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征调民间绢绸数量之大可以看出,没有相当雄厚的生产基础是做不到的。此外,从统治者和富商巨贾大量挥霍屯积绢绸织物,以及史载有些织物织造技巧之高超可以说明,当时的养蚕、缫丝、丝织业的确很发达。唐玄宗时,富商王元宝曾对唐玄宗夸富,他说,我可以在终南山上每株树挂绢一匹,山树挂满,我家的绢也用不完。另外当时有个安州人叫彭志筠,偶然来了想坐官的兴致,便自愿献出绢绸三万段资助军费,从而换了一个赐奉议郎(从六品官)的名号。唐玄宗时,"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一身兼职四十多个,广收贿络,金银珍宝等资财无数,仅库存绢帛就多达三千万匹。富商达官如此,唐王朝国库里的绢帛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丝织品外,麻织品、棉织品生产数量也很大。纻(指苎麻纤维织的布)的质量以复州所产为第一等,常州所产为第二等,扬、湖、沔州所产为第三等;苏、越、杭、蕲、庐、衢、饶、洪、婺州,郢州、江州,台、括、抚、睦、歙、虔、吉温州,泉、建、闽、袁等州,也都有出产,但质量则分别列为四至八等。火麻(大麻的俗称)织品则以宣、润、沔州所产为第一等,舒、蕲、黄、岳、荆州所产为第二等,徐、楚、庐、寿州所产为第三等,沣、朗、潭州所产为第四等。赀布则以黄州为第一等,庐、和、晋、泗州为第二等,绛、楚、滁州为第三等,泽、潞、沁州,京兆、太原、汾州、褒、洋、同、岐州,唐、慈、坊、宁州,登、莱、邓州,金、均、合州也都有出产,分别列为四至九等。
棉纺业的发展,在唐人陈鸿所撰《东城老父传》中,就曾记载唐玄宗时长安市上即有卖白叠布者,白叠布就是棉布。稍后,由于左拾遗夏侯孜着桂管布衫入朝,引起唐文宗也着桂管布衣服,因而"满朝官员皆仿效之,此布为之贵也"。这种桂管布也是棉布,因其产于岭南桂管一带而得名。它说明,岭南桂管地区当时已有了棉纺业。桂管布的采料可能是木棉。用桂管布制成的衣服厚重,可以御寒,故曾风行一时。
当时的丝、棉织品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宣州所产丝织地毯,太原所产的毛线织成的毳缕地毯和成都丝织的锦花缛。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红线毯》篇说:"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这种丝线地毯比太原的毳缕毯柔软,比成都的锦花缛厚暖,更为精美,华贵。但据诗人说,织造一丈这样的地毯,要用丝一千多仞,所以同情百姓的诗人白居易,不禁发出慨叹:"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随着丝织业的发展,丝织技术也日益高超。唐中宗时,他的爱女安乐公主成婚时,地方官为了奉迎这个奢侈贪欲的公主,向她呈献了单丝碧罗裙,裙上缕金的花鸟栩栩如生,鸟的大小仅如黍米,而眼、鼻、嘴俱全,精细纤巧,令人叹为观止。其它精美织品,不胜枚举。这些丝织品即为丝织巧手称为织锦巧儿们的杰作,织锦巧儿大多为青年女性。少府监(尚方监)的巧手,多从民间私营作坊选来,一旦选入宫中,便终身为宫廷服务,直到老死。就是散在民间未被选入宫中的能工巧匠,若被官家选定为"贡绫户"也往往终身不得出嫁。这也就是说,唐代那些绚丽多彩的丝绸、丝绣,都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含辛茹苦辛勤劳动的杰作。她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满足了统治者和达官贵胄的贪欲和享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向往,而自己却默默地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这就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在盛世尚且如此,动乱年代的悲惨生活便可想而知。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除了适应宫廷和官府需要,官营染业具有相当规模外,在民间,染业也颇发达,因为人们要穿衣服、用布帛,虽然不像皇帝、后妃、各级官吏那样穿用色彩艳丽的服装、布帛、丝绸,但也不能一概本色。由于染业适应百姓生活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染色方法也越来越多,染色技术也不断提高。唐玄宗时,夹缬(也称夹结)染色法已"遍于天下"。夹缬,是以两块木板雕刻同样花纹,着色之后夹帛染色的一种方法。另外,还有﨟缬(就是蜡染)、绞缬等染色方法(详见官营手工业织染业部分),也都是民间发明,之后才传入宫廷的。
矿冶与铸造业唐初的矿冶与铸造业,主要由政府直接控制,但允许民间私采,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产量收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税。直到后来唐德宗时,才规定天下坑冶尽归盐铁使收税。但是,这也引起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据史书记载,当时分布在陕州(河南陕县)、宣州(安徽宣城)、润州(江苏镇江)、饶州(江西鄱阳)、衢州(浙江衢县)、信州(江西上饶)等地的坑冶,有"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汾州矾山七"①。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好像这些坑冶都在陕、宣等六州,一说认为,这是那时收税的矿,不曾收税的不在此数之中。但仅此即可看出,那时的采矿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但规模还不够大。所以才出现因为缺铜,以至于豪富人家毁钱铸铜器或佛像的事。唐代铸造业规模最大的是铸钱业,唐玄宗时全国有铸钱炉99 处,每炉一年铸钱3300 贯,用铜21200 多斤。当时的冶炼和铸造器物的技术,也大有进步。唐中宗李显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并在镜中"②,能够制造出这样大而精致美观的衣镜,可见其技术水平之高。我国的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许多唐代的金属陈列品,大都造型优美,纹饰精致。有的器物还可能使用了手摇脚踩的简单车床。根据这些器物可以推定,当时使用的金属制品,
① 《新唐书·食货志四》。
② 《朝野全载》卷三。
其冶炼、制造的方法和过程,都已达到了新的水平。可以窥见其冶炼铸造业技术的进步情况。
制瓷业 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到唐代,制瓷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作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当时,著名的瓷器产地有,类玉如冰的青瓷产地越州(浙江绍兴),如雪似银的白瓷产地邢州(河北邢台)。这两地有名的越窑和邢窑,分别是我国青瓷和白瓷的最早产地。两窑产品产量质量都很可观,除内销外,也是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此外,寿州(安徽寿县)、岳州(湖南岳阳)、鼎州(湖南常德)、婺州(浙江金华)和四川、河南等地也都产瓷器。《元和郡县志》记载河南府开元时曾进贡过白瓷;杜甫曾说邛州大邑的白瓷胜过霜雪;饶州浮梁昌南镇(今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有假玉器之称。据考古发现。早期景德镇的瓷器青白兼有。特别是在胜梅亭发现的唐代白瓷,经化验证明,瓷胎白度已达到70%,接近于现代细瓷的水平①。在唐代,还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彩釉(多为黄、绿、蓝三色,故名)陶器,有马、骆驼、双鱼瓶以及人俑等,可供贵族玩赏,有时也用为殉葬品。这种手工艺品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造型生动,在古代工艺品中享有很高的评价。流传至今,仍然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
纸张文具业 造纸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创造和卓越贡献。
造纸起源于什么年代,目前尚有争论,姑且不论。但到唐代时,造纸业已经有了很大成就,产地广、产品种类多,质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皮纸、藤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麻纸生产则更加兴旺,发展成为白麻纸、黄麻纸和五色麻纸等多种,以适应不同的用途。即凡是诏令、笺表用白麻纸书写,所以当时宣布诏书称作"宣麻"。官府抄书也用麻纸,写经则用黄麻纸,敦煌石室藏经就大部分是麻纸抄写。唐玄宗时,仅洛阳、长安两地抄写四部库书就达125960 卷,可见麻纸用量之大。另外,新疆出土的唐纸,也大部分是麻纸,可见麻纸在唐代仍占统治地位。
皮纸蒸煮要求高,较树皮价格也较贵。但皮纸坚韧敦厚,具有麻纸所没有的优点,更适用于书写和绘画。唐代冯承素的《兰亭序》摹本和韩晃的《五牛图》用的都是皮纸。皮纸的原料主要是楮皮、桑皮。四川成都所产著名的薛涛笺,就是用当地所产木芙蓉为原料所造的小皮纸。广东罗州(今广东廉江县)还用栈香树(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的皮造纸。
还有一种藤纸,在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藤纸是用青藤的皮为原料造的纸,也用于书写官府文书。藤纸分为白藤纸、青藤纸和黄藤纸等多种。《元和郡县志》载"余杭县由拳山旁有由拳村,出好藤纸"。浙江的杭州和婺州(金华)、江西的信州(上饶)等地,都是唐代藤纸的著名产地。
在唐代,广东韶关一带生产一种竹纸。这种纸拉力强度不好,容易破裂,当时还不能用于书写。但因原料资源丰富,所以从宋代起,逐渐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元明清时,竹纸便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