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头饰男装幞头,穿花边长袍,长管条纹裤,束腰,拱手而立,神态拘谨。
在盛唐墓葬中出土的几件三彩女俑,是较有代表性的。其中有两件女坐俑表现为高髻袒胸,长裙曳地,面容丰腴,神情端庄和蔼:一人双手举起,好像在谈论故事;一人安坐,神态娴静,富有生活情趣。另外一件三彩玩鹰俑,她的装扮是盛唐时代宫女最喜爱的幞头胡服,表现了宫廷中的消闲生活情形。
在西安唐墓出土的一些"胖俑",可以说是女俑的典型。这些胖俑,在制作上,多烧为红素陶,不涂任何釉彩,质地独特;在造型上,则以盛唐高贵的中年妇女为雕塑对象,塑造盛唐"美人",成为标准式的"唐俑"。有三件胖妇俑,其中一件左手残损,右手抚弄一婴儿,眉目表情慈祥而俊美,流露出母爱情怀,她的服饰特点是长袍下摆宽大。另外两件体形更胖,长袍下摆也更为夸张。这三件女俑的塑造技术,熟练自然,衣纹明快,刀痕如新,不像三彩女俑那样以写实手法作精细的表现,而是接近于现代人物雕塑的速写草样。
从总体上看,唐代的女俑是写实的。由于区域不同、社会习俗不同、审美爱好不同,女俑的形象也不尽相同。如在西安唐京城,多以丰腴或肥胖为美;而长江流域或江南一带,则多以身段苗条为美。但丰腴之美毕竟是唐宫廷贵妇的规范,甚至连偏远的新疆东部地区也受到影响,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女俑,其颜面的花饰就是长安京城贵族妇女最流行的样式,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盛唐之时中原文化的强大力量。
3。男俑唐代墓俑中的男俑样式很多,除武士、仪仗、驭马卒等需要由男性担任俑人外,一般的侍从也有由男性担任的。他们的装扮,从隋至唐有了明显的变化,隋代男俑着广袖长袍,有的外套。。裆,有的袒肩披露,身体硬直,脸形丰满适中,到唐代则大不一样,这可从郑仁泰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墓、懿德二太子墓以及一些唐墓中得到证明。如郑仁泰墓中的侍从男俑,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服饰也不同,大约有六种样式:1。头戴高冠,身穿宽袖外衣,外套。。裆(背心),袖、领和下衿均饰有花边,宽裤腿,如意履,年稍长,有须。
2。头戴高冠,身穿方领交衿,宽袖外衣,无。。裆。内穿圆领内衣,裤、履同1。
3。头戴笼冠,穿方领长袍。
4。幞头,身披高领外衣,内圆领窄袖长袍,足穿靴,或卷须或八字须。
5。幞头,穿圆领褊衿窄袖长袍,足穿长筒尖头靴,面容光而无须。
6。卷发,上身斜披巾,劲戴项圈,下身穿短裤。
唐代的侍从男俑一般可分为"崑。。奴"俑和"胡俑"与一般的侍役俑。
唐代统治阶级为了夸耀其宫廷强大,大量雇用西域少数民族或卷发黑肤色的西亚人任奴仆、驭马、饲马等杂役。同时,由于西亚一带盛产名马,而唐宫廷又多养这类壮马,那么饲马、驭马的任务自然就落在当地人身上,所以,在一些唐墓出土中常有"崑。。奴"俑和"胡俑"。
在出土的侍从男俑中,有两件髯鬚短袍俑,他们的身份都是马卒,体质健壮,神态昂然,表现出少数民族劳动阶层开朗活泼的性格。如其中一个,头戴尖顶毡帽,身穿翻领短袍、右臂平曲向左边侧转。两腿叉立,全身气力充沛,一看就知道是个牵马者。另一牵马者从面型到服饰装扮,都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面目表情生动,好像正高唱着家乡的民歌。
有两件童装俑,他们的身份也是马卒,身体矫健,精神抖擞,动态灵活,充满着青年人特有的生气。
还有一个卷发仆童俑,是一位身着少数民族短外衣的球童,右臂间挟着个皮球,他的形象和神态都非常生动。
陕西博物馆藏有三件髯须胡人俑、一件卷发的胡俑头像。其中有一件深目高鼻髯须,属于阿拉伯类型的典型人物,有一件头戴毛线风帽,又目熠熠有神,带着某种惊喜之情;另一件幞头髯须,肌肉夸张,神情毕现;还有一件无须卷发,瞪目作态,富有个性。
以上这几件男俑,人物刻画得细致真实、惟妙惟肖,从中可以领略唐代塑工们高超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唐代的侍役男俑,有侍从和执役两种。因为侍从的身份高于执役,所以他们的服饰装扮和神态表情也不同。
至目前,唐代劳动俑极少,只有1975 年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有一组从事箕粮、磨面到烙饼等工作的女劳动俑;在山东济南附近唐墓中,也出土了一件手提水壶背负包袋的髯须老人俑,从毡帽毡靴和翻领短袍等装扮上看,他是一位来自阿拉伯的商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与西亚各国的经济交往。侍从俑一般是用泥塑的,很少用石雕,在西安的一座唐墓中曾出土两件用白大理石雕成的侍从俑,他们满带着弓箭佩刀提袋等出猎工具,显然是为服侍主人外出打猎而准备的。雕技精湛,似可看到头发的细丝和感受到皮靴柔软的质感,充分显示了艺匠高超的写实技巧,不愧为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4。乐舞俳优俑在我国古代,乐舞的种类很多,大的类别可分为"雅乐"和"杂乐"两类,前者用于郊庙大典,后者则用于宴会享乐。雅乐和杂乐中细目繁多,各项的舞姿、所配音乐和乐器均不同。乐舞者多数为婀娜多姿的女性。乐舞俑正是根据乐舞者的形象制作而成的。50 年代在河南洛阳出土的乐舞俑特别多,遗憾的是大多数早已流失海外。
在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3 件乐舞俑,都是唐代乐舞俑中较为优异的作品。这些乐舞俑装扮不一,神态优美动人。
俳优俑和乐舞俑一样,是供死者赏乐的。所谓"俳赏",就是在歌舞之外兼长于戏谑性的说唱表演,也称为优伶或俳优。早在秦汉时代,就有所谓俳优百戏,到了唐代流行一种"参军戏",由"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作各种滑稽的对话表演。这种俳优式的随葬俑像,在唐代墓葬俑人中很多,而且多为男性。如陕西长安唐京城附近唐墓出土的歌舞俑中,有一组俳优俑群,其中那件手舞足蹈的歌唱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似有动人的歌声送入耳鼓。
唐代的俳优俑,也有身着异国服饰或胡服的,这些俳优俑往往动作明快热烈,表情丰富动人。此外,还有不少属于乐舞俑、俳优俑的杰作,如三彩"驼乐俑"和怀抱琵琶的伎乐俑,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高度。
5。骑卫仪仗俑唐代封建贵族,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很多奴仆侍从和舞乐说唱的供奉,在出外游猎时,还有更多的侍卫仪仗护从。在《新唐书·仪卫志》中,对于帝王宫廷贵族等出外仪卫阵容人数等都有规定。现出土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叔父李寿墓中,其墓室甬道左右壁彩画有盛大的行骑卫仪仗队。这类骑卫仪仗,在许多出土的唐墓都常有出现,仪仗队里不仅有卫士,也有侍女的队伍。因为唐代妇女也多喜骑马,宫廷中为护从女主人骑马的女侍卫也很多。如在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870 多件俑人中,男骑士俑有220 多件,女骑士俑有70 多件。在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随葬俑900 多件,其中以三彩武士骑俑、贴金铠甲男骑俑、帷帽男骑俑、幞头男骑俑、小冠男骑俑等骑卫仪仗俑占多数。
在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男女骑卫中,多数为画彩陶俑。如其中有一女骑俑,头戴一顶当时唐俑中极少见的宽檐便帽,身着敞领短襦,下着长裙,仪态安详,控缰缓行,整个造型极优美生动。另一男骑俑,姿势动态也很真实。在同墓出土的出猎仪仗俑中,有一骑士身后带有猎狗,机警地坐于马的后背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男女骑卫仪仗俑,人物姿态各异,有的携带着鹰犬以伴从出猎,有的吹奏着号角以壮声威,有的仰视天空以搜寻飞雁猎物,表现了唐代塑工们在俑塑方面的卓越成就。
6。动物俑隋唐的动物俑是很多的,常见的有鸡、狗、猪、羊、牛、豕、马、骆驼等,可以说诸类俱全。其中尤以唐墓出土的马俑和骆驼俑最为绝妙。
在人们的意识中,马是勇武的象征。早在秦代就有以骑兵代替车战、秦穆公使伯乐相千里马、秦始皇陵的骑兵队伍出现。并且很早以前马俑和鞍马俑就作为随葬品。到唐代,马和鞍马就更多了,马匹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加上统治阶级大量养马,尤其喜欢养西域名马,所以唐代的养马和爱马远胜于汉代。唐太宗李世民爱马,因而有了昭陵六骏这样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性雕刻。唐玄宗李隆基爱马,"御厩"中常常名马万匹,画马的大画家也应运而生,曹霸、韩幹便是。就连一般的贵族,也都争相以养名马好马为荣。因此,唐墓中随葬的马俑和鞍马俑很多。
马受到重视,出现了画马名家,马的雕刻艺术也大大提高。秦汉墓莽中那四平八稳、站立姿势呆板的造型,到唐代时已变为四腿着地,静中有动的骠悍形象。
西安唐墓出土了三件质地不同的鞍马。其中有一匹三彩釉马,昂首屹立,正在嘶鸣,神态英武逼真;有一匹单纯黄釉马,俯首后退,显出难以制驭的倔强性格;另一匹是陶质彩绘马,仰首向天,表现为雄性马常见的嘶鸣求偶的特殊姿态。这三匹马膘肥体壮,富有活力,象征着唐帝国国力的强大。另外还有一件出自西安的唐三彩奔骑俑,曾载于1980 年《人民画报》上,马作四腿平扑的疾奔姿势,其奔势比武威出土的东汉青铜奔马更为快速,神态机警矫健,全身肌肉富有变化,颈项鬃毛和鞍上花毡随风飘动,产生柔软的质感。马的全身施以绛黄色釉,少数局部间以黄彩,而乘坐在马上的双髻童子和坐氈则涂为蓝绿色或蓝、绿、黄相间的和谐釉彩,形与色的完美交织使这一骑俑的整体呈现出光华灿烂之美,堪称希世珍奇的骑马俑,是雕塑匠师们智慧的结晶。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