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公元923 年,(后唐同光元年)后梁灭亡前夕,梁将段凝在酸枣(河南延津县)决河堤,曹、濮两州之间及汶阳大水弥漫。后梁企图用黄河灭敌,结果敌未灭而把自己灭掉了。《资治通鉴》记载,黄河自杨柳至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成二支,汇成大泽,涨数百里,又向东北决右堤而出,淹齐、捸、淄诸州一直到海,漂没民田庐不可数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自给食。
  公元924 年(后唐同光二年),发、汴、渭兵士修酸枣堤,修而复坏。
  公元932 年(后唐长兴三年)诸州大水,宋、亳、颖诸州尤甚。
  公元941 年(后晋天福六年)黄河决堤于滑、邢,兖州、濮州皆为水淹,河水宽七十里,水势又南流入沓河及扬州河。
  公元943、944 年(后晋开运三年四年)黄河多次决口,流入营州、单州、濮州、郓州等地,环梁山合于汶、济,由此形成梁山泊(泺)。黄河不断在人为破坏下决口,使山东、河南、安徽、两淮等地广大地区被淹没,中原地区整个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除了水灾以外还有其他灾害,如旱灾、虫灾、风灾等。公元943 年(晋出帝天福18 年)春夏有旱灾,秋冬有水灾,还有蝗灾。遇蝗灾时,蝗虫大起,境内竹木叶都被蝗虫吃光。晋出帝反而因国用不足下令搜括民间谷物,逼民献谷,百姓饿死数十万人,流亡更不可数计。恒、定等州灾情尤其严重,朝廷知道搜括也无用,下令停止。但顺国节度使(治恒州)杜威却奏请照样搜括,结果他搜括了100 万斛谷物,送给朝廷30 万斛,其余70 万斛全部为杜威私自占有。他又加征30 万斛凑够100 万斛,第二年春高价卖给老百姓,得钱200 万缗。他个人横征暴敛得钱200 万缗,老百姓却饿死者不计其数。
  4。钱滥税苛,商旅困扰,正常贸易停顿,生产严重停滞处于大分裂、大割据下的中国,各地关卡林立,任意截掠商旅,贸易无法正常进行。而货币滥恶,商税苛繁,则尤为商旅之患。
  钱币之滥表现在经济严重萧条,钱币数量少而质量差,唐末以来,官定以80 文为一"陌"(百),不用足陌(100 文为足陌),因为钱币缺。五代时,80 文也顶不了一陌。造成钱币危机的原因有三,一是富户奸商屯积铜钱,销熔以铸器物,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二是南方各地铅、锡钱、铁钱源源不断流入中原,无法扼制。三是偷铸货币有利可图,人们趋之若鹜,禁止不了。真货币越来越少,假货币越来越多,禁令等于空文。农民手中无钱,备受盘剥,受害最深,因为国家收税要现钱,用粮折钱要打折扣。经济萎缩造成货币短缺,质量恶滥,而货币少,质量劣又加重了经济萎缩。
  钱币滥恶,固然影响商业发展,而各地关卡林立,商税苛杂,甚至掠夺货物,杀害商旅,为患更甚。梁建国前,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派人押茶计万斤到河南汴京贸易,朱全忠尽夺其茶。割剧一方的藩镇的茶叶尚被掠夺,何况平民百姓?后梁、后唐为了多敛商人钱财,不仅多设关卡,而且故意阻塞道路。后唐同光年间,孔谦(租庸使)奏称,现在商人为了逃避商税,多不走大路而走小路,一方面要严加捉拿,另一方面要阻塞小路、山谷,让他不能通行。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不仅阻碍商业发展,而且阻挡过往百姓。公元926 年(天成之年)皇帝的诏书中也承认,自湖南至汴京茶叶要纳六、七次税,以至商旅不通。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皇室贵族却乘机发财。后唐李嗣昭妻杨氏"善积聚",设法贩卖,家财百万。庄宗的刘皇后"好兴利聚财"尤其著名。她们不仅不纳税,而且凭特权强买强卖,使买卖成为一种强制掠夺的手段。
  五代时期北方经济的破坏后果是很严重的。它使北方各国没有实力对抗异族侵入。自五代以后,中国北方门户大开,先是辽、金、元,后又有清长期统治近千年,其中只有明是汉族统治,但也常被外族欺扰,甚至皇帝也被俘去。经过长期共同生息,汉族与少数民族反而融和成一体,造成今后永久统一的基础。
  (三)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古代从八世纪开始,经济中心即逐渐南移。隋、唐时,朝廷的财政已经主要依靠南方,所以才有隋炀帝修运河之举。唐末农民起义和藩镇之乱,波及南方,也曾出现短期混乱局面,但很快即被少数政治集团割据成九个小国,造成地区性局部统一。这些小国建立后,大多推行保境安民之策,造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因而使南方能在北方战乱频仍时,出现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概况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的增长唐末五代长期战乱,加上异族入侵,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有隋黄巢起义军南下留居各地的,有避秦宗权等游寇杀掠而逃亡南方的,有避契丹入侵铁骑蹂躏而逃亡南方的,他们分别迁到江浙、闽粤、蜀、楚等地,而闽、粤增加劳动力最多,那时起南方人口一直高过北方。据《旧五代史》不完全记载,南方人口远远多于北方。情况如下:年代(公元) 地 区州县数户 数958 年南唐淮南地区洲14 县60 226574963 年荆 南州3 县17 142300963 年湖 南州14 县66 97388965 年后 蜀州46 县240 534039971 年南 汉州60 县214 170263975 年南 唐州17 县108 655065978 年漳 泉州2 县14 151918978 年吴 越州14 县86 550680合 计2528145 户宋人记载,宋初南方诸国未入宋时,宋户数只有967,353,宋太祖平定南方后户数增加到3,574,257。就是说南方户数占全国户数的70%,南方户口增加当然不全是北方移民,更主要的还是南方经济发展,生活稳定,人口才能迅速增加。人口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可以促进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只有生产发展,才能养活较多的人口。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外部条件即水肥等;一是内部条件,即人的积极性。是否具备这两个条件,就要依靠正确的政策。南方诸国建国后,都重视水利建设,吴和南唐曾于楚州境内修筑白水塘溉田,又修寿州安丰塘,可灌田万顷。楚于潭州东20 里筑堤储水,号称龟塘,可溉田万顷。又在衡州西修百亩大堰,于辰州西北凿莲花塘以灌农田。闽王王审知在位时,"大浚侯官(福州)西湖,广至40 里,灌溉农田无数"。"又于长乐县建海堤,置斗门十,以御海潮,旱则积水,涝则排水,堤旁尽成良田,连江县东湖方园20 里,溉田43 余顷"①。前蜀邛州节度使张琳,在盾州修通
  ① 《福建通志》卷三十三。
  济堰,灌田一万五千顷。后蜀山南节度使武漳,修水利灌田千顷,人受其利。就是地处一隅的荆南小国,也在监利县南修堤防水患,又自安运镇北禄麻山南至汶步渊,筑130 里堤,以障襄汉之水。南方诸国兴修水利,最为有名的是修钱塘江堰的吴越王钱镠,钱镠对水利有创造性的发明,他用铁幢、竹笼等建成坚固的塘基,然后再筑成海塘。这项工程至今仍然使用,成为我国工程学上的优秀遗产。钱镠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就是设置长年专职维修水利的队伍名叫撩浅军。《十国春秋》载,"置都水营以主水利,以主水事,号曰撩浅军,亦谓之撩清,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他还兴修绍兴鉴湖、杭州西湖、武义县长安堰、鄞县东钱湖等。对江南农田水利建功甚巨。水利事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是苏州人,他曾对当时水利情况作过如下描写:"江南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民有利。"可见,当时兴修水利对农业发展,确实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除了兴修水利外,要发展农业生产就须推行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正确的政策主要是减少农民负担。南方诸国都很重视这一点。吴国占据江淮地区,杨行密既定江淮,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租税,"其田上上者,每顷税二贯一百文;中等田一顷税一贯八百;下等田一顷税一贯五百文。且可折合交绢、绵、。当时绢、、绵便宜,有人说这样不合算,皇帝却认为这是弃小利而致大利,排除众议,毅然推行,推动了江淮之间的农桑发展。吴国农业发展,政府仓库"金帛委积"。杨行密大将秦裴,在武昌推行便民政策,七年当中"积军储20 万"。陶雅在池州推行这个政策,老百姓拥戴他,生儿子多起名叫陶。
  南唐继承吴国事业,南唐主李升(原名徐知诰,称帝后改姓李)"御众以宽,约身以俭",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逋租,并且接受谋士宋齐丘建议,租税不收钱改收谷帛,于是江淮间桑柘满野,国以富强。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还实行屯田政策,军队、政府都召徕农民为其佃作。南唐初年,十分富足,所以才有可能东灭福建闽国,西攻湖南楚国,占地30 余州,广数千里,在分裂的诸小国中最富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