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旧唐书·郭子仪传》。
② 《元次山集》卷十,《请省官状》。
③ 《全唐文》卷四三○,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
④ 《全唐文》卷六八九,符载:《邓州刺史听壁记》。
① 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及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96- 104 页。
② 参见《新唐书·地理志》。
① 《韩昌黎集》卷二十五,《韦公墓志铭》。
察使元稹"命吏课七郡人,冬筑陂塘,春贮水雨,夏溉旱苗"②。这些兴修的水利,大大地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江南农民还修建了许多堤堰和斗门,辟划了大量的湖田和渚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由于土地的垦辟和水利的兴修,江南各地粮食的生产有很大增长。江淮诸州,"每一岁善熟,则旁资数道"③,湖南、江西诸州也"出米至多,丰熟之时,价亦极贱"④。因此权德舆说:"江淮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⑤唐朝后期,南方很多地方都大量种植茶树。淮南、浙东、浙西、福建、岭南、荆襄、东川、西川都是产茶区。饶州的浮梁县,元和(公元806-820年)时每年茶税达15 余万贯⑥,是最大的商品茶产地。元和时,雅州的严道县(今四川雅安西),"每岁贡茶,为蜀之最"⑦。
② 《白香山集》卷六十一,《河南元公墓志铭》。
③ 《权载之文集》卷四十七,《论江淮水灾上疏》。
④ 《唐大诏令集》卷七十二,《乾符二年南郊赦》。
⑤ 《新唐书·权德舆传》。
⑥ 参见《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饶州浮桥县》。
⑦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雅州严道县》。
(二)手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唐朝后期,丝织业、造船业、制纸业、瓷器业、制茶业、制盐业和矿冶业等,都继续在发展。
丝织业方面,河北定州一带,本是丝织品产量和贡品最多的地方。唐朝后期,南方的丝织业有很大的发展。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辇越而衣"①。用以交易回鹘马匹的缣帛,也主要是江淮织造的,江南丝织品的质量,胜过了唐前期居全国之冠的宋、亳②。贞元以后,越州贡品有各种精致的丝织品达数十种③。宣州工匠用丝头线织毯,既软且温,兼有成都锦褥和太原毛毯之长。宣州绫绮,也极为珍贵,可与淮南、两浙相比④。蜀锦的制作,也愈益精丽。造船业方面,刘晏曾于扬子县设10 个造船工场,造出的船每只可载一千石,这是官府所经营的大规模的手工作坊造船业。民间造船业也非常发达,载重可达八、九千石,甚至万石以上。长江一带大船极多,据《唐国史补》载:"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架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洪、鄂之水居颇多,与屋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大船如此之多,造船业的发达,可想而知。广州有一种商船"不用铁钉,只使桄榔须系缚,以橄榄糖泥之,糖干甚坚,入水如漆也"⑤。这种商船很大,便于航海。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还发明了脚踏的轮船。《旧唐书·李皋》载:"(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疾,若风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纸张文具制造业方面,这时更为发达。《唐国史补》载:当时的名纸,"有越(州)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州)之六合笺,韶(州)之竹笺,蒲(州)之白薄、重抄,临州之滑薄。又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与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另外剡溪的玉叶纸,蜀的十色笺,也都非常有名。蜀纸有一种加工的纸笺,名薛涛笺,高似孙认为:蜀纸"至唐而后盛,至薛涛而后精"①。这时出现了不少大规模的造纸作坊。如《三水小牍》载:"巨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忽有旋风自西来,卷壁纸略尽,直上穿云,望之如飞雪焉。"可见这个纸坊不小,纸的产量相当多。此时,这个时期端州(今广东高要)的紫石砚,已闻名全国②。
瓷器业方面,瓷器开始在民间普遍使用。邢州内邱的白瓷器,数量多而合用,销售范围很广,天下通用③。属于越窑系统的余姚上林湖窑,从晚唐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长沙铜官镇的瓦渣坪窑,能在青釉下烧出褐绿色彩的花纹,
① 《吕和叔文集》卷六,《京兆韦府君神道碑》。
② 参见《全唐文》卷五三○,顾况《韩公行状》。亳州治谯。
③ 参见《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越州》;白居易:《新乐府·缭绫》。④ 参见《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宣州》;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⑤ 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① 高似孙:《剡录·纸》;参见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中。
② 《唐国史补》。
③ 《唐国史补》。
还可以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画绿彩。可知唐代已应用釉下彩的技法了④。这时白瓷、青瓷的制造技艺都有了很大进步,杜甫赞美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⑤。陆龟蒙赞美青瓷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⑥。陆羽嗜茶,尤其偏爱青瓷,他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⑦。据现代考古发掘,唐代瓷窑遍布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湖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各省。烧造的器皿有碗、杯、盘、壶、瓶、罐、尊、钵、唾盂、水盂、砚台、瓷枕、瓷俑等等。除白瓷、青瓷两大瓷系外,还有黑釉、酱釉、黄釉、褐釉等瓷器。
制茶业方面,唐朝后期茶叶产地极广,几乎遍于南方。唐代茶分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茶砖)四种。据《唐国史补》纪,当时茶有20 多个品名,"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州有鸠坈,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南方从事制茶业的人数相当多,如安徽的祁山,"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①。这里的种茶、制茶已经专业化。湖州的长城县(今浙江长兴),"贞元(公元785-805 年)以后,每岁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②,这里每年产茶18408 斤,建中(公元780-783 年)以来,每年进贡3600 串③。福建的武夷茶,唐末也逐渐发展起来。
制盐业方面,唐中叶以后中央设盐铁使,专管盐的制造和买卖,各地则设巡院、场、监等。当时,蒲州的解县、安邑盐池,通称为两池盐,年产盐万斛。安北都护所属的胡落地,年产盐1.4 万斛,这是较大的盐池。其余盐池,年产数千斛不等。全国共有盐池18 处。唐时有盐井640 口,其中剑南东川就有460 口。泸州(今四川泸州市)的富义盐井,"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①,其年产量可达4 万石以上。唐时海盐产量更大。唐王朝在涟水、湖州、越州及杭州设有4 场,又在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设有10 监,"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②。《新唐书·食货志四》载:"吴、越、扬、楚监廪至数千,④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100 页。
⑤ 《全唐诗》卷二二六,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⑥ 《全唐诗》卷六二九,陆龟蒙:《秘色越器》。
⑦ 陆羽:《茶经》。
① 《全唐文》卷八○二;张途:《祁门县新修闾门溪记》。
②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
③ 参见《南部新书》戊卷。
①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剑南道》。
② 《新唐书·食货志四》。
积盐二万余石。"从事食盐生产的叫做亭户、池户或灶户。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第五琦将他们编为特殊户籍,专负制盐差徭,免除其他杂役,但身份极不自由,不得随意脱籍。
矿冶业方面,江南和岭南的矿藏得到了更多的开采。江西、鄂岳、桂管、岭南诸道境内,都盛产铜、锡。宣州和郴州在元和时每岁各铸钱5 万贯。饶州余干县有银山,产银最多,每年出银10 万余两,唐政府在这里所收银税,每年就有7 千两。郴州义章县(今湖南宜章)的银坑,"所出银至精好,俗谓之■子银,别处莫及"③。五岭以南的连州出白铜,贺州的临贺县(今广西贺县)和冯乘县(今湖南江华西南),都有较大的锡冶。当时的农民,为了补充生活不足,往往深入山林之中,采冶金属矿物。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