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前的石雕有六骏马浮雕、"番五"像和石狮子。
昭陵前六骏马浮雕,也称"昭陵六骏",是中外驰名的雕塑杰作。它们是在唐王朝开国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六匹战马,名字分别为飒露紫、拳毛■、特勒骠、白蹄乌、什伐赤、青骓。据记载,贞观十一年(公元636 年),李世民命宫廷画家阎立本绘写图形,并选用名匠把它们雕成比真马略小的六块浮雕,又命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每块浮雕右上角写下太宗自撰的赞词。如飒露紫有"紫鸾超越,骨腾神骏";拳毛■有"弧矢载戢,气埃廓清";特勒骠有"应策腾空,乘危济难";白蹄乌有"依天长剑,追风骏足";什伐赤有"足轻电疾,神发天机";青骓有"朱汗骋足,青旌凯归"等等。
"昭陵六骏"分别置于陵山北坡的陵垣北门内东西两庑,以作为陪侍,其列置次序是,东庑:一、特勒骠,二、青骓,三、什伐赤;西庑:一、飒露紫,二、拳毛■,三、白蹄乌。其中有3 匹站立、3 匹奔驰,都体态矫健、雄劲圆肥,刻画出唐代统治者所喜用的西域名马。如"飒露紫",是表现马在战阵上受了箭伤,随将邱行恭为之拔出箭矢的顷刻情形。唐代雕刻匠师在这一题材的处理时,体会到马因拔出箭矢所感到的疼痛和紧张,马却步后退,但又不失雄强的战马应有的骄矜气质。又如"拳毛■",虽因战阵中身受9箭,疲惫不堪,却仍然显得神态自若,具有刚毅之气。马的形体比例准确,神态感人,好像雕刻者亲临其境,面对这匹战马而进行创作的。
六骏马浮雕,是雕刻者运用写实精练的造型借刻画唐代统治者的战马,反映出盛唐帝国的兴盛气象。从题材意义说,"六骏"记载了唐代帝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乾陵石雕唐高宗乾陵位于唐代陵山群最西的梁山。乾陵又是与武则天合葬之处,规模很大,陵前的石雕更是为人瞩目。
乾陵石雕形式多样,有守护蹲狮1 对、"客使"像61 人、文武侍臣10对、仗马和牵马人各5 对、朱雀鸟1 对、带有飞翅的翼马1 对、华表1 对,形成了一个石雕群。这些形体高大的石雕均用坚硬的石灰岩雕成,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摧蚀,依然完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乾陵石雕群中有一对翼马,其两肩的飞翅,以高度的装饰结构和洗练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飞翅形象卷曲自然,犹如唐代装饰花纹中的蔓草,造型典雅华美,具有和谐的韵律感。而庞大的石狮则通过踞坐雄视、张口作吼的凶猛形象,表现为一种雄强之美。
在乾陵中,鸵鸟与翼马相匹配,成为"珍禽异兽"。对鸵鸟的雕刻,雕塑者运用了与昭陵六骏同样的手法,颈部和腿部以浮雕形式加以表现,羽毛和神态也表现得惟妙惟肖。乾陵鸵鸟在唐陵石雕中是最早的鸟类雕刻之一,以后在顺陵和桥陵中也有颇多相似之作。
文武侍臣像和"客使"像是乾陵石雕群中的另一类特出的石雕。文武侍臣分为文侍臣和武侍臣,文侍臣拱手持笏,武侍臣双手按剑,一个个健壮坚实、巍然屹立。而"客使"立于坐狮两侧,耐心等待召见,匠工对于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细致入微。
4。顺陵石雕顺陵,是被誉为天后的武则天为其母杨氏的坟墓加封的。顺陵的动物雕刻很多,其中以石狮和石兽最具有特点。
顺陵陵垣的四个门外,雕置有4 对守护蹲狮。蹲狮高达3 米多,俨然是一个庞然大物。雕刻者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狮子各个部分的比例,筋肉突出、爪牙锐利,令人望而生畏。
而在顺陵陵垣的南门外,则雕置有一对正翘首走动着的狮子和一对昂然站立的瑞兽。走狮身高3.55 米,昂首挺胸,比同陵的蹲狮更加高大、更加凶猛。手法比蹲狮更夸张,肌肉突出,气势雄迈,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而瑞兽比走狮又更高大,身高4.45 米,头似鹿,一角,身如牛,长尾曳地,肩生双翼。这形象显然与《汉书·西域传》所记载的瑞兽符拔相符,似鹿长尾、一角者称"天鹿",双角者称为"辟邪"。可是由于顺陵这瑞兽的形象特殊,故又称为"独角兽"。表现手法夸张,与走狮造型一致,以炫耀统治者的威势。
顺陵的石狮、石兽形象高大特殊,超越了唐帝陵体制的石雕像,成为唐代陵墓雕刻中的巨制佳作。如果把顺陵走狮、瑞兽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名作"奴隶"相比拟,虽然题材迥然不同,但从造型手法上却能看出早于米氏1000 多年的我国唐代无名雕刻匠师们的天才的创造才能和惊人的魄力。
(三)墓俑雕塑艺术中国的墓俑雕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已形成质朴劲健的风格,发展到隋唐时代,可谓登峰造极,"白衣彩绘"的陶俑,灿烂夺目的三彩俑,都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杰作。
隋唐时代的墓俑雕塑,可分为镇墓兽、男女俑和动物俑三大类。各类的发展分别贯穿于各个时期。
隋代的墓俑雕塑,在西安隋唐两代的京城遗址上出土较多,有人面、狮面镇墓兽,有守墓武士俑,也有男女侍从俑,以及动物俑。在河南安阳、湖南湘阴、山东嘉祥也有很多墓俑出土。
隋代的镇墓兽面貌狰狞、凶猛,制作奇特,与以后出土的唐代镇墓兽基本一样。隋代的女俑身躯修长秀丽、面相清秀,男俑身躯比例合适,多为张口鼓目、握拳执盾之态。隋代动物俑的形态塑造和艺术加工水平与前代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如马和骆驼都刻画得很精细,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智慧和高超的工艺。
唐代的墓俑雕塑,丰富多彩,以西安和洛阳出土最多。仅唐懿德太子墓就出土了793 件精彩的陶俑,永泰公主墓也出土了777 件陶俑和三彩俑。三彩俑是唐代墓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种类,也是最出名的俑塑之一。
唐代女俑以盛唐时的三彩女俑最为精彩,女俑的服饰和装束都以唐代"丰腴"之美的标准而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唐代的动物俑很多,表现形式变化不大,以骆驼俑和马俑的造型最绝。
唐代墓俑雕塑兴盛于初唐和盛唐两个时期,中晚唐基本保持盛唐水平,五代开始衰落。下面对镇墓兽、女俑、男俑、乐舞俳优俑、骑卫仪仗俑、马俑和鞍马俑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1。镇墓兽镇墓兽是古代墓葬中用作驱邪避恶、保护死者安全的一种镇墓怪兽。或是人首兽身,或是威神像,或是半人半兽,怪异无比。
镇墓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北朝墓葬中就有人首兽身的镇墓俑,到隋唐就更多了。唐墓中出土的多这种面貌狰狞的怪兽,也有足踏鬼卒的"威神"。威神像是受佛教造像中以天王武士作为护法神的影响而产生的,其形象与佛窟中的天王像很相似。在西安和敦煌出土的一些护墓威神像,足踏面目狰狞的鬼卒,身披铠甲,怒目挥拳,以显示威武凶猛之势,使来犯的鬼魔望而生畏。
在隋唐墓葬中也常有半人半兽的镇墓兽出土,这种怪兽则是由古代用以送葬的"方相神"演变而来的。据《周礼·夏宫·方相氏》载:"其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以索室殴疫,大丧,则先柩。"这方相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隋唐的半人半兽镇墓兽就是从它变化来的。隋墓中也常有狮面兽出土,它一般是由狮身狮面与狮身人面配对而出现的,其形象有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颇具镇墓之威力。
西安附近的唐墓兽出土两件威神像,它们的形象粗看基本一致,均身着铠甲,足踏鬼卒,只是头盔上的鹘鸟装饰结构不同,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所运用的造型手法和艺术技巧特别是足下两个鬼卒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与此同时出土的另外两件镇墓兽,从形象看,一个是狮面狮爪,头生双角,背后生翅;一个是人面兽身,猪耳,头生长角,背后生翅,两兽的动作姿势基本一样。从神态看,狮面兽张牙舞爪,人面兽则怒目激忿。从其凶猛威武的气势,可见雕塑大师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2。女俑唐代的女俑,从隋代女俑的身躯修长、面相清秀。演变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形体肥胖臃肿的所谓"胖俑";第二,身躯一般而面相丰腴;第三,较为瘦削秀丽的普通形象。她们的服饰装扮是当代的时装,神态动作也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形象。请看,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墓出土的50 多件彩绘釉陶女俑,她们的装扮就可以分为六种:1。头梳双螺髻,面目娟秀,上身穿窄袖衫,袒胸披帛,下系长裙。
2。头梳半翻髻,面目丰圆,衣裙略同1 式,但细腰宽摆,别有一种风韵。3。头梳圆单髻,面圆,上身穿窄袖衫,袒胸披帛,帛绕胸前再披至背后,右手按胸前作势。
4。头戴折沿花胡帽,面形丰腴,身穿窄袖圆领长袍和长管裤,圆头鞋,腰束锦带,身材秀美。
5。头梳条形发髻,圆脸细目,着圆领偏衿长褂,腰束锦带,形象秀丽。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