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艺术,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历经史前书法艺术的"刻画符号"
阶段、仰韶文化晚期的"陶文"阶段,至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在"三皇"、"五帝"的古史中,已经有了"伏羲画卦说"、"神农结绳说"、"仓颉造字说",于是有了书法艺术史混沌初开的第一页。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书法艺术渡过了朦胧期,进入到蓬勃发展涨落有序的生长期。这个时期,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王朝,共计2500 年的历史期间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接踵出现。以后的篆体、隶体、草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过程中定型完备,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
当中国书法艺术告别混沌期,走过有序期,正式跨入繁荣昌盛阶段,已是东汉时代了。东汉打开了书法艺术繁荣的大门,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为繁荣的第一阶段。此期之书法度高韵胜,在整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500 多年历史中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接着,中国书法艺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度高韵胜,走入第二个繁荣阶段,这就是隋唐五代的求规隆法时期。从"尚韵"到"尚法",这是书法艺术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中国书法艺术的"法"也就是从唐代书法艺术尚法开始制定的。"法"不是单纯的字法、章法,法生于韵,法长于韵,法是神采与形质的高度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唐代以无懈可击的法度,把书法艺术推向高峰,形成了豪华壮丽、雄浑奔放、规整博大的艺术特色。明代项穆的《书法雅言》说得好:"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摇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如虑愚,威重如山岳矣。适其在席,器宇恢乎有空,辞气溢然倾听,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出唐代的书法之美,远看"魁梧如尊贵",近看"威重如山岳",细看"道气德辉,蔼然服众"。唐代书法的这种风格,正是"唐人尚法"所带来的。唐人之"法"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壮丽之法,这充分体现在楷书、草书、行书、篆书和隶书之中,无论哪一种书体都能体现出盛唐的气象。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唐代,呈现出鼎盛的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强盛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作为强大后盾。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知人善用,同时又制定了一套巩固统治的制度,形成唐代建国初二十年"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盛况空前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的"僭于上而治于下"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之治",呈现出一派超越两汉的兴盛气象,奠定了唐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势强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也作过这样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唐代书法的繁盛,正是根植于发达的大唐文化之中,"书体之美,魏晋以后,始以为名矣;唐以后,始以为学矣。"(龚自珍《说刻石》)与中国诗的历程几乎一致,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审美自觉,而在唐代则达到无可再现的高峰。
另一个原因是唐代帝王极力重视、推崇书法。唐代自太宗李世民以下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以及窦后、武后和诸王都好书法。统治者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亲身实践,使书法与诗一样,成为唐代最为普及的艺术。周以书为教,汉以书取士,晋置书学博士,唐则全面采取了这些措施。唐代在铨选人才时,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与此同时,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和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于是,唐代的书法艺术自然走向繁盛。诚如《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社编)所说:"有唐一代书法,真草篆隶行,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欧、虞、褚、薛、李、孙、颜、柳,颠张狂素,群星熠熠,组成了中国书法上空前绝后,最为辉煌的图卷。"
唐文化的高度发达及文化的对外辐射,不仅使我国书法艺术得以迅速发展,而且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书法传到东瀛后,经过彼邦人士世世代代耕耘,形成了与"茶道"、"花道"三足鼎立的"书道",如今足与中国书法相颉颃、相媲美。
但是,到了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至极。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给李唐王朝以最后的毁灭性的打击。公元907 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了54 年,其间兵戈叠起。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多采取逃遁退避的态度,因此,在艺术情趣上转向于对人的心境、意趣的表现。于是,在文学上产生了以李后主为代表的五代词,在书法上杨凝式承唐末之余绪成为这一时期的砥柱中流,但终因兵荒马乱,五代书法在总体上呈凋落衰败的趋势。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发展、兴盛而至衰落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把隋唐五代书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隋至初唐阶段。隋朝的时间是短暂的,但隋代书法之书风与初唐相一致,所以,隋代是书法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初唐在书法上是一个继承与立法的阶段。以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书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他们努力继承优秀传统,并不断更新审美观念,创立新的楷书规范。他们的楷书一变六朝遗法而臻于极致。虞世南的书法外柔内刚,气宇轩昂;欧阳询的书法险劲峭拔,淬砺猛锐;褚遂良的书法豪劲清润,温雅舒展;薛稷的书法瘦劲疏朗,志驱千里。他们都表现出南方书风之流美飞扬与北碑之凝重严谨相交融的特点,达到了刚柔相济的美的境界。同时,他们的楷书又代表着"重间架"的初唐书法主流。二是盛唐中唐阶段。如果说初唐书法是以继承为主的话,那么,盛唐中唐书法就更有新意了。盛唐中唐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有时代精神、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法家,他们是张旭、贺知章、颜真卿、怀素、李白、梁升卿、苏灵芝、蔡有邻、史惟则、李潮、韩择木、李隆基、张从申、尹元凯、李阳冰、魏栖悟、徐浩、沈传师等,特别是张旭、颜真卿、怀素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被公认为划时代的书法革新大家;与此相应,产生了一大批博大雄奇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都有无愧于时代的杰作。三是晚唐五代阶段。书法由盛极而趋于衰落。柳公权是晚唐大家,他师承颜真卿,独出新意,创造出清劲峻拔的柳体,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但已经失去盛唐中唐那种豪迈壮丽之美了。到了五代,杨凝式师法欧、颜,上溯二王,书以行、草称,似是唐书"尚法"的回光折射,又开宋书"尚意"之先河。隋唐五代书法就是这样辉煌地走过了400 年发展历程。
(一)楷 书楷书即真书、正书。
楷书萌芽于汉末,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魏代钟繇"师资德计、驰骛曹、蔡"(《书旨述》),"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秦汉以来,一人而已。"①从流传至今的书法遗迹来说,钟繇的楷书确实最早,《宣和书谱》称他的《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是非常准确的。钟繇是楷书之祖,但他的楷书还是楷隶,只有到了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在《乐毅论》和《洛神赋》中,楷法方进一步得到体现,此后,广为流传。但二王的楷书自然秀逸,缺乏豪迈雄强之骨力。到了南北朝,北方"胡"族先后进入内地、纷纷建立政权,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质,使这些民族形成一个"胡"文化共同体,与中原的"汉"文化发生持久而激烈的冲突,从而在书法上促使楷书掀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无论是造像题记,还是摩崖墓志,都在楷体上下功夫。魏体楷书以雄健为主调,由于多系民间无名书家所作,其结体多样而无定式,但充满活力,故魏楷以特有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隋唐是大一统的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实行大一统,书法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楷书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也就是尚法的高潮。此期,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盛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的楷法登峰造极,是后代难以逾越的高峰。欧、虞、褚、薛、颜、柳合称唐楷六大家,是我们探讨隋唐五代楷书艺术的主要对象。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