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两首诗里可以看出,《胡腾舞》的动作节奏非常快速,舞中多作圆转。舞蹈在地毯上表演,开始时,舞者痛饮一杯酒,然后将酒杯一抛,借势起舞;有时舞者先用本民族语言,说几句祝福的话语,便跳起舞来。音乐多以丝竹、琵琶为主,声音嘹亮激越。这正是我们在新疆舞蹈中所看到的那种热烈奔放的格调,至今在中亚一带,仍盛行这种跳跃动作很多、踏步节奏复杂、技巧高难、风格豪迈的舞蹈。显然,这与《胡腾舞》是一脉相承的。2。柘枝舞《柘枝舞》,在唐代非常盛行,文学之士多有赞咏。段安节《乐府杂录》将其归入健舞一类,崔令钦《教坊记》所载大曲中有《柘枝》,杂曲中有《柘枝引》,其影响之大,形式多样,可见一斑。
《柘枝舞》原为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逻斯(前苏联江布尔)。初为独舞,后发展为双人舞。伴奏以鼓为主,节奏鲜明强烈。舞者头戴绣花卷檐胡帽,帽上系有金铃;身穿锦袖红紫罗衫,脚穿红锦蛮靴。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阿娜柔美。舞者的长袖,时而应着鼓声飘起,时而低拂于华美的地毯之上。刘禹锡诗赞为"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烟"。那双穿著锦靴的脚,踏着快速多变的节拍起舞,帽上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张祜诗赞为"旁收拍拍金铃摆,脚踏声声锦袎(yào)摧",观众被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与舞蹈演出浑然一体,以至"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舞蹈将要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更加优美险绝,此时舞者的衣衫已被汗水湿透。刘禹锡《和乐天柘枝》诗赞为"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柘枝舞》不仅注重身体的姿态,而且也很讲究眼神的运用。白居易有"帽转金铃雪面回"的诗句,描绘出一个柘枝艺人,在花帽上的金铃转动有声之时,粉面轻回,秋波横传,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柘枝舞》原为独舞,后来发展为二人表演的《双柘枝》。据乐府《柘枝词》序记载:"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chè,意分裂)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两个女孩先躲入莲花中,花瓣慢慢张开,二人从花中走出来翩然起舞,这样的设计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柘枝舞》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及州郡;王公贵族、文学之士都有雅好。张祜、白居易、刘禹锡、段尧藩、章孝标、薛能、杨巨源、徐凝、杜牧、许浑、李群玉、和凝、沈亚之、卢肇等人,都有诗文记胜。而官宦人家均养有柘枝伎,以便内宅表演。可见,有唐一代,《柘枝舞》的兴盛。
3。五方狮子舞《五方狮子舞》,也叫《太平乐》。盛行于唐代宫廷和民间各地。
唐代狮子舞的道具制作已很讲究。白居易《西凉伎》诗中记述:"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这种金眼睛、银牙齿、刻木为头的假面;丝绒做成的尾巴,以及用毛类做成的狮衣,与今日流传在民间的舞狮几乎完全一样。
狮子舞在唐代以前就在民间流传。后汉时,月氏(今阿富汗和克什米尔一带)和安息国(古波斯)曾遣使者献狮子于汉朝。三国时已有狮子舞,南北朝时民间已有流行。及至唐代,狮子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并与《太平乐》结合而乐舞一体。《太平乐》属于"立部伎",表演规模相当庞大:人们披起缀毛的假狮衣,装扮成五种不同颜色的雄狮,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俯仰驯狎等各种情态。另有二人牵绳,手持红拂往来逗弄狮子,周围有140人的伴唱队,高唱《太平乐》歌曲。这是段安节《乐府杂录》和杜佑《通典》所描述的宫廷狮子舞。
据白居易《西凉伎》诗中所述,除了宫廷外,镇守边城的官兵对狮子舞也很喜爱。同时,传入民间,成为各地士农工商都喜闻乐见的乐舞之一,凡节日、庙会、宗教活动等,都有盛大的演出。
4。西河剑器舞"公孙大娘舞剑器",早已脍炙人口,可谓任人皆知。《西河剑器舞》常与《浑脱舞》结合演出,故又称《剑器浑脱》。初为独舞,是一种带有武技性质的剑舞。隶属健舞,舞姿英武,气势宏伟。唐代擅长此舞者,首推公孙大娘。究竟手持何物,说法有三:一是手持双剑。唐郑嵎《津阳门》诗有"公孙剑伎方神奇"句,诗的注脚中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二是空手而舞。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指出:"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伎,雄装,空手而舞。"唐司空图有《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胡儿喜,蔟马骊山看御汤。"诗中只说公孙大娘身着军装,未持剑器。三是流星彩球。清代桂馥在《扎扑》中记述:"盖君元吉言:在甘肃,见女子,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有如'流星'。问何名?曰'剑器也。'乃知公孙大娘所舞即是。"
《西河剑器舞》在唐代确实流行于甘肃一带,因此冠之"西河"二字。
大约开元之时传入长安,纳为宫廷教坊舞曲之一。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杜甫在郾城曾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又于夔府别驾元持宅,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李十二娘是公孙大娘的弟子,舞艺深得其师风范。杜甫观舞生情,抚今追昔,想起了52 年前的往事,写下了《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著名诗篇。诗前作序说明由来,称赞当年公孙之舞"浏漓顿挫、独出冠时",周围"观者如山",杜甫年幼,夹在人丛中玩看。诗中形象逼真地描写了公孙大娘的表演:"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k))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这首诗称赞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早已声震四方,所以此时表演观者如山,人人争看。当她起舞时,光芒四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那矫健迅捷的舞姿又像群仙乘龙飞翔。随着那隆隆的鼓声,奔放急速的舞蹈动作如雷电袭来;而那稳健沉毅的静止姿态,又如江河湖海凝聚着青光。观众为之色变,天地似乎还在旋转而低昂不定。
从杜诗中可知,《剑器舞》是独舞,艺术水平很高,堪称当时一绝,深受民间欢迎。到了元和年间,已引入军中做队舞演出,这就为宋代大曲队舞的出现开了先河。
5。绿腰《绿腰》也称《六幺》、《录要》。唐代著名的软舞之一,为女子独舞,乐曲流行极其广泛。
在软舞类中,《绿腰》是最著名的舞蹈。据白居易《乐世》诗序记载:"唐贞元中(公元785-805 年),乐工向德宗献上一首乐曲,德宗命乐工将曲中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因此又叫《录要》,也叫《六幺》、《乐世》。此曲在民间广泛流行,为百姓熟知。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有"六幺,水调家家唱"句,足见其乐在江南水乡的普及。软舞《绿腰》,就是采用这支乐曲编成的女子独舞。
表演时,舞者身着修长衣襟的长袖舞衣,舞姿柔美轻盈,节奏由舒缓渐至急促,后又转为悠然平和。唐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中记述:"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若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耳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全舞的表演过程。初起时,"慢态不能穷",渐渐由徐缓转入急速,流畅的舞步婉如游龙,优美连绵的舞姿变化无穷,低回之处如破浪出水的莲花,急舞翻转时又像风中飘舞的雪花。越是临近结束动作愈加繁急,修长的衣襟随风飘起,舞者好像要乘风飞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五代南唐(公元937-975 年),对《绿腰》也有继承。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女艺人王屋山舞《绿腰》的场面。舞者王屋山穿着袖管窄长的天蓝色长襟舞衣,她背对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着的右脚正要踏下去,双手背在身后,正欲向下分开,长袖随之飘舞起来。这是《绿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生动的舞姿。
《绿腰》因舞艺精妙,享誉全国。不但内地推崇备至,唐代汉族乐工还将其乐曲带到西藏。此后,赞普在为唐使举行的宴会上也演奏此曲。可见其流行之广了。
6。破阵乐《破阵乐》又叫《秦王破阵乐》、《七德乐》,是坐、立二部中最著名的乐舞之一。舞蹈阵容庞大威武、激昂慷慨,声震天地,显示出赫赫军威。后传入日本,驰名中外。
《破阵乐》原为军中歌颂唐太宗李世民以武功统一国家的乐舞。李世民为秦王时,大破叛军刘武周,军中以此事作曲编舞,命名为《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即位后,出于"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用意,于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令魏徵等人改制歌词,更名为《七德》之舞。后太宗亲绘舞图,教导乐工。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