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青苗钱。青苗钱始征于肃宗时,实际上是田赋的附加税。《册府元龟·邦计部·赋税一》载:"乾元(公元758-760 年)以来,属天下用兵,京师百官俸钱减耗,帝即位推恩庶僚,下议公卿,或以税亩有苗者,公私减济,乃分遣宪官税天下地青苗钱,以充百司课料,至是得钱四百九十万贯"。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 年)规定:"青苗地头钱,天下每亩率十五
① 《旧唐书·食货志下》。
② 《唐大诏令集》五,《改元天复敕》。
③ 《旧唐书·卢杞传》。
① 《旧唐书·卢杞传》。
② 同上。
文"③。青苗钱是额外课征的,本来应征田有青苗者,后来无青苗者也征。有的地方青苗钱赋额相当大,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 年),虢州(今河南灵宝西)青苗钱竟高至每亩出70 文。后在刺州崔衍的坚持下,德宗才下诏减虢州青苗钱。
其余还有:埭程,官府在水流湍急,船路险阻地段设埭(土堤),用牛或人力助船过渡而向客商征收的税;贯率及口算,对商品交易征收的交易税;邸直,政府所设邸店对客商所征收的住宿费;竹綀场税,地方官自行设场,对某些产品征收的过路税等等。
唐代还有各种名目的杂项收入,如:进奉。唐代各级地方官吏,特别是节度使、观察史、刺史等经常利用各种名义向皇帝进献财物,以邀宠幸,这就叫做"进奉",或称"羡余"。如玄宗时,户口色役使王鉷岁进钱百余万,供皇帝私用。德宗兴元(公元784年)以后,进奉之风更加盛行,剑南四川观察史韦皋有"日进",江西观察使李兼有"月进",淮南节度使杜亚、宣歙观察使刘赞、镇海节度使王纬等皆徼射恩泽,以常赋入贡,名为"羡余"①。宪宗时,同样接纳进奉。进奉者及皇帝都认为进奉是额外之财,不会加重百姓负担。但正如李翱所说:"今节度观察使之进献,必曰'军府羡余,不取于百姓'。且供军及留州钱各有定额,若非兵士阙数不填及减刻所给,则钱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涌而生也,不取于百姓,将安取之哉?故有作官店以居商贾者,有酿酒而官沽者,其他杂率,巧设名号,是皆夺百姓之利"②。德、宪两朝,节度使及观察使进奉之风,达到高潮。比较突出的人物是宣武节度使韩弘,他初入朝时,就曾"献马三千,绢五千,杂缯三万,金银器千"③。其后进献数字愈来愈大,而且带动下面官吏,左右军中尉各献钱万缗。各地官吏以种种名目进奉,"自淮西用兵以来,度支、盐铁及四方争进奉,谓之'助军';贼平又进奉,谓之'贺礼';后又进奉,谓之'助赏';上加尊号又进奉,亦谓之'贺礼'"④等等。
率贷。率贷之征始于肃宗时。肃宗即位后(公元756 年),面对两京陷没,民物耗弊的残破局面,"遣御史康云间出江淮,陶锐往蜀汉,豪商富户,皆籍其家资,所有财货畜产或五分纳一,谓之'率贷'"①,所收以巨万计。其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按率征税商贾,以充军费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计钱至1000 以上,均须按率征取,致使商旅无利。
和籴。唐初,为了平仰物价,保持物价的稳定,以及供应边疆的军需,政府以相当于时价或略高时价收购农民的剩余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称为和籴。和籴本为出于农民自愿,不带强制性。但是安史之乱后,和籴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变相的赋税,往往根据各户土地面积分派和籴数额,而且它甚于一般赋税。如《新唐书·食货志三》载:"宪宗即位之初,有司以岁丰熟,请畿内和籴。当时府、县配户督限,有稽违则迫蹙鞭③ 《旧唐书·食货志上》。
① 《旧唐书·食货志上》。
② 《李文公集》卷九,《疏绝进献》。
③ 《资治通鉴·唐纪五七》。
④ 《资治通鉴·唐纪五七》。
① 《通典·食货典》。
挞,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民,"白居易在《论和籴状》疏中也说:"比来和籴事,。。但令府县散配户人,促立程限,平加征催。苟有稽迟,则被追捉,迫蹙鞭挞,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人。"②和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白著。安史之乱后,人户大量逃亡,唐政府财政收入大受影响,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 年),租庸使元载根据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年)至上元二年(公元761 年)8 年来农民的拖欠及逃亡户的租调,约计其大数,派豪吏为县令在未遭战火严重破坏的江淮一带督征。结果,不管是否拖欠租赋,凡民家有粟帛者一律迫索,少则夺取一半,多则十取八九,这就叫"白著"。对不从者以严刑威逼。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州县也无法控制。
折税市草。德宗时,京兆府每年征地税时,附带以秋税折草,每年300万束,以后加征至1000 万束,令百姓自雇车输送入城。然一束之草,连同搬费,约为35 文上下,而度支只给折钱25 文。农民不仅影响春耕,还白白受官府剥削。
总之,自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广大农村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局面。加之州县多为藩镇所据,唐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减少,府库空竭,于是便利用多种形式对百姓进行残酷压榨,正如《新唐书·食货志一》所说:"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由是财利之说兴,聚敛之臣进。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和籴、铸钱、括苗、榷利、借商、进奉、献助,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种种苛捐杂税的聚敛,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不胜剥削压榨之苦。他们是主要的赋税征课对象,经济力量薄弱,又无权势可以逃避转嫁,倍受税吏催责、勒索、凌辱,不堪忍受,往往"蚕事方兴而输缣,农功未艾而敛谷";"人小乏则取息利,大乏则鬻田庐。敛获始毕,执契行贷,饥岁室家相弃,乞为奴仆,犹莫之售,或缢死道途"①。大量农民被迫逃亡,统冶者又实行"摊逃",即将逃户的赋税分摊到未逃户身上,结果引起更多的逃亡,使未逃户负担愈来愈重,形成恶性循环。李渤曾指出:"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阌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率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①。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末苛刻的赋役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诗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砍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②这样的苛敛重征,结果导致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当是必然的了。
② 《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一。
① 《新唐书·食货志二》。
① 《旧唐书·李渤传》。
② 《全唐诗》卷六九二,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唐朝后期漕运的衰落和唐王朝的灭亡1。唐后期对漕运干流的疏浚和整理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物资匮乏,人口减少,此后唐中央政权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主要仰给于江淮,因而漕运江淮粮食和物资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此唐后期对漕运干流实行了进一步的疏浚和整理。主要工程有:(1)重通汴渠安史之乱使汴渠的疏浚工作中断,结果河、汴之渠,"泽灭水,岸石崩,役夫需于沙,津吏旋于泞,千里洄上,罔水舟行"③,航行极其艰难。为了漕运江淮物资,代宗时转运使刘晏受命疏浚河渠。刘晏"乃自桉行,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右循砥柱、硖石,观三门遗迹;至河阴、巩、洛,见宇文恺梁公堰,厮河为通济渠,视李杰新堤,尽得其病利"①。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刘晏发动民工,组织兵丁,淘挖以汴渠为重点的渠中淤泥。在修河过程中,他焦心若形,"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②。终于重新疏浚了汴水,恢复了汴渠的运输能力,"自此每岁运米数十万以济关中"③。"舟车既通,商贾往来,百货杂集,航海梯山,圣神辉光,渐近贞观、永徽之盛"④。
(2)三浚山阳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齐澣开凿新河,改换漕运道路,疏浚山阳渎后,仅22 年的时光,到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伊娄河便淤塞,不能通航了。从此江南漕船驶过长江后,须卸货装车,通过陆运将物资运至扬子,再装船北运,极为不便。于是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 年),淮南节度使杜亚"治漕渠,引湖陂,筑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夹堤高印,田因得溉灌。疏启道衢,彻壅通堙,人皆悦赖"⑤,终于再次沟通了江北漕路。贞元四年(公元788 年),杜亚又"自江都西循蜀冈之右,引陂趋城隅以通漕,溉来陂田"⑥,并于渠口修"爱敬陂水门"以节水势,改变了高邮湖附近"漕渠庳下,不能居水"⑦的现象。此为第一次。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