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此外,还有其他墨迹传世,有《破邪论序》、《千人斋疏》、《道场碑》、《千文》、《心经》等。
《孔子庙堂碑》记述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封孔子后裔,并修葺孔庙之事。碑刻立于贞观初年,虞世南撰文并书丹。石立后"车马填集碑下,毡拓无虚日",不久碑石就被毁坏。武后时又命丞相王旦重刻,正书,35 行,每行64 字,后又毁。原拓本在宋时已不多见,故黄庭坚说:"孔庙与行距都较大,显得宽舒明丽,风畅日和。《孔子庙堂碑》正是这样,一反过去以技巧为本位的作法,而把重点放在那伟大而沉静的精神传达上,透过那肥瘦适中、刚柔相济而又极其纯净的线条,以及那端正静穆而又宽疏的结体,表现出虞书那阳刚美与阴柔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中正冲和"的最高境界。
《破邪论序》为虞世南晚年撰序并书,是一帧著名的小楷作品。其通篇用笔内捩柔和,转折处不藏棱角,故绝无剑拔弩张之态,笔势圆润,气息充盈。这种饱满的精神贯穿于此碑那错综得体的布白中。全篇虚白疏朗,经营从容,行距虽宽,却不松散。每行虽字数相等,但有竖列而无横行,真是匠心独运,虚实合度,相映成趣。明代王世贞曾云:"世南书迹本自希,而楷法尤不易得,小者唯《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他对《破邪论序》书作推崇备至,评为"几夺天巧",但确实不为过。此碑在笔法的运用与布白的调度上可谓恰到好处,变化无穷。如果拿此碑与《孔子庙堂碑》相比,《庙堂碑》为大楷,《破邪论序》为小楷,各有特点,但二者均代表虞书宗法二王而又另辟蹊径的最高水平。后代也有人评价虞书继承多于创造,甚至大作文章,贬低虞书的地位和价值。殊不知"任何艺术家都师法其他艺术家的风格,采用其他艺术家用过的素材,像其他人已经处理过的方式那样处理它们。"①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书法家之间的"合作"成果。虞世南毕竟还是虞世南,他创造出于凝重严肃之中含流美飞扬韵味的"虞体"书法。
3。褚遂良及其书作褚遂良(公元596-659 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虞世南的学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可论书。"魏徵立即向他推荐:"褚遂良笔下遒劲,甚得王逸少体。"从此,褚遂良深受太宗赏识,先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官居极品。封河南县公,世称褚河南。后来因他反对立武则天为后,激怒了高宗、武后,迭遭贬谪,显庆三年死于荒远的爱州,死时63 岁。
褚遂良的政治生命结束了,但他的书法艺术生命却永驻。他学习书法,早年从北方书体入手,很明显地受到《龙藏寺碑》、《朱君山墓志》、《贺若谊碑》等的影响。从他早期作品《伊阙佛龛碑》中,可以看出他对北方书风恋恋不舍。23 岁时他由隋入唐,此时虞、欧都已年逾花甲,成为声名显赫的大书法家,他拜虞世南为师,专心寻找虞帖中的艺术细微处,兼学欧阳询
① 德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325 页。书法艺术之特长,由此上溯到二王,获得书法艺术的真谛,熔碑学与帖学于一炉,汇南北书风于一体,继欧阳询、虞世南之后,褚遂良树起了唐楷尚法的鲜明旗帜。后人对褚遂良高深的书法造诣无不叹服,称其书或"疏瘦劲炼,细骨丰肌";或"清远萧散,丰艳流畅";或"字里金生,行里玉润";或"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初唐以后学褚字风靡一世。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大小唐碑,几乎大半源出于褚字,故刘熙载赞他"为唐之广大教化主"。晚年他更加刻苦地研究钟繇和王羲之的楷书,使其书风更具风神温润,更显古雅绝俗。宋代朱长文的《续书断》评曰:"其书多法,或敬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在余。至于章草之婉美华丽,皆妙品之尤者也。"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则认为其书:"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别有一种骄色。"在四家争雄的初唐书坛,"褚体"确实是书苑中的一朵奇葩。
褚遂良一生勤于翰墨,传世书迹甚多,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倪宽赞》、《阴符经》、《度人经》、《西升经》、《千字文》、《褚遂良摹兰亭序》、《文皇衰册》、《枯树赋》、《黄庭经》等。其中以《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为代表作。
《孟法师碑》全称《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褚遂良书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 年),碑文为岑文本所撰。此碑现有清李宗翰旧藏剪裱唐拓孤本传世,共20 页,每页4 行,计776 字,藏于日本,国内有影印本。褚遂良写此碑时47 岁,书法已经成熟,故挥毫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其书体势方峻,清远萧散,微有隶体,略含隋人韵致。此碑用笔在方拓中参以篆籀,圆润秀媚,幽深古质。由于褚遂良师学虞世南,早期书法受到虞世南圆润、秀整、外柔内刚那种"君子藏器"风格的熏陶,于是这一特点在此碑中有较多的体现。如"感"、"静"、"停"等字的"趯"法和"戈"法,简直就像出于虞世南之手。对此碑笔法的精妙,王世贞赞其"波拂转折处,无毫发遗恨,真墨池中至宝也"。此碑结构左紧右舒、上密下舒,变化多样,整篇章法洋溢着阴阳起伏、高低错落的节奏美。《孟法师碑》代表着褚遂良早期书法的风格,暂且未达到晚年所写的《雁塔圣教序》那样洒脱自然。
《雁塔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碑立于西安慈恩寺雁塔底层,塔门东龛为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西龛为唐高宗作太子时所制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叙述玄奘法师西行印度求取佛经之事。二碑均为褚遂良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 年)所书,褚时年58 岁,已处于艺术风格成熟时期,楷法日臻完善,特别精工秀雅,所以该碑书作是他晚年书法的精品。综观此碑,用笔方圆兼施,以隶法、行书意味参入,运笔流利飞动,犹如佛教徒入空灵无迹之境。结字于紧密中求变化,中宫收紧,四方散开,舒展大方,俯仰有情,笔力千钧。真可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艺舟双楫》)章法疏朗,更显清俊飘逸,有见其书如见其人的生动感觉。此碑是晚于《孟法师碑》11 年写的,褚遂良经过这11 年时间的锻造,无论是笔画变化、笔画间的韵律感,还是结字、章法与布白的调度能力,均远远超过书写《孟法师碑》之时,但初看此碑又似无法,细看则法度俱全,而且法为我用,成为不同于欧法、虞法的"自家之法",当以此碑最具褚家特色。张怀瓘称"褚体"是"美人婵娟,不胜罗绮",看来非《雁塔圣教序》莫属。
《阴符经》传说褚遂良所写的《阴符经》有三种:一种是草书,一种是小楷,一种是大楷。草书《阴符经》疑为伪作,故在此不论。大楷《阴符经》,也就是常称的《大字阴符经》,写于唐永徽五年(公元654 年),即褚遂良写《雁塔圣教序》的第二年。此帖为墨迹本,楷书,全帖96 行,461 字,上面钤有"建业文房之印"、"河东南路转运使印"等鉴藏印,后面署"褚遂良奉旨书一百廿卷"字。《大字阴符经》的笔力劲峭,气韵古淡,形态多姿,篇章绚烂,不愧是褚书中一件别开生面的楷书杰作。其"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每笔点画都力求其曲,曲尽意态,竭尽风流。主笔则又别具面目,横中含波,婉美多姿,摆布自由,具有一种特殊的灵活性和流动感。由于褚遂良笔姿多变,节奏起伏,使得原先枯燥抽象的线条,变得或肥或瘦,或长或短,或侧或正,或卧或起,或藏或露,或隐或显,千姿百态,极有生气。刘熙载赞"褚字如鹤游鸿戏"就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这种天真烂漫的特点。褚遂良的大字和小字写得都很好,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并且他写大字与写小字在用笔上又有不同特点。小楷《阴符经》的确有褚书的另一风格,字小如豆,楷法端研,心细如尘,有不可思议之妙。清代周星莲说:"欧、颜大、小字皆方;虞书则大小皆圆;褚书则大字用方,小字用圆。"且不说他所评欧、颜用笔特点是否正确,他则是看出了褚书在大、小字之间方圆不同的特点。而这一点也是王书所没有的。清人《庚子消夏记》说:"晋人无蝇头小楷,其法至虞、褚而精,而褚尤生动。"王羲之有小楷,虞、褚有蝇头小楷,这是事实。褚灵活运用魏晋笔法,形成他自己由方到圆的独特笔法,这与王书截然不同,于是写出这样严谨、茂密又疏朗行气之蝇头小楷,确有深厚功力。我们知道,褚遂良楷书曾师学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等人,所以我们不能只听从清人的观点,而认为这三人没有楷书。实际上,公元348年,王右军特地给儿子王献之写过一部小楷《乐毅论》,作为习字范本。三百年后的641 年,也就是欧阳询85 岁高龄时,他也给儿子欧阳通写过一部极其精致的小楷《千字文》。这两部名作难道不是蝇头小楷吗?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