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北魏年间,炳灵寺的窟龛群中段有规模可观的开窟活动,如第126、128、132 等成组的窟和第125 等数十龛。窟均以释迦多宝佛为正壁主尊,两侧壁各一佛或分别雕一佛一高脚菩萨,组成一佛或三世佛的主题。造像秀骨清相,雕琢细腻,可以看到内地云冈、龙门等石窟对它产生的影响和南北佛教文化的交融。炳灵寺石窟北周、隋代的造像不多,是经过唐代的开凿,才达到了今天的规模。现存唐窟20 个,唐龛113 个,占窟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唐代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其造型特点是从隋代发展而来的,但艺术处理已达到高度的成熟,细腻而富于变化。造像在周围生动活泼、色彩富丽的壁画形象的衬托下,达到神秘的境界。如炳灵寺第64 号龛所雕出的五尊像,在主佛左右的胁侍菩萨,作S 形曲线站立姿势,面部作瞑想的神态,这在其他各地的佛雕中很少见到。而胁侍菩萨的衣饰比较朴素,仅仅戴有很少的璎珞胸饰及简单的帔带,但上身却穿了一件近似紧身背心之物,这是别处佛雕中从未见过的奇特装束。这一方面说明唐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已经达到了超乎常规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时代的佛教造像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布局上看,这一组龛像的整体风格简洁流畅,所有的衣饰帔带、躯体姿态,均交织成优美和谐的线的舞蹈,表现出清新爽朗的气息。唐代以后至元代,除少量补塑修缮外,实际上已无开窟之举。元代以后,喇嘛教在西北地区盛行,曾对炳灵寺石窟许多洞窟的壁画进行重绘,改成了密宗的壁画,因而造成了前代壁画的湮灭,唯有当时难以登临的天桥南洞以及为数不多的窟龛免遭厄运。
炳灵寺石窟历史悠久,距今已近1600 年,西秦、北魏和唐代的炳灵寺石窟艺术精品,为我国佛教造型艺术增添了光彩,为我们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宝贵资料。
5。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县东南45 公里处的秦岭山脉的西端,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山峰南面的峭壁上。据《高僧传》中《玄高传》记载:"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可知石窟是在西秦年间开凿的,石窟分布在山的东崖和西崖,龛窟编号194 个。东崖的龛窟里,最重要的有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中七佛阁等,规模都是很大的。西崖的峭壁上,最重要的有三大窟,都是魏代晚期所开凿的。其中最大的是万佛堂,位置最高的是天堂洞,其次是第127 窟,此窟中壁画最多,魏塑像及石刻造像也都相当完整精彩。现存最早的洞窟是第115 号窟,窟中有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 年)九月,张元伯造石室一区的发愿文墨迹。这是麦积山唯一有纪年造像题记的洞窟。麦积山石窟里的壁画正是这时期创作的,虽然数量不多,保存情况不及敦煌的完整,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资料。而最有价值的却是这里遗存下来的,公元第五世纪以来塑造的泥像,这些塑像,小型的不计,仅大型的就在1000 尊以上。塑像大部分是北魏后期、西魏、北周以及隋唐的作品,另一部分则是后代重塑或重妆的。麦积山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相当高,有助于我们探寻中国雕塑艺术的源流和发展。
麦积山北魏时期的第100 号窟,龛里有一佛像,神态矜持、温婉和愉快,自然生动又很感人。这些塑像和中亚或印度佛像都不同。如果说著名的龙门古阳洞佛像的造型还显得过于清癯,那么,麦积山"碑洞"右侧的小佛像则具备了柔和、圆润、丰满的特色。从面部上说,虽然面型和眉眼都是修长的,基本上是北魏末期流行的风格,在一定的光线下从某个角度看,那种微笑的神气,显得婉美动人。这些佛或菩萨像,透露出向隋、唐艺术风格过渡的端绪。又如第123 号窟里的一对供养童男童女,极有真实感。
麦积山的隋代造像不多,在艺术风格上,承北周而有所发展,造像手法朴实、简洁、概括,造型结实厚重,不再紧贴壁面而逐渐向圆雕过渡,较前代已有明显的突破。至唐代,造像的表现手法又有进步,可惜作品很少,但也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上七佛阁两廊端的高达5 米的泥塑威神像,全身肌肉紧张,表情激烈,大有叱咤风云、威慑鬼神的气势。塑造这样大的造像,既要掌握全身的解剖比例和支撑点,又要突出表现特定人物的神态性格,同时为了加强主题人物的威势,还得精心安排了衣襞、飘带的布局和位置,可见雕塑作者所具备的非凡的才能。
又如麦积山第5 窟里某些佛、菩萨,身段比例都很恰当。其中的一个胁侍菩萨的左手,塑造得尤为真实生动,足以与新疆出土的佛手相媲美。如果把两只手细心地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一是佛手一是菩萨手,佛与菩萨在性格上大致相近,但他们的身份毕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麦积山第5 窟中这一胁侍菩萨的手被表现得既柔润温软,又纤腻秀丽,好似少妇的纤纤素手,与应该表达出健美气质的佛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品主要是塑像,数量不多的壁画也显出极高的水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麦积山石窟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的石窟艺术。
(二)陵墓石雕艺术中国的陵墓石雕,始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汉,兴盛于隋唐,尤其是唐代的陵墓石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唐代的陵墓石雕,数量和种类都非常丰富。唐代的帝王从李世民起,就建有唐代十八帝陵,以及太祖李虎的"永康陵"和世祖李璟的"兴宁陵"。如果按照年代分,唐代帝王十八陵陵名和所在地是这样:初唐时期(公元618-712 年)
太祖李虎"永康陵",三原县城东北30 公里北原。
世祖李璟"兴宁陵",咸阳县城东北20 公里咸阳原。
李虎为李渊祖父,初仕北周为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子李璟为李渊父,承袭李虎爵位。两陵和庙号均系追封,陵前均置有石雕蹲狮、瑞兽、华表等。以下为在位的帝王陵墓。
1。高祖李渊"献陵",三原县城东白鹿原。
2。太宗李世民"昭陵",孔泉县城东北九嵕山。
3。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乾县城北梁山。
4。中宗李显"定陵",富平县城西北凤凰山。
5。睿宗李旦"桥陵",蒲城县城西北丰山。
盛唐时期(公元713-765 年)
6。玄宗李隆基"泰陵",蒲城县城东北金粟山。
7。肃宗李亨"建陵",礼泉县城东北武将山。
8。代宗李豫"元陵",富平县城西北檀山。
中唐时期(公元766-835 年)
9。德宗李适"崇陵",泾阳县城西北嵯峨山。
10。顺宗李诵"丰陵",富平县城东北金瓮山。
11。宪宗李纯"景陵",蒲城县城东北金炽山。
12。穆宗李恒"光陵",蒲城县城北尧山。
13。敬宗李湛"庄陵",三原县城东北白鹿原。
晚唐时期(公元836-906 年)
14。文宗李昂"章陵",富平县城西北天乳山。
15。武宗李炎"端陵",三原县城东北白鹿原。
16。宣宗李忱"贞陵",泾阳县城西北仲山。
17。懿宗李璟"简陵",富平县城北紫金山。
18。僖宗李儇"靖陵",乾县城东北鸡子堆。
以上陵墓,由于年代的不同,雕塑匠师审美观点及表现方法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现择要分析如下:1。献陵石雕唐高祖献陵前的雕刻,是唐代帝王陵墓仪仗卫石雕中最特殊的一个。
献陵石雕是最早的唐陵石雕。
献陵前的石雕是石虎,而不是一般用以守护陵墓的凶猛狮子。献陵前的石虎有8 件,分置于陵园的4 个门之外,它们不是蹲坐的姿势,而是表现着走动觅食的动态。另外,在各门外也设置石犀牛和华表,每门各2 件。用高大体躯的犀牛守墓也属首创。觅食的石虎,高大的犀牛,其形象足以显示出无穷的威力。
说献陵石雕是最早的唐陵石雕,这是因为隋至初唐时期,雄厚的经济基础促进了雕刻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革新,从雕刻刀法看,有一种锐利清新的造型显现在刀锋上。在石虎的形体上,雕刻者运用洗练的手法和高度的写实技巧进行刻画,使虎的精神状态随着肌肉关节的起伏变化而表现出来,既机警又深沉。从整体结构看,非常和谐完美,富有生气,具有北朝末期和隋代的劲健、淳朴的气质。从这一雕刻物,我们不禁联想起西汉霍去病墓的伏虎石雕来,两者虽然具有不同时代的造型风格,但都使圆雕、浮雕与线雕多种手法互相结合,服从于主题和创作意图,成为划时代的陵墓石雕艺术的珍品。2。昭陵石雕唐太宗昭陵坐落在西北方的九嵕山,它是唐代帝王最初以真山为坟的首创,是十八陵中最高大、最规整的一座。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