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震惊中外的杂技艺术两汉以后,杂技艺术散于民间,度过了漫长的低落时期。晋朝虽有盛况,但为时短暂,及至隋唐,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杂技艺术也随之昌盛起来。成为与两汉同样辉煌的杂技发展高峰。
《隋书·音乐志》对隋代宫廷杂技表演有着生动的记载:"初于芳华苑积萃池侧,帝令宫女观之,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鱼鳖,水人虫鱼,遍复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歌舞不辍。又为夏育扛鼎,取车轮、石臼、大翁器等,各于掌上而跳弄之。并二人戴竿其上而舞,忽然腾透而换易之。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旷古莫俦,染于大骇。"这样名目繁多、出神入化的演出,足以说明隋代杂技艺术的高超绝妙。
唐代的杂技表演艺术更加丰富,水平也大有提高。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汉世有"橦木伎",又有"盘舞"。晋世加之以杯,谓之"杯盘舞"。乐舞诗云,"研袖陵七盘",言用盘七枚也。梁谓之"盘舞伎"。梁有"长蹻伎"、"跳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又有"舞轮伎",盖今戏车轮者。"透三峡伎",盖今"透飞梯"之类也。"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是也。梁有"弥猴幢伎",今有"缘竿",又有"弥猴缘竿",未审何者为是。又有"弄碗珠伎"、"月珠伎"。江东还有"高絙紫鹿、跂行鳖食、齐王卷衣、。。鼠、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抃戏背负灵岳、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伎。"①仅就《旧唐书》和《唐会要》的记载,唐时常见的杂技表演,就有:旱船、长屩、掷倒、戏轮、跳铃、掷剑、透梯、戏绳、缘竿、弄碗珠、扛鼎、旋盘、弄枪、蹴瓶、擎戴、飞弹、拗腰、踏球、瞋面、冲狭等。高宗时,天竺艺人献演幻术,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之类,高宗恶其惊俗,命西域关令不准此类艺人进入中国。自此,唐代的幻术较之汉晋大为逊色。常见的有吞剑、。。鼠、藏狭、挂树白雪、画地成川、激水化鱼龙、巨象行乳、秦王卷衣、神龟负兵等等。
隋唐的杂技艺术,在内容上主要是继承和开发前代的节目,新创不多,但在演出水平和演出规模上均超越前代,成为杂技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显赫时期。
(3)别出心裁的马戏和击球唐代多马上运动,马舞马戏、蹴球和击球,在当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唐代的马戏表演,规模之大、技艺之精湛均堪称空前。《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时,"日旰(傍晚),即内闲厩引蹀马四十匹,为《倾杯乐》,奋首顾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竟日而退。"从这几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第一,唐玄宗酷爱马戏,宫廷表演已很普遍;第二,马舞和象舞表演已有很高水平,40 匹马能够按照《倾杯乐》曲的节奏而"纵横应节"。唐代盛行蹴球(足球)表演,由于发明了"冲气"技术,增加了球的弹性,表演规程随之改变,原有的"球场",东西两边各设6 个球门,现改为只设一个大网,以踢进多者为胜。表演形式也有多种:一是"分左右朋,以角胜负"的球门比赛;二是1 人独踢的"打鞠";三是2 人、4 人、8 人对踢的"白打";四是以踢高为优胜的"趯鞠";五是群踢而不使坠地的"筑球"。不仅男子善于此道,女子也有参加表演的记载。王建《宫词》有"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与散与金钱"。可见,在寒食节等稍闲时刻,内人(家庭妇女)们也以蹴球为乐,其影响之大,普及之甚,可以想见。
从蹴球发展而来的击鞠,后人俗称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持杖击球的运动。西安乾陵章怀太子墓有"马球图"壁画,描绘了这种竞技表演的热烈场面。唐中宗时,吐蕃遣使迎娶金城公主,与梨园弟子比赛击鞠。封演的《封氏闻见录》记载:此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驸马杨慎文、武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敌,吐蕃功不获施。"宣宗也喜击鞠,王谠的《唐语林》记载:"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所御马,衔勒之处,不加雕饰,而马尤矫捷。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击鞠是唐代的首创,其水平之高,显然是无与伦比的。唐代起于胡部,西部、北部少数民族马上生活的习惯影响极大,以至马上表演项目也深为唐代宫室和民间所喜爱。
(4)竞技成风的娱乐活动唐代的娱乐项目数不胜数,尤其"角抵"和"拔河"最为盛行。
汉代流行的角抵,唐时也称"相扑"、"角力"。角抵表演,在隋唐五
① 《旧唐书》第二十九卷。
代都很普遍。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散乐百戏》中记载:"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火鼓而引之。"《新唐书·刘克明传》记载:"帝常阅角抵于三殿,有碎首断臂,流血廷中,帝欢甚,厚赐之,夜分罢。"又据《角力记》载:"五陵、鄱阳、荆楚之间,五月盛集,水嬉则竞渡,街坊则相ē(相扑)为乐。"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五代相扑壁画:在一块方形地毯上,两名大力士表演角抵。进功者一手在前、一手在后,用弓步直取对方;另一人双臂弯曲,低俯身体,左右回旋,伺机反攻。从这幅壁画上,我们得以一窥五代角抵的精彩场面。
唐代列入"百戏"之一的"拔河",也是一种竞技表演。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娱乐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如在内地,有相沿成习的"社火"、"双陆"、"斗百草"、"斗鸡"、"斗鹌鹑"、"斗蟋蟀"等等;苗族的重要节日必有"斗马";苗族、侗族、黎族等地区流行"斗牛";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地盛行叼羊;壮族擅长"吹木叶"等等。
"吹木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行。唐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当时人们"衔叶而啸,其声清震"。白居易赋诗描绘道:"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实际上,唐代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娱乐方式。尤其在节日期间,人们通宵达旦,欢娱尽兴。因此,百戏、娱乐的内容也异常丰富。它们都是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瑰宝。
4。萌发于五代的戏剧中国的音乐、舞蹈、百戏等表演艺术,在盛唐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日渐衰微,大唐乐舞也江河日下。实际上,因循守旧的雅乐早就丧失了生机,清商乐在开元初年已经不振。及至僖宗昭宗末年(874-903 年)时,"十部乐"也逐渐散失。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战火不断,民间迫于生计,流离失所,散乐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到了五代,只有一些宴乐饮曲和前代遗留下来的歌舞戏支撑宫廷的表演艺术。但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一些带有角色的歌舞戏出现在宫廷舞台上,这就是创始阶段的戏剧。据宋人马令《南唐书》记载:"晋出帝开运元年(公元944 年),南唐伶人李家明,演《自家何用多拜》,讽元宗,老生、老旦、小生、小旦、杂陈。"同书还有:"周世宗时,南唐韩熙载、舒雅杂侍婢演戏,已有生、旦、末、酸诸色。"①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自家何用多拜》的演出,是非比寻常的。第一,该剧以赞颂元宗为主题,必有故事情节;第二,剧中的人物较多,均用老旦、老生、小旦、小生等戏剧角色担当;第三,南唐伶人李家明身兼演员、导演,剧作无疑。说明,《自家何用多拜》即使不是成熟的戏剧,也是具有草创特征的戏剧。无独有偶的是,南唐韩熙载和舒雅在内宅演戏,也有"生、旦、末、酸诸色"的划分,说明初级阶段的戏剧在五代已不鲜见。这就为宋元杂剧的生成开辟了通途。
① 参见任半塘《唐戏弄》上册。
(四)著名的乐舞作品隋唐五代,音乐歌舞异常繁荣,优秀作品难以胜数。其中有些作品,由于编创的新颖,风格的独特,艺术的高妙,传播的广泛,已被历代视为经典,为人类所崇尚。
1。胡腾舞《胡腾舞》,唐代归属健舞。原为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由石国(中亚细亚塔什干一带)传入。因从"胡"部进入内地,又以跳跃上腾、舞步壮健见长,故名《胡腾舞》。《全唐诗》有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胡腾儿》两诗,生动地记述了《胡腾舞》的演出盛况。诗中对舞态、舞服、舞人的面貌,都有真实的记述。从刘诗中可知:石国的胡儿,来表演《胡腾舞》;舞者头戴尖顶蕃帽,身穿毛织胡衫,两袖紧小;蹲身在舞筵前腾跳起舞,急如飞鸟一样,腰间的宝带发出时强时弱的响声;音乐以横笛、琵琶伴奏。在李端的诗中,人们仿佛亲眼看到:从凉州来的胡腾儿,肌肤如玉,鼻准如锥;他们身着桐布轻衫,前后卷起,腰间系有葡萄长带,垂在一侧;足下穿的是柔软的皮靴,便于轻捷飞跃;他们偏戴着珠帽,在花毡上翩翩起舞,面上红汗交流;他们时而扬眉动目,时而满场环行;有时急跃,有时东倒西倾,如同醉后一般;忽而反手叉腰,身如弯弯的月牙。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