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骆驼与马一样,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在唐墓出土了很多骆驼俑。
  唐代的骆驼俑制作水平很高,无论是对真实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性能和动态的表现,都是惟妙惟肖的。如胡人骑骆驼的形象,有的翘首望前,向漫无边际的沙漠前进;有的昂首长鸣,正待站立,前脚还在跑着,后脚先起,尾巴翘转,完全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甚至在骆驼前胸项下以及前腿上的披毛极其精细而真实地雕了出来,对此,我们不能不惊叹古代塑工们的艺术才能。(四)装饰雕塑艺术1。桥、塔的装饰雕刻隋唐两代的宫殿建筑和碑石墓志及其他工艺雕刻的空前发展,促进了装饰雕塑艺术的发展。
  隋唐帝王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建筑装饰、雕刻、绘画样样备极。但隋唐时代的宫殿建筑物早已毁失了。隋唐的佛塔和桥梁建筑至今尚有少数存在,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隋唐时代的装饰雕塑艺术的发展情况。
  安济桥,是隋代一位民间石工李春一手设计建造起来的。这座桥全部用石料建筑而成,桥拱跨度很大,所有的桥栏板都雕刻有装饰物。其中有一栏板,雕刻着蛟龙穿岩的形象,从龙的题材看,显然是承袭商、周有铜器上的夔龙加以演化而来的,现在把它雕成穿岩的栏板装饰,应是寓有龙能激水之意。从其造型看,神龙形态矫健,极富装饰效果。雕法洗练,刀锋犀利,是一件艺术性很强的石雕作品。安济桥上的石栏和栏板的装饰雕刻,除蛟龙以外还有其他的动物和植物纹样,均精细生动,充分体现了隋代民间雕刻匠工的创造才能。
  西安大雁塔,是初唐时代的佛教建筑,为唐玄奘译经之所。其塔门形制,是在塔的下层四门上端,横以半圆形门楣石,门框也是用石条建成。所有门框、门楣,满饰阴线刻出的佛菩萨天王像。在大雁塔的南门和西门门楣上,刻有佛说法图,特别是西门楣,连佛殿也一齐刻了出来。南门楣所刻说法图,场面宏大,除中央坐佛和众多的胁侍以外,还刻出了两身供养菩萨,很惹人注目。这一说法图线条坚劲流动,人物造型完美,在唐代线刻人物中可称为上乘之作。大雁塔门框上,刻出各种形神不一的护法神王,其题材和形式与一般石窟中的同类雕塑制作很相似,只是这里是接近于绘画形成的线刻,刻线特别劲健有力,与南门楣上的线刻佛、菩萨同样,都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所谓"铁线描"的造型特点。在现今能见到的唐代线刻艺术作品中,大雁塔的线刻佛菩萨天王像可谓难得的珍品,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2。碑石、墓志的装饰雕刻碑石、墓志的装饰雕刻艺术是从东汉时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到隋、唐时代更为流行,特别是唐代,已达到瑰丽绚烂的阶段。
  就碑的装饰雕刻来说,在碑头、碑身、碑座各部分所刻的花纹图案都不相同。
  唐代碑头的雕刻,结构复杂。一般是由八条蟠龙相互缠绕,龙头低垂于碑头两侧,身躯绕于碑顶,形成半圆形。在碑的正面中心,即龙身纠结处,刻出备为题名的碑额。碑头雕刻,除蟠龙形式以外,当然也有很多特殊的样式。
  唐代碑石装饰之丰富,更多的体现在碑身和碑座两个部分。碑身两侧刻有唐代纹饰中常见的缠枝海石榴或西番莲,在曲折的枝叶间,衬托着菩萨、狮子、凤鸟、鸳鸯以及佛教神话中的迦陵鸟。碑座的装饰与碑侧的花纹相适应,一般多在碑座两侧刻狮子蔓草,并且大多用流动的阴线刻前肢起立、腾跃怒吼的雄狮子。但也有特例,把狮子改为瑞兽。西安碑林所藏唐碑的《集王羲之圣教序》、《大智禅师功德碑》、《石台孝经》、《隆禅法师碑》,其碑头、碑身、碑座可称为唐碑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表现出唐代特有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隋唐的墓志装饰雕刻,主要沿袭北朝墓志风格并有所发展。隋代和唐代的墓志装饰,在周边雕刻的图案纹饰、题材和结构上有所不同。隋代是南北朝到唐代的过渡期,纹饰简洁疏朗,题材仍是北朝纹饰中最多见的忍冬草,枝叶劲壮,显示出启发未来的形象特征。而唐代由于时代的发展,一切文化艺术都表现为绚丽精美,纹饰已不是忍冬草,而是唐代最常见的宝相花和缠枝西番莲,并在花叶中配以奔腾的狮子和瑞兽,灿烂飞动,富有生气。
  3。石椁、石棺的线刻艺术唐代石椁出土较多。著称于世的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和唐高祖李渊的族弟李寿、侍臣郑仁泰以及唐中宗的皇后韦氏族弟韦泂和韦顼墓椁。其中又以永泰公主和韦泂、韦顼墓椁最有代表性。
  永泰公主墓椁很高大,椁壁由10 块厚石板和10 根石倚柱构成,每块石板内外两面都用细线刻出宫女侍从人物,装扮和动态各不相同。多数人们正在花园里款步。在人物背景空间刻上飞鸣的禽鸟和奇花异卉作为衬托,墓椁生活气息浓郁。如其中有一石,上刻一身着紧身敞领罗襦、下系曳地长裙的宫女,双手正撩起纱巾披到肩上。不仅神态婀娜娇美、宛如一幅美好的唐代仕女画,而且将唐宫女的服饰和纱巾的披绕方式都清楚地显示出来,也有助于唐代服饰的研究。画面上还有一对鸾鸟飞鸣空际,与盛开在宫女足边的香花上下映照。再加上周边满布繁丽的宝相花边框,更加衬托出这幅人物画的华丽超众。另一石板上刻有二个正在花间谈话的宫女,雕刻精细,从发式上就可以看出她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少女手捧果盘,妇人似有所吩咐,彼此间的神态,刻画得生动而亲切,空间背景也是飞鸟琼花,景色幽丽。从人物脚边刻出的山石景色,也可看出她们是在皇家的御花园中游乐。
  在唐代的石椁线刻艺术中,较突出的还有韦泂和韦顼夫妇合葬的石椁。
  韦泂石椁线条圆劲有力,韦顼石椁线刻所用的则是游丝般的细线,这是因为韦泂的仆从多为男性,而石椁所表现的是宫廷妇女的形态神情。从刻线的艺术性来说,这两椁已发挥了唐代线刻人物的优点。
  在已出土的隋代墓葬中,虽未见有如唐代那样的石椁,但石椁却并不少见。如西安出土的李静训墓,墓椁仅为岩石板镶成,雕刻工程则集中在石椁内的石棺上,装饰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石棺上的雕饰,独出心裁,外形雕制为一座三开间的殿宇,棺盖雕为歇山式的大屋顶,前壁殿门左右,线刻守门侍女,两侧间刻为青龙白虎,其他楹柱殿壁,满刻缠枝花鸟。虽系线刻,但隐约中仍可看出平雕剔地的手法,用这样精雕细琢的石棺入葬,随葬的金玉珍奇,可想而知。如其中的一串镶有红宝石的金项链,就是精工镂雕的艺术珍品。
  除永泰公主墓椁和李静训墓棺外,还有一些墓椁、墓棺的线刻很精绝,在墓门上也刻有与墓椁、墓棺同样的线刻人物,并间以边饰花纹。这些线刻同为隋唐装饰雕刻艺术的珍贵遗产。
  4。印章雕刻艺术隋唐五代的工艺小品雕刻丰富多彩。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需要,隋唐时期在发展小型金铜铸像、铜镜、金银器皿雕镂的同时,属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雕刻欣赏小品,如砚石、墨架、书镇、印章及其他的手杖把、麈尾柄、剑鞘、佩玉等等,也无不雕镂精巧,高出前代。
  印章雕刻,其实就是碑石雕刻的一种,也是一种"线的艺术",只不过体积缩小了。这种线的艺术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孤立的一字的好坏,而且要做到字与字疏密相间、配合得宜,共同组成为一幅整体的图案。
  隋唐时代的印章应用广泛,由于纸张的发明与普及,隋唐时代的印章渐渐由封泥形式进而发展为蘸印泥钤盖在纸上。作为封泥使用的印章,尺寸不宜大,捺在软泥上,白文印显得醒目。而用印泥钤盖在纸上时,尺寸可自由放大到五、六厘米,朱文印的效果必然清晰。
  印章放大后,要求有效地在空间中填得停匀齐整,所以隋唐的官印,其文字大多采用盘曲折叠的九叠文。这种九叠文基本以小篆为形体,将某些笔画反复折叠,达到布局上的平满匀称,甚至个别笔画有叠之十叠以上的。这种创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隋唐时代印章制作者的审美趣味。
  在遗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隋官印有"广纳官印"、"观阳界印";唐官印有"鸡林道经略史之印"、"蒲类州之印"、"淳化县之印"、"归顺州印","中书省之印"、"尚书兵部之印"等。从印文字句上看,似乎隋官印多不加"之"字,而在唐官印中很多出现"之印"字样。
  "中书省之印",是传世极少的唐代官印之一。"中书"二字一简一繁,占一行,"中"字一竖下端屈曲与"之"字相呼应,"省、之、印"三字另占一行,并压缩"印"字,全印统一在圆形的基调中,所以,"书"字"曰"部也作圆形。印中文字均与上下连接,互相呼应,给人以匀称和谐之美。如"尚书兵部之印",这是一方没有钮的唐代瓦质印章,是一方殉葬用的明器。此印六字分列成行,每字的横线条都带波形,虽然部分边线和文字残损,但全印仍给人一种典雅秀丽的印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