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简称《颜君神道碑》。此碑立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 年),系颜真卿71 岁时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写的神道碑,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事迹。此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正面19 行,阴面20 行,每行38 字。碑左侧5 行,每行37 字。全碑共921 字。此碑自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外,元、明以后被埋入土中,鲜为人知,直至1992 年10 月才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发掘出来,碑已中断,但上下完好。后来移置西安碑林。由于此碑长久埋藏土中,免遭风化,字迹未损,故其拓本神采丰足,是学颜书的最佳范本。
此碑为颜真卿人书俱老时所作,是颜真卿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运笔上以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转折处或提笔另起,或使转"暗过";钩法大都是蓄势回锋趯钩;从而写出了"折钗股"、"屋漏痕"、"蚕头雁尾"的笔画审美特征。与初唐诸家相比、颜书用笔提按鲜明,变化幅度很大,《颜勤礼碑》提锋时轻细如游丝,按锋时厚重如坠石,横轻竖重,使每个字都具有强劲的笔力和厚度,给人以浮雕般的立体感。其结体方正平直,上密下疏,这是颜真卿吸取了秦汉篆、隶书法以正面取势的创作经验和均衡对称的结构方式,并成功地运用于楷书之中。其重心平稳,外紧内松,显得丰腴雄伟,气象博大。在章法上遵循"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的结字原则,从而显得充实茂密,气势充沛,仿佛是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综观此碑,端庄伟岸,雍容雄秀,高古苍劲,气势磅礴。与秀媚的《多宝塔碑》、清劲的《东方朔画赞碑》、浑穆的《鲜于氏离堆记》等相比,此碑更具颜家风范。正如陈振濂所说:"面对王羲之的清秀婉媚,他提出雄强浑厚;面对魏晋风度的潇洒俊逸,他提出端庄凝重;面对两晋南北朝的书风不是轻盈即是粗拙,他提出沉稳而严整;'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古来审美理想,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丰腴和筋肉饱满。"这些正反映了唐代高品位美学的壮美风格。
《祭侄稿》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颜真卿50 岁时书,白麻纸墨迹卷,纵28 厘米,横75 厘米,25 行,334 字,钤有"赵子昂氏"、"大雅"、"鲜于枢"等印,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影印本。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唐王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北方多数郡县迎降于安禄山叛军,只有颜真卿镇守的平原郡依然完好,这时颜真卿的兄长颜杲卿也固守常山郡。次年正月,安禄山围攻常山,正当危急存亡之际,颜杲卿命其子季明在常山与颜真卿的平原郡之间做联络。后因常山粮尽水竭而陷于敌手,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执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死于贼刃的有30 多人。当官军收复常山,颜真卿面对在平叛战争中壮烈捐躯的爱侄的首梓,追数骨肉之惨,"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国仇国恨,澎湃于心,一气呵成写就此篇祭文草稿。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一首动人心魄的悲愤诗篇。此稿的书法艺术境界极高,足与《兰亭序》相媲美,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
《祭侄稿》通篇书体纵笔豪放,一泻千里,一气呵成,笔走龙蛇,字字飞动。前12 行因是叙述个人身份和颂扬季明生前的情况,作者没有过多地考虑措辞,故书写时心情尚较平静,字也写得规矩、圆浑。至"贼臣不救",尤其"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愤慨、悲痛之情进入高潮,字体逐渐打破原来的矜持规矩,显得忽大忽小,时滞时疾,错、舛之处也增多,神情呈恍惚之状。至末两行"视而有知,天嗟久客"特别是"呜呼哀哉,尚飨",似无意于书,信笔所之。通篇笔法圆转而遒劲,笔画的横转笔轻而直弧笔重,中锋用笔,锋含画心,随行笔时的笔锋方向的转换,笔画呈现出绞动之势,笔法刚劲、圆健,有力透纸背之势。元代陈深评此稿书法:"时而遒劲,或杂以流畅,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在使转时,以中锋的圆转笔为主又杂以方折笔,浑厚中时带劲挺,既有篆籀中锋圆笔的余味,又时渗入刻石刚劲的效果。清代康有为对此稿特别赞赏,他认为此稿"比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这正道出颜真卿行草艺术的特点,一是用笔用墨非常奇特;二是无意求工,信笔而书,自然朴实;三是动有姿态,神情毕现。颜真卿行草书的这种圆健浑厚的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方劲秀逸的行草书风格迥然不同,从而开创了独辟蹊径的行草风格,成为后世书法界的楷模。
6。柳公权及其书作柳公权(公元778-865 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人耿介刚正,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他因擅长书法,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于宫中。穆宗是个昏君,却也附庸风雅,有一次竟向柳公权询问笔法。柳公权想起平时穆宗荒纵无度、不理朝政以致民不聊生、朝野不满,而又深感位卑言轻,无法进谏的境况,于是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为法矣。"一句话戳到了穆宗的痛处,立时"改容,悟其以笔谏也"。这件事说明,柳公权是风骨凌然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不惜冒杀头之罪,敢于向皇上笔谏。同时也说明思想修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被传为"笔谏"佳话。柳公权为人耿直成就了他书法上一种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
《旧唐书》云:"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他学"二王",后参以初唐欧、虞诸家笔法,特别受益于颜书,但能自创新意。他学颜字,吸取了颜楷结体的纵势和钩、挑、捺的写法,却避开了颜楷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学欧、虞楷书,主要吸取其结体紧密的特色和横画的写法。同时,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森挺,最后形成刚劲峻拔、端庄严谨的自家风格,世称"柳体"。故苏轼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董其昌云:"柳尚书竭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都说明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力求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两书并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传世墨迹甚丰,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福林寺戒塔铭》、《送梨帖题跋》、《度人经》、《阴符经》、《清净经》、《心经》、《寄药帖》、《官相帖》、《检领帖》、《兰亭帖》、《蒙诏帖》、《李石神道碑》、《苏夫人墓志》、《苻璘碑》、《李晟碑》、《高元裕碑》等数10 种,代表作为《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兰亭诗帖》。
《玄秘塔碑》 全称《唐故左衔僧录内供奉一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会昌元年(公元841 年)立,裴依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楷书,28 行,每行54 字,原碑每行末尾均有两字磨灭,共计1200 余字。原碑现存西安碑林。
《玄秘塔碑》历来被称为书法"经典",是柳公权的代表作,童孺学书的范本之一。《玄秘塔碑》之所以能在书法史上取得这样的地位,主要是它具有独特的风格。此碑具有楷书点画、结体的典范性。其用笔全系中锋正笔,方圆并用,逆起回收,起迄分明。其短横多粗壮,而长横则瘦挺舒长,状如伏舟,竖画顿挫有力,钩法回锋猛踢,撇轻捺重,于浑厚中见锋利,引筋入骨,寓遒媚于劲健。其"中锋行笔"、"藏头护尾"的楷法笔画,既合乎软笔书写的性能要求,又与书写能力的循序渐进相适应。此碑的结构布势,左右对称,中宫收聚,匀称适度,有矩可循,端庄俊丽,在严谨中具有开阔的气度。的确,此碑的结构颇为典型,严整平稳,荦荦大方,不失为学书的范本。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 岁时所写,此时个人风格已十分成熟,故此碑表现出柳体端庄严谨、遒媚劲健的艺术特色。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云:"此碑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这是一个公允之论。筋骨显露是柳书的特色,也是它的短处,常因"露"而遭到不少人的非议。试问如果不露何以给人以斩钉截铁的感觉?露只要露得有变化,露得不板直,仍然是一种美,此碑正是在露中变化了粗细,变化了运笔,变化了结构。运用软笔,写出这样矜炼之硬字,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迷人之处和神秘之处,柳公权作为一位书法大家,落笔则千毫齐用力,艺术效果才这样显著。如果把柳公权放在楷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公权的影响之大,贡献之卓。唐楷承上启下,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极致。书法自甲骨、石鼓文始,至秦汉,东晋二王,至北魏,篆、隶、草、正已大体成型。而到了唐代,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发达,楷书承继前代的书法传统,柳公权又把它推向精谨工丽、端庄豪健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唐楷的历史地位。楷书至今仍为汉字的规范书体。这其间,柳公权作出了卓著的贡献,这是谁也难以抹煞的。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