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叙述唐楷书家时,有必要先谈谈隋代楷书。隋代虽短暂,但隋代楷书却是尚法的过渡阶段。对于隋碑的楷书风格,沙孟海先生从字体结构上作了分类,为以下四种:第一,平正淳和美。这一风格继承二王书风,以丁道护为代表。《书林藻鉴》评曰:"隋以丁道护所得之法为最多。蔡襄谓其兼后魏之遗。赵孟坚谓其有右军一榻直下之妙。则由内承周齐之绪,外沐梁陈之风,淳朴未散,纤丽相乘,固时会有以成之耳。"丁道护的代表作是《启法寺碑》。丁道护平正和美之书风,下启虞世南和殷令名。
第二,峻严方饬美。这一风格是从北魏的造像、摩崖、墓志中兑变来的,以《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为代表。《董美人墓志》端庄妍美、峻严挺拔、骨秀而不瘦、肌丰而不肥的风格,下启欧阳询和欧阳通。
第三,浑厚圆劲美。这风格由北齐《泰山金刚经》、《文殊经碑》等碑变化而来,以《曹植庙碑》、《章仇禹生造像》为代表。《曹植庙碑》笔法圆浑、筋强骨胜、庄和稳重,对唐颜真卿影响很大。
第四,秀朗细挺美。这书风也从北齐书风变化而来,运笔细挺,自成另一境界,以《龙藏寺碑》为代表。《龙藏寺碑》纯净雅健、秀韵芳情之美,开启了初唐褚遂良、薛稷之书风。
根据上面这四种风格,我们可以断定唐楷的形成,正是在隋碑艺术这片沃土上孕育出来的。
1。欧阳询及其书作欧阳询(公元557-641 年)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自幼
① 宋朱长文《书断》。
聪颖过人,博贯经史,曾为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欧阳询为书法吏上第一大楷书家。
欧阳询书学王羲之楷书,兼攻隋碑,用笔法度森严自成一家风骨。其书自名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其书云:"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其声。。。其正书,纤浓得体,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而执廷争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欧阳询以楷书为最,代表作有《皇甫誔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九成宫醴泉铭》、《温彦博碑》、《小楷千字文》等。其他书作也颇多,隶书有《房彦谦碑》,行书有《史事帖》、《卜商帖》、《张翰帖》、《梦尊帖》等。除了传世书迹之外,欧阳询一生辛勤翰墨,呕心沥血,总结出书法创作经验,有《三十六法》、《八诀》、《传授诀》、《用笔论》等书论精粹留给后世。
《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公元631 年),化度寺邕禅师圆寂,修建舍利塔,此为铭文,散骑常侍李百药撰,欧阳询书丹,正书,35 行,每行33 字。原碑不存。清光绪末年(1896 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此碑唐拓剪裱残本6 页。首页被法国人伯希和得去,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其余5 页被英国人斯坦因携去,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化度寺碑》为欧阳询75 岁时的碑书作品,风格老而弥精,既有北方书风的艺术意象,点画工妙,意态自然;又有神清骨秀的南方书风的痕迹。可见,此时他已将南北两派书法艺术的精妙特长,成功地熔铸为一炉,独创一体。如果将此碑与魏碑楷书相比,他已将楷书用笔的方法极端地提纯净化了,寓个人情感于笔墨之中,所以在下笔、收笔、挑出或转折等处,全都小心收敛,含蓄蕴藉,给人造成一种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本该有的泼墨淋漓状的印象。这也正是"欧体"书艺流派的审美特征之所在。《化度寺碑》将雄健刚直的骨力与典雅丽泽的丰神,衡剂而成一体,结字稳健凝重,为初唐书法所少见,历代书家对此碑的评价颇高,南宋姜夔甚至将其列为神品。的确,《化度寺碑》是欧阳询人书俱老的得意之作。
继《化度寺碑》之后,隔年欧阳询又创作了《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刻,魏徵撰文。正书,24 行,每行49 字,碑高2.5 米,宽1.2 米,今在陕西省麟游县天台山。最精良的历代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影响很大,有两个原因:一是此碑有特殊的历史因素,一是此碑的艺术价值很高。据传,太宗于贞观六年夏天避暑于天台山九成宫,一时感到水源不足,以手杖戳地,希望在此能得到水泉,随命工匠凿地成泉,其水味甘醇,太宗大悦,即命其名曰"醴泉"。唐秘书监魏徵奉旨作铭,欧阳询奉旨写此铭,而刻石于九成宫内,永留纪念。书写此碑时欧阳询已76岁高龄了,但因是应诏而作,书写时恭谨严肃,一笔不苟,故用笔、结构高华深穆,气象万千,字围较大,字体方正,丰厚挺拔,有晋人风韵,并开唐人楷风。间架开张,能敛能伸,能擒能纵,无施不可。转笔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写得似方非方,似圆非圆,有右军《黄庭经》、《乐毅论》遗意。请看他碑中的字,如"充",点画多变化,顶点为竖点;"昆"之"比"左右参差,"可"之"口"与横端相并,"凿"
与"井"笔画相差悬殊,却气势调和。纵观此帖,端庄严整而不呆板,紧密刚劲而不局促,于平稳中见险绝。此碑历来为学术者所重,如陈继儒评曰:"此帖如深山主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石墨镌华》则誉此碑为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晚年奉旨而苦心经营的得意之作,他的书名和他在初唐楷书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正是由此碑而树立起来的。如果把《九成宫醴泉铭》与《化度寺碑》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欧书的字形大体上"易方为长",造成一种恰似"黄金分割比例"般的态式,并且采用移位、借篆、借行、借草、换型等方法,而使字形结构变古意为新意。在章法布势上,此碑结字大小扁方、浑然一章,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指出,欧阳询常把大字写得更大,小字写得更小,字形长的写得特长,字形扁的写得特扁。这种艺术夸张充分体现了一个大艺术家应有的胆略和气魄。对此,清代翁方纲在他的《复初斋文集》中作了准确而具体的评价:"率更正书《九成宫》、《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后渐为轻敛,虽以《化度》淳古无上之品,亦后半敛于前半,此其自成笔格,终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铭》前半遒劲,后半宽和,与诸碑之前舒后敛者不同。岂以奉敕之书为表瑞而作,抑以字势稍大,故不归敛,而归于舒欤?要之合其结体,权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式百代也。"《九成宫醴泉铭》正是欧阳询"范围诸家,程式百代"的奥秘所在,也是楷书法则定型前期的里程碑。
2。虞世南及其书作虞世南(公元558-638 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公元633 年)赐封永兴公,世称虞永兴。虞世南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
虞世南曾跟智永禅师学过笔法,后人说他得了山阴真传。他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又吸取了北碑之长,融南北书风为一炉,而创造出自成一家的面貌。故在唐初楷书家中,与欧阳询各领风骚,欧主峻整,虞主潇洒。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二王"书法,所以虞世南深受太宗青睐,其书名亦由此大噪。虞世南书法用笔圆润,坚挺遒劲而不露锋芒,外柔内刚,平正安详,自然沉重,法度森严,而又潇散洒落。这与中华民族的中和虚静美学传统极能相容,后代的褚遂良、陆柬之、蔡襄、赵孟頫、祝允明、董其昌、乾隆帝等,都是虞世南书法的崇拜者。后代书论评他这种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的书风为"君子藏器",有"内含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之誉。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69 岁时写的,这时他的书法已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此碑用笔骨力遒劲,俊朗圆润,笔势轻盈秀丽,结体安排巧妙,表现了一种外秀内刚的力感,在运笔上,藏锋、露锋、筑锋、侧锋、中锋根据需要而用,使笔下的字,平正中见姿荣,秀媚里有遒健,圆腴而包含神气,飘逸而不失劲力。如精美的"戈"法就突出表现了主笔的风格个性特征,"则"之"刂"又是书家的传神之笔。综观该碑,点画无一不精思殚志,风神浮动,一波三折,转折顿挫,力达锋端。明代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从结构上看,《孔子庙堂碑》表现的是典型的南派书法艺术的特点,横平坚直,左紧右舒,右肩略微抬起,字形稍狭长,独具灵巧、潇洒的风姿。向右伸展的"戈法"、"波捺"、"浮鹅笔"都有扩张之势,使得字形更为飞逸,气韵生动。在章法上,此碑"字距玉筋"。
虞世南身为唐初谏臣,敢于直言不讳,活到81 岁才去世。唐太宗评价他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并称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虞世南是一代大书法家,而唐太宗对他的评价却把书法放在第五位,这是因为书法美是人格美的体现。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