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上述染色方法,也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之后的伟大创造,它表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技巧,奠定了我国早期染色业的技术基础。据考古发现,唐代不仅在棉织品、丝织品的染色方面有较高水平,而且也有了较好的毛织技术。
  造纸文具业唐代造纸业相当发达,产地很广,产品品种很多,质量也达
  ① 参见《唐大诏令》卷一○九,《禁大花绫锦等敕》。
  ①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裾衬裾条,1956 年商务版。
  ② 参见《文物》1972 年第1 期《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简报》;第3 期《丝绸之路上新发现的汉唐织物》。
  到了较高水平。四川盛产大小黄、白麻货,有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宜子十色笺等品种;扬州的六合笺,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上细黄白状纸,宣州(安徽宣城)衢州的案纸、次纸,韶州(广东曲江)的竹笺,均州(湖北均县)的大横纸,蒲州的细薄白纸,临川的滑薄,都是全国有名的产品和进贡的名纸,尤其是四川的麻纸,最为出名,当时官府文书,多用麻纸书写。
  当时,制墨、制笔、制砚技术也有很大进步。潞州(山西长治)、绛州(山西新绛)和易州等地的墨,虢州(河南灵宝)、歙州(安徽歙县)等地的砚,宣州(安徽宣城)、栗木制作的兔毫笔等,都很有名。制作技术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①。歙砚又称"龙尾砚",在当时即很有名,南唐时,更推崇为文房四宝之一(文房四宝为诸葛化笔,李廷珪墨,澄心堂纸,龙尾歙砚)。
  制瓷业 制瓷业在我国历史悠久。发展到唐代,技术更加精良。当时,越州(浙江绍兴)、婺州(浙江金华)、邢州(河北邢台)、寿州(安徽寿县)、岳州(湖南岳阳)、鼎州(湖南常德)等地,已是著名的瓷器产地。现在仍然驰名国内外的"唐三彩",即出现于唐代。"唐三彩"是一种彩釉(多为黄绿蓝三色)陶器,有马、骆驼、双鱼瓶以及人俑等,供贵族玩赏或用作殉葬品。由于这种产品釉彩艳丽,形象生动逼真,在古代工艺品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另外,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产品数量可观,质量也属上乘。其产品不仅是我国白瓷和青瓷的首创和奠基之作,并且是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造船业 建造船舶用于航运,历朝都有建树,特别是隋朝,造船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造船工匠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唐朝为了适应漕运和征伐高丽的需要,官府也曾大规模造船。贞观十八年(公元644 年)唐太宗曾命"将作大匠阎立德等,诣洪、饶、江三州,造船四百艘"②。他又曾"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万艘"①。又在四川"伐木造船舰,大者长百尺,其广半之"②。民间自造船只,为数更多。唐初,江南各地,如扬州、常州、杭州、越州、洪州等,都是造船业发达的地方。
  碾硙(wèi,音位,磨子)业唐时碾米磨粉,有的地方用马牵硙,有水利的地方则利用流水的冲力,推动轮轴转动,带动碾硙。这种手工业在魏、晋、隋时已有,到唐朝更为发达,成为主要手工业之一。不过,碾硙多为大官僚、贵族、地主或富商所有。因为碾硙的购置,需要很大的资本,而河道水力的占用,更要有政治势力,一般百姓没有这些条件。例如,宦官高力士,就在京城西北,截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磨麦三百斛。碾硙的所有者们,霸占河道,筑高堰阻水,必然防碍河道两岸农田灌溉,给百姓造成危害。例如,郑白渠本来灌溉农田四万余顷,到唐高宗时,因水碾大增,只能灌溉农田一万余顷。
  官营手工业虽然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比较精良。但是,由于它是为官
  ① 以上材料参见《唐六典》卷二十,《太府寺》有藏署令条;《旧唐书》卷一○五,《韦坚传》;《六和郡县志》;《通典》卷六《赋税下》。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皇帝》中之下。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皇帝》下之上。
  ②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皇帝》下之下。
  府所掌握并为官府服务的,从作坊的原料来源到制成的产品,基本上都不和市场发生联系。因而,这种手工业不但不能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反而排挤和压抑私人手工业的发展。
  2。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唐代的私营手工业,在农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比以前各代都有显著的发展。除众多的农村家庭副业外,还有规模不等的个体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这些作坊大多集中在都市里。比较而言,南方手工业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南北技艺交流,推动了全国手工业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将唐代私营手工业的几个主要行业介绍如下:纺织业 纺织业是民间最广泛的手工业,也是唐代私营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这是因为,众多的百姓不仅需要穿衣戴帽,而且要向官府缴纳庸调(绢、布等等)。于是纺纱、织布、缫丝、丝织等,就成了与农业生产粮食一样不可缺少的手工业生产。当时,纺织分为丝织、麻织和棉织。其中以丝织业最有成就,不仅品种繁多,花样丰富,而且织造精巧,色彩艳丽。先是北方各州以织绢见长,从《唐六典》所载全国各地织物的质量来看。一二等贡品皆出自宋州(河南商丘)等地。纺织业中心在今河南、河北地区。这些地区百姓向政府缴纳的庸调,一般都是绫、绢、絁。定州(今河北)每年常贡的细绫、瑞绫和特种花纹的绫,有1500 多匹,较其它州高出约百倍。剑南诸州也产丝织品,益州的锦尤佳。山南、淮南、江南的一些州县,后来丝织业也比较发达。但这些地区和关内、河东、陇右一样,一般民间织品仍以火麻、赀布和苎麻等麻织品为主。因而火麻、赀布列为一、二等者,皆出自宣州、润州、沔州、黄州、舒州、蕲州、狱州、荆州、庐州、和州、晋州、泗州等地。而岭南的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和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则出产棉织品和丝织品。近代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葬中,就发现了大量的唐代丝织物和开元九年(721 年)郧县光同乡贺恩教交纳的庸调布。另外,在敦煌莫高窟等地还出土了兰溪县归德乡吴德,吴国交纳的脚布(租庸脚士所交,用以代替转运粮食力役的布)。这些丝织品和布的出土,证实了文献记载上唐代纺织业的发展。这些品种花式丰富多彩的产品,虽然有的出自官府织造,有的则是民间织造。它说明,当时大规模的民间纺织作坊已经出现,如定州的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①。太守韦公干,有女奴四百人,其中一部分是织花缣文纱的女奴。在民间的纺织业中,有一些能工巧匠,创造出来技艺高超的作品。据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唐朝薄绢的人说,这种几乎透明的薄绢,用作千佛洞的绢幡,幡两面都绣有佛画,挂在穹门或到佛堂去的过道上,不阻碍光线。有风时,绢幡尽管摇摆,人们仍然可见画上人物栩栩如生。另外,唐白居易《缭绫篇》所说的缭绫,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所记"人本似无重量"的无花薄纱"轻容",《太平广记》中所记的"一匹正够四丈,称起来只有半两"的"轻绢"等,可以说都是极为难得的特种手工工艺品。丝织业的发展,其基础是养蚕业。只有养蚕业发展了,丝织业才有充足的原料来源。另外,缫丝、丝织技术的引进、传播与提高,也很重要。
  唐代中期以前,北方养蚕业比南方发达,缫丝、丝织技术也比较先进,
  ① 《朝野全载》卷三。
  所以才有江东(唐贞观时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部分,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和贵州东北地区。)节度使薛兼训,让所部军人娶北方善缫丝女子为妻,带回南方,因而使越州(包括会稽、山阴、诸暨、上虞等县)一带,养蚕、缫丝、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所产绫纱织物成为全国著名产品的趣事。这一故事载于李肇撰《国史补》,内容是: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薛兼训任江东节度使。他到任后,看到浙江东部农村养蚕不普遍,丝织技术也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想出了一个妙法,那就是由他在军中挑选了一批来自北方的未婚青年,发给他们优厚的财物,密令他们回到北方后,设法选择善于缫丝或丝织的妇女与之结婚,然后带回南方。这个办法果然见效,一、二年之内陆续娶回了数百个缫丝、丝织能手。
  据《旧唐书》载,天宝二年(公元743 年),韦坚引浐水到望春楼下,积水成广运潭,恭请唐玄宗登楼看新潭。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船上满载美女及各郡特产。其中有丝织物,但品种不多。以会稽郡为例,只有罗、吴绫、绛纱三种优质产品。到了四五十年以后的贞元年间(公元785-805 年),浙江钱塘江以南,丝织生产的情况就大为改观,除所贡指定的丝织物以后,还特别向朝廷进贡优质新产品"异文吴绫及花鼓歇纱"等多达数十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