸面计划。
相对而言,兵力配备要比军事工程来得方便。大本营通过由中国关内战场抽调、重新组建和动员等措施,使原本已近乎于空壳的关东军扩充至七十五万人,师团有二十四个。
不过这些新组建部队不管编制还是装备、素质都极差,里面居然还有十几万人没有枪,新兵则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太小。按照陆军省的评价,其战斗力尚不及以前精锐师团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以换算,那二十四个师团也仅相当于过去的八个半师团。有人称他们是“用竹枪武装起来的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与此同时,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劲旅被从西线调到东线。自5月起,苏联远东军的实力更呈直线上升之势,到7月末,关东军估计远东红军的总兵力与上一年相比,已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一百三十万人。部队全部进行了换装,装备有新式的T-34坦克和其他技术兵器。
二战结束后,一位苏军军官听到关东军的这个估计后,歪着头笑了:“(苏联远东军的兵力数量)实际上比关东军估计的还要多。”
7月17日,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美英苏三国举行首脑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布了《波茨坦宣言》。这个共同宣言劝告日本无条件投降,声明如不投降,将给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使日本本土完全毁灭。
由于苏联当时尚未公开对日宣战,所以未在宣言上签名,最后确定由三国共同发表,即美英中三国——中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讨论,但宣言发表前,已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
《波茨坦宣言》发表后,日军大本营对苏联的态势重新进行了研究。尽管中立条约还有一年的有效期,然而鉴于西伯利亚铁路的军事运输越来越活跃,大本营估计苏联完全有可能伺机参加宣言,也就是对日开战。
原本以为苏军在年内不太可能发动进攻,现在“综合军政方面情况来看,今年秋天苏联极有可能对日本采取行动”。

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国首脑,自左至右,分别为英国首相艾德礼、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也称“苏联总理”)斯大林。
秋天就要到9月份了,这说明大本营仍然不相信苏军会在8月份动手。他们认为过了雨季之后,天气较为干燥,那个时候更适合于苏军发动攻击。
相比于大本营,关东军的判断更为乐观。他们相信即便到了秋天,苏联的行动也只会限制于小打小闹,因为不等到11月,苏联远东军的后方部队不可能做到完全集结。
11月,中苏边境已经冰封雪冻,同样是不适宜于打仗。照此推演,苏军的大规模进攻非得等到第二年(1946年)春天开冻以后不可。
俗语道,梦是心头想。与其说这些都是关东军的推测,不如说是他们想要的推测更好。正如关东军参谋草地卓吾所言:“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苏联马上来打,我们真难以应付。倘若再过一段时间,(关东军)在编制、装备、训练上或有所改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