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唐朝的这种赋役办法,正如唐人陆贽所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①。所以一般称为租庸调法。而杂徭不是唐代赋役的重要部分,就略而不论。
  唐代的租庸调较隋代要减轻许多,主要表现在规定了役期的最高限度,以及输庸代役的办法上。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反抗封建国家残酷的徭役剥削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唐初"率土荒俭"的实际情况,迫使封建国家不得不减轻农民徭役负担,使其专心生产,发展经济的结果。这一变化,不仅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多少也减弱了个体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源。这个时期,尤其是唐代初期,因为受田家民有一定的土地收获,缴纳租庸调赋役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唐政权亦为了积极恢复农业生产,把大量荒地分配给农民,使之得到耕垦。同时轻赋省役,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其尽力耕作,以保证国家赋役既有可靠的来源,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这种税制,对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① 陆贽:《陆宣公集·均节赋税恤百姓》。
  (二)贞观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唐高祖李渊统治后期,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的斗争日趋激烈。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其次子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玄武门发动政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继立为帝,是为唐太宗。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由于亲身经历了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农民战争,深知隋末农民是在"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已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举行起义的,因而君臣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李世民还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①。因此,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太宗采取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经济措施。
  贞观初,唐太宗十分重视备荒和救荒。贞观二年(公元628 年),戴胄建议参照隋朝的社仓制度,在各地设置"义仓",以备凶年。唐太宗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规定:自王公以下,每亩征税二升;商贾无田者,户分九等,分别纳粟自五石至五斗不等;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当时,从贞观元年到三年(公元627-629 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旱霜蝗灾害,关中受灾最重,饥馑尤甚,不少农民卖儿鬻女。唐太宗认为这对于他的统治是一种危险,于是一面命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灾民就食他州,一面派遣大臣巡视灾情,并"出御府金宝赎男女自卖者还其父母"②。逃荒的灾民,受到各州县竭力帮助,有的州甚至做到"逐粮户到,递相安养"③,灾民返乡时还赠给粮食、布帛。
  唐太宗重视均田令的施行。他曾视察灵口的授田情况,得知每丁才受得30 亩,下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宽乡"④,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唐太宗一面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一面以强制措施,把长期在外的"浮游"人口,送回原籍生产。洛州地方官曾把许多"浮游"人户,"并遣务农,各令属县。有游手怠惰者,皆按之"⑤。其他一些地方也以类似方法强迫逃散人户回乡务农。贞观十六年(公元642 年),唐政府下令在全国"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毕"①。贞观五年(公元631 年)四月,唐太宗派使者携金帛赎回了隋末被北方突厥掳掠去的汉民,得男女8 万人。唐朝大力招抚流亡人口的政策,收到了很大效果,仅贞观三年(公元629 年),流亡唐境以外的百姓和少数民族就有120 余万内附。唐太宗还注意增加人口,曾下诏奖励婚姻,地方长吏能使百姓婚姻及时、鳏寡减少者,按户口增多进考。
  唐太宗还注意到不夺农时,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二月,正值春耕之时,皇太子将举行"冠礼",官吏要调动府兵充作仪
  ① 《贞观政要·论杀戒太子诸王》。
  ②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③ 《旧唐书·陈君宾传》。
  ④ 《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
  ⑤ 《册府元龟·牧守部·劝课》。
  ①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仗。唐太宗表示反对,下令改在十月举行。
  此外,唐太宗即位后曾下令释放宫女3000 人,减少宫殿的营筑,停止官吏进奉珍异,禁止贵族官吏的第宅、车服、婚丧过分奢侈。他还并省了许多州县,并把中央各官府的官员从2000 多人精减到600 多人,以紧缩财政开支。上述做法,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对人民都是有利的,因而促使生产状况迅速好转。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口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稔,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由于农民辛勤地进行生产,到贞观后期,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 年),全国户数已接近380 万户。
  贞观后期,随着封建统治的逐渐稳固,唐太宗不能再很好地纳谏,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于是战争和徭役频繁起来,赋税负担又加重了。在一些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武后及唐玄宗发展经济的举措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永徽六年(公元655 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此后,武则天逐渐将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中,并于天授元年(公元690 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 年之久。在她当政时期,除在政治上加强统治外,在经济上比较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上元元年(公元674 年),高宗根据武则天的建议,诏令全国施行劝农桑、薄赋徭,免除京畿地区徭赋,节省功费力役等12 事。光宅元年(公元684 年),武则天下令奖励农桑,规定凡是做到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地方长吏可以得到奖赏;如果户口减少,就要受到处分。武则天比较重视兴修水利,曾在曲沃(今山西侯马)东北、临汾东北、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修有新绛渠、高梁堰、牌湖堤,灌溉田地。另外在九陇(今四川彭县)、巴西(今四川锦阳东)、营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也兴修了一些引水工程。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还于岐州陈仓县(今陕西宝鸡)东南开渠,引渭水入升原渠,通船筏至长安城。武则天统治的50 年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维护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统治的发展。国家掌握的户口增长很快,从她被立为皇后前三年(即永徽三年)的380 万户,增加到615 万户(神龙元年,即公元705 年,武则天被迫退位)。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对于后来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封建全盛时代,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神龙元年(公元705 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拥戴中宗李显复位。但此后8 年的时间中,唐朝政局动荡不安,发生了7 次政变,更换了4 位皇帝。开元元年(公元713 年),唐玄宗即位,杀死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才使一连串的宫廷政变告以结束。
  唐玄宗即位后,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作宰相,在稳定封建秩序、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针对富户强丁多削发入寺逃避徭役的情况,玄宗下令沙汰天下僧尼,迫令1.2 万人还俗,编入国家户籍,并规定,自此以后,各地不得新建佛寺,旧寺颓坏,也要报请官府查实,才许加以修葺。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唐朝政府规定:封户的租庸调,改由政府统一征收;征收未完时,封主不得向封户催索和出放高利贷;而只能等到征收完毕后,到京城或州治领取。从而缓解了封户严重受害,而失掉生产积极性的问题。
  开元三年和四年,关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在姚崇的主持下,朝廷派出专使,督察州县官吏大力捕蝗,并要求他们将本州县捕蝗勤惰的情况上报中央,使蝗灾连岁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大的饥荒。
  开元四年(公元716 年),宋璟继姚崇为相,坚守姚崇所制订的有利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政策。并在防止边将贪功生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对使劳动人民安心生产,也起了积极作用。
  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唐玄宗任宇文融为劝农使,并准其所奏,置劝农判官29 人,分行全国各道,检括籍外兼并的土地和逃户。唐王朝令逃户在百日内自首,听于所在附籍,并免除他们六年的租调和徭役,只收轻税,违者则法力不赦。括户工作到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 年)结束,得户80余万,田数与此相等,得钱数百万贯①。人口增加了,耕地面积也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增多了。这个时期,政局稳定,生产发展,唐王朝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