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全唐文》卷四十六,《缘汴河置防援诏》。
  ②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
  ③ 《新唐书·食货志三》。
  ④ 《旧唐书·食货志上》。
  ⑤ 《旧唐书·食货志上》。
  ⑥ 《新唐书·刘晏传》。
  ① 《旧唐书·张万富传》。
  济基础。这种局面,到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 年)才有所改变。
  宪宗即位后,任用裴度、李愬等贤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整顿改善漕运。其改善漕运的具体措施有:委派朝廷亲信将领,率重兵驻守运河要冲,保证漕运畅通。徐州南的甬桥及汴州是运河漕运的两个咽喉之地。德宗时,李泌曾建议道:"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地属徐州,邻于李纳(李正己之子),刺史高明应年少不习事,若李纳一旦复有异图,窃据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致!请徙寿、庐、濠都团练使张封建镇徐州,割濠、泗以隶之;复以庐、寿归淮南,则淄青惕息而运路常通,江、淮安矣"②。于是德宗令张封建代替徐州刺史高明应,任徐、泗、濠节度使,保障甬桥的畅通。同时派刘玄佐镇守汴州。但是贞元八年(公元792 年)刘玄佐死,汴州发生兵乱,漕运受阻。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 年),韩弘为汴州刺史,杀阻挠漕运的郎将刘锷及其党羽300 人,漕运才通。宪宗即位后,继续命令张封建、韩弘分别镇守徐州和汴,以保证漕运安全。宪宗曾下诏给韩弘,云:"朕以梁宋之地,水陆要冲,运路咽喉,王室藩屏,人疲易散,非卿之惠不能安;师众难和,非卿之威不能戢。今众方悦附,人又知归,镇抚之间,事难暂辍。虽恋双阙,积十年而颇劳,然倚长城,舍一曰而不可"①。可见韩弘镇守汴州保证漕运安全,对唐中央政权的重要作用。另外,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宪宗又令在通济渠要冲,新置宿州(今安徽宿县)城,加强对运河险要地段的管理。
  选派干练官员充任转运使。宪宗时,李巽、李鄘、卢坦、王播、柳公绰等都曾主持过漕粮任务。尤以李巽漕粮的年运量最高。《旧唐书·食货志下》云:"旧制,每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河阴留十万,四十万送渭仓。(刘晏)殁,久不登其数,惟(李)巽秉使三载,无升斗之阙焉。"由于有一班干练之臣主持漕运,因而不仅能保证漕运基本畅通,而且使江淮物资源源输入关中地区,巩固了唐中央的经济基础。如元和十二年(公元817 年),唐中央政府对淮西割据势力用兵,宪宗派盐铁转运副使程异"乘驿谕江、淮诸道,俾助军"②。程异"尤通万货盈虚,使驰传江淮,裒财用以给军兴,兵得无乏"③。《旧唐书·李翛传》也说:"时宿师于野,馈运不集。浙西重镇,号为殷阜,乃以(李)翛为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令设法鸠聚财货。淮西用兵,颇赖其赋。"
  宪宗在改善漕运的同时,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如注意纳谏,改革两税,实行削藩等等,取得了暂短的全国统一的局面,史称"元和中兴"。但是宪宗死后,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 年),汴州发生兵变。不久,徐州也发生兵变,乱兵"至甬桥,遂掠盐铁院缗币及汴路进奉,商旅赀货,率十取七八"①,使漕运至关中的物资大为减少。不仅如此,负责漕运的官吏营私舞弊现象严重,也使漕运事业遭至极大破坏,因此文宗大和(公元827~835 年)时,漕运事业走向衰落。其时,"岁漕江,淮米不过四十万石,能至渭河仓者十不三四。漕吏狡蠹,败溺百端。官舟沉溺者岁七十余支。缘河②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
  ① 《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与韩弘诏》。
  ② 《册府元龟·济军》。
  ③ 《新唐书·王播传》。
  ① 《旧唐书·王智兴传》。
  奸吏,大紊刘晏之法"②。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 年),戍守桂林的徐州兵因数年不得更替,在庞勋领导下,发动起义,自湘水入长江,经淮南,返回徐州,控制了徐州,并派兵攻陷了南北要冲都梁城,"据淮口,漕驿路绝"③。使江淮物资不能由运河北运关中,"自淮汴至于河潼之交,百敖皆刳,人无所仰视之者"④。唐中央政府财政陷入极其困窘的境地。
  僖宗时,爆发了震撼唐王朝的王仙芝、黄巢大起义,彻底动摇了唐王朝统治的根基。随后,藩镇割据之势更加严重。藩镇之间"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⑤。随着唐王朝政治统治的崩溃,漕运事业彻底弛坏,运河也因失修、失漕而变为污泽。如《资治通鉴》云:"汴水自唐末溃决,自甬桥东南,悉为污泽"⑥。《十国春秋》亦云:"运路久梗,葭苇埂塞"⑦。《宋史·武行德传》亦载:"先是,唐末杨氏据淮甸,自甬桥东南决汴,汇为污泽。"可见唐末东南系统运河已完全破坏。
  总之,唐后期政治上的藩镇割据,造成了漕运事业的衰落和崩溃。漕运事业的破坏、运河的断流,阻绝了唐王朝与东南地区的联系,使江淮物资无法北运关中地区,致使唐王朝失去了统治的经济力量,这是唐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906 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降将朱温,废哀帝自立,唐王朝统治终于宣告结束。
  ② 《旧唐书·裴休传》。
  ③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七》。
  ④ 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记》。
  ⑤ 《旧唐书·僖宗纪》。
  ⑥ 《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⑦ 《十国春秋)卷一,《吴太祖世家》。
  八、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一)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分裂公元907 年,朱全忠(即朱温)灭唐,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个大分裂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的分裂又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到盛唐,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当时国际贸易达到空前程度,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旧的土地制度,均田制遭到破坏,庄园制经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也起了变化。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各个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也都起了变化,因而导致了社会的大分化、大改组、大动荡、大分裂的局面。形成了五代十国分立的形势。
  首先,我们来说说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变化和矛盾是如何激化的。唐末农民起义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农民起义又激化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唐代的地主有三大势力,一为掌握大量土地的皇室贵族;一为士族地主;一为庶族地主。这三种势力在唐末起了根本性变化,庶族势力增长,贵族、士族势力削弱。庶族地主由于经济上的得势在政治上也要求有一席之地,进而争取更大的权力。唐代的朋党之争,王叔文短暂的改革即反映了庶族势力与士族官僚之间的争权。因为庶族出身下层,能反映平民百姓的愿望,所以他们反抗暴政和腐朽的贵族,五代十国的统治者都不是士族地主。比如后梁朱全忠(朱温)出身私塾老师,祖父朱信,父亲朱诚都是塾师。朱温父死后他无以为生,曾为萧县刘家地主作佣工放猪。而后唐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都是西夷沙陀人。沙陀是西北少数民族,他们迁居中原,逐渐汉化,当然也不是士族阶层。后周的郭威则是个茶商,其他如十国的南唐徐温是个私盐贩子,吴越国钱镠原是地道的农民。可见,五代十国分裂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力量起了变化的结果。新兴势力兴起,旧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双方必然要斗争、分化、分裂、重新改组、重新结合,然后又走向统一,这就是五代十国所以形成的原因。
  其次,我们说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关系也起了变化。唐代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关系也有了变化。唐初全国统一,国力强盛,对外关系取得巨大成就。中唐以后,国内动乱,外族乘机侵入,北、西、南三边沦陷,朝廷无力恢复,甚至借外族兵力从事内战,以求取胜自保苟安。如沙陀李克用,黄巢起义时被召入关镇压起义军,起义军战败后,他即据有河东,积极参加割据战争。唐初外族以娶唐公主为荣,不惜竭尽财力充聘礼。中唐以后,以公主屈嫁外族,称"和藩",需要送礼五百万缗才能嫁出去,汉夷力量对比,由此可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增长和入侵是造成分裂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五代的统治者们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异族相勾结,或者本身就是异族,无所谓民族气节可言。如后晋、后汉统治者争相割地给契丹族,自称儿皇帝,把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带燕云16 州拱手送给契丹(辽),自此以后,塞外金、元相继以北京(燕京)为首都直到明朝才收回,前后达400 年。在异族支持下,中原自然统一不起来。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