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① 《旧唐书·宇文融传》。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一)农业生产的兴盛唐朝前期,由于统治者施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及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使用,对唐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首先突出表现在耕犁的改进上。唐以前的犁,主要是笨重的长直辕犁,操作时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初,南方出现了一种短而轻便的曲辕犁。这种新型的耕犁当时又叫"江东犁"。据唐人陆龟蒙《耒耜经》载,曲辕犁由铁制的犁镵(又称犁铧)、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槃等11 个部件组成。同以前的步犁相比较,曲辕犁有三处重大改进:即直辕改成了曲辕,增装了犁评和犁壁。曲辕比直辕灵活,更便于操作。犁评用以控制犁箭,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入地浅,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需要。犁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提高耕地速度。曲辕犁在唐代被广泛使用。贞观中,定州工匠制造耕犁特意寻求弯曲的树木作犁辕,说明该地区已通行曲辕犁。陕西三原发现的贞观时期李寿墓壁画上的牛耕图,以及敦煌壁画上晚唐时的牛耕图,犁辕也都是弯曲的,说明在黄河流域许多地区,都已采用了曲辕犁。由于曲辕犁灵便省力,可由单牛牵引,适合水田耕种,因而在江南地区更是广泛使用。我国古代的耕犁,发展到曲辕犁,已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唐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突出标志。
  其次,当时还出现了铁搭,即四齿耙,以及木■■(lì
  hái,音历宅)、耖等农具。铁搭是掘地的农具;木■■和耖是在耙田以后,用以"破块滓,溷泥涂",或"疏通田泥"的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就可以形成耕--耙--■■的一套土壤耕作技术。但是,由于耖和木■■相比,其形制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方便,便逐渐代替了木■■,形成了耕--耙--耖的一套耕作技术,它和北方的耕--耙--耱的一套耕作技术,互相比美,且各有千秋。北方的耱,主要是为了土地平整和保墒防旱;南方的耖,则主要是为了熟化土壤。
  随着农业的发展,灌溉器具也有新的进步。早就有的桔槔(井上汲水工具)和辘轳,唐朝时使用更加普遍,东汉三国时期出现的翻车,唐朝时继续得到推广。唐代在前代创造的基础上,还推广了各式水车。当时在北方旱田地区,有一种"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的立井式水车①,已经开始应用于农田灌溉,它可以用人力或畜力回转戽水。刘禹锡诗:"咿哑转水车"②所指同属这类水车。在长江流域及钱塘江三角洲,水车的使用更为广泛。除以人力、畜力转动的水车外,还出现了一种名为"筒车"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的形状类似纺车,用细竹制成,四周缚以竹筒之类,随水流自行旋转,竹筒在低处舀水,至高处泻水,入渠灌田。杜甫的《春水》诗:"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中所称的"连筒",就是指这种竹筒筒车。筒车由于使用自然力,
  ① 《太平广记·邓玄挺》。
  ② 《全唐诗》卷三五七,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之十九。且日夜自转,因而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唐代农业的一大成就。唐中央和地方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利。中央由尚书省的工部水部郎中主管。各地的水渠和斗门置长一人,专管节水多水,均其灌溉;州县每年派员检查,视经管水利的好坏,田畴的丰歉,予以赏功罚过。唐政府还制定了严密的水利灌溉法规--"水部式"。其中规定:"居上游者,不得拥泉而专其腴"①,"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②,设置碾硙,不得妨碍农田灌溉。此外,对于斗门的设置,放水的时间,各支渠放水先后及水量的多少,不同季节、麻麦禾粟等各类作物用水的安排,渠道堤堰的防护修理等等,皆有详细规定。"水部式"的颁布施行,是唐代水利灌溉事业进一步提高的表现,它对于减少争水纠纷,合理用水,保障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农田水利事业很发达。在全国各地都兴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全国的水利建设工程就达264 处,遍及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九道③,如下表④:道 名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所修河渠陂塘堤堰数25 39 16 58 9 16 71 30 5总 计河渠陂塘堤堰工程269其中163 项是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以前修建的。唐代各级地方官吏大都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这些水利工程,有的是缘古渠旧坡重新疏浚的,有的是因需要而新建的。多数为中小型工程,大的工程可灌田上万顷,小的可灌田数十顷。北方的水利工程以开渠引灌为主,南方则偏重于排水和蓄水,东南地区尤其兴建了大批堤、堰、坡、塘等工程。在沿海地区则多修筑堤防,防捍海潮。唐代农田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旺。唐代农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表现,是集约经营程度的提高。唐以前,尤其是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北方的耕作比较粗放。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的长期统一,社会比较安定,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致使精耕细作的农田越来越多。不少地区的农民在麦子收获以后,继种禾粟等作物,可以二年三熟。南方的农业种植技术,在唐代显得更加进步。这个时期,高产作物水稻的种植面积比前代大大增加,并广泛采取育秧移植的裁培技术,同时还大量栽培早稻,为在同一土地上复种麦子或其他作物创造了条件。因而唐代南方已通行两年三熟制,有的地方可以一年两熟。
  由于农具的改进,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集约经营程度的提高,唐代农业生产的亩产量较之前代有显著提高。在一些水利条件较好,土壤较肥沃的地区,亩产最高达10 石。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河东郡龙门县县令长孙恕开凿十石垆渠,"溉田良沃,亩收十石"①,一般亩产量也在二石左
  ① 《刘梦得文集》卷二十八,《高陵令刘君遗受碑》。
  ② 参见敦煌发现的开元时期"水部式"残卷。
  ③ 陇右道的水利工程,《新唐书·地理志》失载。
  ④ 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
  ① 《新唐书·地理志三》。
  右,超过两汉一倍②。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唐前期人口的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户口数时间户 数口 数出 处贞观时不足300 万《通典》等永徽三年( 652 年) 380 万《通典》《唐会要》神龙元年( 705 年) 6156141 《唐会要》开元十四年( 726 年) 7069565 41419712 《唐会要》《旧唐书》开元二十年( 732 年) 7861236 45431265 《唐会要》《旧唐书》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 8018710 《唐会要》开元二十八年( 740 年) 8412871
  ① 48443609② 48143609①《旧唐书》②《新唐书》天宝元年( 742 年)
  ① 8535763② 8348395
  ① 48909800② 45311272①《旧唐书》②《通典》天宝十三年( 754 年)
  ① 9069154② 9619254② 52880488①《唐会要》②《旧唐书》天宝十四年( 755 年) 8914709 52919309 《通典》唐代的耕地面积比前代扩大。唐人元结称:"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①。唐代最高垦田数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 年)的1440 余万顷②,超过汉代最高垦田数800 余万顷③的约60%,使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兴旺,使各种仓廪秋谷充实丰盈。
  天宝八年(公元749 年)唐朝仓库存粮总数如下表:仓 别存 粮 数和 籴1139530 石诸色仓12656620 石正 仓42126184 石义 仓63177660 石常平仓4602220 石总存粮123702214 石附 注《通典》卷一二《食货典》《轻重》中说这一年"凡天下诸色米都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与上述总数不符。
  天宝八年(749 年)应课户每口分担交粮数表:② 参见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变化》,《四川大学学报》1957 年第2 期。
  ① 《元次山集》卷九,《问进士第三》。
  ②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第499、227 页。
  ③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第499、227 页。
  总 粮 数应课户口数
  ① 每户每口分担数5301044 户96062220 石18.1+石②(《通典》原载总数) 7662800 口12.5+石123702214 石5301044 户23.3+石(各仓相加总和数) 766280O 口16.1+石附 注①有课口的户称应课户。
  ②唐朝规定,每丁每年交租二石,以上负担显然过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