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 年),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在高邮湖筑堤为塘,灌田数千顷,又修筑富人、固本二塘,不仅保证了山阳渎水力的充足,又增灌溉万顷之田。此为第二次。
  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 年)因"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①,盐铁转运使王播"奏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③ 《新唐书·刘晏传》。
  ① 《新唐书·刘晏传》。
  ② 《旧唐书·刘晏传》。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新唐书·杜亚传》。
  ⑥ 《新唐书·地理志五》。
  ⑦ 同上。
  ① 《旧唐书·王播传》。
  河,开凿稍深,舟航易济,所开长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当使方圆自备,而漕运不阻。后政赖之"②。此为第三次。
  (3)三治江南运河江南运河是东南运河系统中水源最为丰富的一段。它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800 余里。唐后期曾经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治理:第一次,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 年),引西湖水北出杭州余杭门外,入于运河,以丰富水力。在此之前,为防水流走失,已在江南运河南端的钱塘江口建立了一个水闸--长安闸。
  第二次,代宗永泰时(公元765-766 年)到大历(公元766-779 年)
  初年浚治练湖,丰富漕河水力。江南运河自常州到丹阳之间的水源主要依靠练湖湖水,而其中陵口以西至七里桥一段是运河水位最浅,航道又极窄的地段,涸水季节水深仅4 尺,根本无法通过漕船。为了保证漕运畅通,代宗时不仅浚治练湖,提高漕河水,而且禁止引湖水灌溉农田。
  第三次,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 年),常州刺史孟简于武进(今江苏常州)西40 里开孟渎,"引长江水南注通漕"③;又于无锡南5 里开泰伯渎,"东连蠡湖"④,以济漕运。
  (4)别开丹灞水道中宗时,崔湜开凿的勾通丹灞二水的挽道,后来"为夏潦奔豗,数摧压不通"①了。于是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 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在崔湜开凿的基础上,"又别开偏道,以避水潦,从商州西至蓝田,东抵内乡(今河南陕县),七百余里,。。役功十余万,修桥,道起官舍,。。人不留滞,行者为便"②。
  (5)两修褒斜道唐后期,藩镇割据,时有阻断大运河的事情发生,江淮物资无法北运,于是唐王朝愈加依重褒斜道输物于关中,同时也更加注重修治褒斜道。较大规模的修治有两次:第一次,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 年),泾原兵变。为了镇压叛军,为官军调集物资,殿中侍御史万俟著受命开金商运道,通过褒斜道漕转粟帛。最后终于平息了这场叛乱。
  第二次,宣宗大中(公元847-859 年)中,兴元节度使郑涯、封敖,分别"开新路","更治斜谷道","行者告便"③。
  (6)治理灵渠秦始皇时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条水系。唐后期,为了加强对岭南和安南地区的统治,曾多次治理灵渠。如敬宗宝历(公元825-827年)初年,"观察使李渤立斗门十八以通渠漕"④,同时"酾浚旧道,鄣泄有② 同上。
  ③ 《新唐书·地理志五》。
  ④ 同上。
  ① 《新唐书·崔湜传》。
  ② 《唐会要·道路》。
  ③ 参见《新唐书·封敖传》。
  ④ 《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宣,舟楫利焉"⑤,"自是累加修浚,或谓之埭江"⑥。灵渠的斗门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以后,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 年),桂州刺史鱼孟威又"以石为铧堤,亘四十里,植大木为斗门,至十八重,乃通巨舟"⑦,在李渤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治。
  总之,唐后期,尤其到了晚唐,由于藩镇割据,自擅兵赋,大运河日益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丹灞水道、褒斜道等连接江淮、汉中、巴蜀和关中的水道成为代替东南系统运河的重要运道。
  2。刘晏对漕运的改革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日益加剧,北方税源减少,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粮食供给愈来愈倚赖南方的接济。如何把江淮物资运往关中,是唐政府面临的关键问题。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764 年),身兼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等数职的刘晏,接漕运,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其主要内容有:(1)改"船头"督运为官府自运以前的漕运办法,是由州县富户充"船头",征民夫当漕役,无偿强迫劳动。这种办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造成大量民夫逃亡。刘晏改为由官府直接管理,力夫也由征役改为招雇,并抽调一些士兵参加运输,实行有偿劳动。这种以雇佣劳动代替强迫劳役的转运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实行分段接力运输原先的直达运输法,南船直接驶入黄河、渭水,船体和船工都不适应北河水情,是翻船的重要原因,弊病很多。玄宗时,裴耀卿用分段运输法革除了一些弊端。刘晏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他根据江、汴、河、渭的不同水情,分别造船,分段接运,南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建立交接制度。这样,在不同河道行驶相宜的船只,各段的船工熟悉本段河情,便于正确操作,有利于减少翻船损失,提高运行速度。
  (3)改散装为袋装以前漕运粮食均散装载运,沿途损失较大。刘晏实行分段运送,沿途更须经过多次装卸手续,不但会增加损耗,而且也会加大装卸费用。于是他指令"囊米而载以舟"①,把原来散运的粮米,一律改用麻袋或蒲包盛装。如此,不仅便于装卸交接和检点登记,减少运送成本和损失,而且一旦翻船也便于打捞。
  (4)改善运输工具和"教漕卒"
  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势的不同,在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建立了10 个造船场,制造大小不同、能适应各种不同水力和具有特殊结构的各类漕船。如以前"繇扬州距河阴,斗米费钱百二十,(刘)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⑤ 《新唐书·李渤传》。
  ⑥ 《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一》。
  ⑦ 《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① 《新唐书·食货志三》。
  至河阴,上三门,号'上门填阙船',米斗减钱九十"②。可见漕船的改进可以大大降低运费。另外,刘晏还"调巴、蜀、襄、汉麻■竹筱为绹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③。避免了以往时常断索而"扑杀数十人"的惨剧的发生。为了保证安全运输,刘晏还大力训练各种熟习水势和操船技能的船工水手,取得了很大效果,"未十年,人人习河险"④。提高了漕运效率。(5)沿运河设置警卫,以及武装押送漕运为了保障航运安全,代宗曾下《缘汴河置防援诏》,云:"如闻自东都至淮泗,缘汴河州县,自经寇难,百姓凋残,地阔人稀,多有盗贼。漕运商旅,不免艰虞。"宜委王缙各与本道节度计会商量,夹河两岸,每两驿置防援三百人,给侧近良沃田,令其营种,分界捉搦①。另外,刘晏还把漕船及人员组织起来,并派"部将"负责护航和押送。
  (6)创立奖励制度如规定:"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②。
  经过上述改革,运河恢复了它联系南北的作用,此后每年至少运粮40万石,多时达110 万石;原来一次漕运需八、九个月时间,现在缩短为40天;费用也大为节省,不但由扬州至河阴,斗米运费"减钱九十",由润州(今江苏镇江)至扬州,"斗米费钱十九",也"减钱十五"③。其余各段运费也都较大幅度地下降。同时还能"不发丁男,不劳郡县"④,减轻了人民负担,史称"盖古未之有也"⑤。改革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保证了京师和关中地区的供给,也大大改善了财政。刘晏的改革创造了封建漕运史上的奇迹,"人以为神"⑥。
  3。唐末漕运的衰落和唐王朝的灭亡刘晏对漕运的改革,虽然恢复了运河的漕运作用,但是无论是唐中央政府也好,还是刘晏本人也好,都不能解决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称雄的局面。藩镇枭雄经常阻塞运河交通。如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李正己、田悦、梁崇义、李惟岳等藩镇势力反叛,以重兵集于徐州,并派兵驻屯运河的咽喉之地甬桥(今安徽宿县北)和涡口(今安徽怀远县东北),以阻止江淮运船北上。情急之中,德宗争派威望极高的张万福为濠州刺史。张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舡,淄青兵马(李正己踞有淄、青等15 州)倚岸睥睨不敢动,诸道舡维进"①。以后直到李正己死,其部将李洧以徐州归顺朝廷,漕运才重新畅通。但是,这也只能是暂时的,以后运河交通还常被藩镇枭雄切断,致使江淮物资不能大量地输入关中,从而削弱了唐中央政权的经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