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唐高祖至玄宗时期(公元618-756 年)。
这期是龙门造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更丰富的重要时期,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造像,包括唐太宗至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18-655 年),是初唐造像形式的探索与确立的时期。此期大窟,主要为贞观十五年前后完成的宾阳南、北洞及其后开凿的潜溪寺。洞窟的形体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莲花藻井。造像布局为一铺七尊像,主像为阿弥陀佛和弥勒佛。佛着双领下垂大衣或通肩大衣;菩萨头戴宝冠,斜披络腋。造像多圆肥丰满、身躯挺直、少曲线。身体各部分刀法不同,已注重人体解剖关系,这是唐代造像的一大突破。
第二阶段造像,包括武则天立为皇后至武周时期(公元655-704 年),是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的确立阶段。其间,龙门石窟造像的热潮达到顶峰,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就艺术成就而言,这一时期可谓龙门石窟艺术的鼎盛期。其中以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
完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永隆元年(公元680 年)完工的万佛洞等窟为代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为高宗、武则天开凿的露天大摩崖像龛。这是武则天形象的化身,是给武则天树碑立传的。大像龛的群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土、二供养人。主佛高达17 米多,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是龙门唐代造像的代表作。宗教神秘气氛被人间情调所代替,人物注意刻画动作与感情,身躯肥硕,刀法豪壮。佛像衣褶流利自然,菩萨端庄温柔,天王力士雄武有力。万佛洞是为高宗、武则天及其诸子开凿的另一大窟,后室正壁凿一铺九尊像,南北壁刻满了15000 尊坐佛,窟门外侧雕二力士。洞窟的形制是后室近方形平面、圆顶,而前室为平顶。后室周壁凿坛床,布置列像,力士把门。这是石窟布局的新现象。造像题材,以崇拜阿弥陀佛为主,弥勒次之,还有观音菩萨,说明当时流行净土信仰,特别是向往西方净土。此外,还有以奉先夺卢舍那佛为主的华严宗,以地藏菩萨为主像的三阶教以及雕刻西土二十五祖的大万五佛洞及雕刻西土二十九祖的看经寺禅宗。这时,佛主要着通肩大衣或双领下垂大衣,菩萨多袒上身或斜披络腋。奉先寺造像多肌肉丰腴,身姿婀娜,具有曲线美。这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第三阶段造像,包括唐中宗至唐玄宗时期(公元705-756 年),为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的成熟与衰退的时期。造像规模和数量远不如第一、二阶段。石窟形制多为方形平顶窟,造像群以一铺九尊像为主。崇拜题材主要是净土内容。密宗造像大盛,弥勒几乎灭绝。
第五期:唐肃宗以后(公元756 年)。
由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唐王朝国势由盛而衰。中唐、晚唐龙门造像已较初、盛唐大为逊色了,五代、宋及以后龙门造像又不如唐代了。
龙门石窟的每一窟龛、每一身造像,都是中国古代雕塑匠师们一锤一凿创造出来的。但龙门石窟却是皇家经营的皇窟。其窟型虽然比较单纯、少有变化,但题材内容趋向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龙门石窟聚集了佛教各宗派的造像,以及道教和外国僧人的造像,同时,窟内碑刻题记之多居国内石窟之冠。在中国石窟寺艺术中,龙门石窟艺术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3。天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5 公里的天龙山麓,创建于东魏(公元534 年),盛于北齐、隋、唐。天龙山现存石窟分布在东峰8 窟,西峰13窟,共21 窟。其中以唐窟为最多,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窟龛。
天龙山第2、3 窟就是在东魏时期开凿的,窟内方形平面,窟顶作覆斗形,四斜面各浅雕一飞天,正中藻井浅雕莲花。正壁和左右壁下面设有低矮坛座,在座上面三壁各凿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雕弟子及供养人,或龛内雕一佛,龛外雕二菩萨、弟子及供养人。佛像跏趺坐或善跏坐,褒衣博带。胁侍菩萨披天衣着长裙。造像体态、衣纹、服饰继承北魏传统,雕刻手法主要运用圆刀刀法,艺术风格细腻、充满写实感。而且窟内造像个个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隋代第8 窟是雕前柱的方形中心柱窟。左壁有开皇四年题记(公元584 年)。佛像以一铺三尊为主。佛像跏坐于束腰仰覆莲座或须弥方座上,造像形体方整,衣纹简练。至唐代,天龙山石窟有很多盛唐时代"曹衣出水"式的代表作品。
著名的天龙山第14 窟,就是唐代造像最为出色的一窟。窟内有一菩萨半趺坐,身着柔和贴体的罗衣,姿态优美而又富有变化。显示了古代雕刻匠师们极富概括力的写实手法,他们所要表现的人物的体态以及裙带、衣褶等运用不同的线与面的交织,处理得非常恰当,从而组合成为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窟内另一菩萨,姿态静立,肌体丰满温软,整体比例合度,可与希腊雕像中被认为最美的"米罗岛的维那斯"相媲美,只不过是各有其民族特色而已。当然,从天龙山这一立菩萨像的衣饰表现手法和造型风格来说,似乎可以看出多少残留有希腊、印度式雕像的某些痕迹,但她毕竟是由中国雕塑匠师们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而精心创造出来的优美生动的中国雕刻。又如天龙山第15 窟的一菩萨,在造型手法上,它和第14 窟半趺坐菩萨同样,除了用"曹衣出水"或"湿衣褶"来表现轻软的薄裙以外,仅仅用了一根细长的帔带,遍绕胸肩手臂,使它随着人物的动作,呈现出种种不同变化,与柔软多褶的衣纹相互辉映,形成了曲折流畅的线的交织。再如天龙山第4 窟的一坐佛像,其造型手法和风格与第14 窟的雕像几乎完全一致。从这类佛像的造型上,可以体会到盛唐时代的雕像艺术,不仅充满着愉快乐观的精神和爽朗的朝气,而且很坦率地把人间现实和理想中的美的形象直接展现于观众之前,绝无隐讳或矫饰。
第9 窟是天龙山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窟。窟的形制为方形的露天大龛,分阶梯形的上下两层。上层雕有高达8 米的善跏坐弥勒大像,造型丰满,技法纯熟。下层正中为十一面观音,左、右为骑狮、象的文殊、普贤,局部雕刻细腻华丽。如普贤菩萨飘垂的衣带,踏在莲花镫上的丰润下肢以及对于象的形象、性格的刻画,都表现出特有的时代气质及生动神态。在第17 窟前廊的两个守门力士像,形象、姿势和神态的刻画很出色,极富个性化特征。天龙山石窟造像在20 世纪40 年代遭到人为的巨大破坏,很多优秀雕刻品被盗运到国外。天龙山石窟雕刻在我国石雕造像中是一个特殊体系。从它的唐代造像中,可以在敦煌莫高窟的唐塑中找到近似的类型,它们之间是否有血脉关系,这对于莫高窟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天龙山石窟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应该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随着考察研究的进展,将进一步认识到天龙山石窟艺术独特的魅力。
4。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 公里的积石山黄河右岸的大寺沟内。魏晋时炳灵寺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称炳灵寺,系藏语"仙巴炳灵"的音译,藏语"仙巴"即弥勒像,"炳"是数词10 万,"灵"是仙的所在,意译即为"十万弥勒州",也就是相当于千佛洞、万佛峡之类的名称。由于炳灵寺石窟所处积石山山岩属白垩纪砂岩,颗粒小,胶结性能好,宜于雕刻,加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当时的交通要道上,促进了炳灵寺佛教艺术的繁荣,所以炳灵寺石窟遗留下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炳灵寺的窟、龛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200 米、高60 米的崖面上。其窟、龛183 个,共有石刻造像694 身,泥塑82 身,壁画约900 平方米,大型摩崖石刻4 方,石碑1 通,墨书及石刻造像题记6 方。这183 个窟龛的年代,经考古学专家鉴定,大致可以断定为西秦开凿的有2 窟1 龛,北魏的8 窟25龛,北周的2 窟,隋代的4 窟,唐代的20 窟113 龛。
炳灵寺早期石窟中最重要的第169 窟,位于大寺沟窟龛群的北端高处,距地面约45 米,是一个高15 米,宽27 米,深19 米形状不规则的天然洞穴。窟内造像和壁画是应不同功德主的要求先后营造而成,并无统一的规划,现共编为24 号。窟内最早的龛像都是单身佛像,镌刻在正壁上部的十二身(第18 号),居中为一舟形浅龛中4 米高的立佛,为石雕并用泥增塑。其左右多为圆券形浅龛中的坐佛,大小有别而形式雷同。这些造像风格古朴,是中国石窟造像中最早的作品,完成于西秦永康年间。
此后,由于炳灵寺窟内没有平整的岩面,大多依岩势凿栿孔设栿桩,用木料及编织荆条为骨架然后设施泥涂垩而成背屏式龛,于其中造像。有的还置木板为龛底。佛龛因地制宜、形式灵活、题材和内容也趋于多样。最重要的第6 号龛塑有一佛二菩萨,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坐佛形体健硕,面形方圆,神情刚毅。在龛侧有墨书题记一方,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可知该龛为420 年造。但是,如果依星岁纪年玄枵,则相当于建弘五年(公元424 年)。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题记。窟内还有一批风格相同、敷泥层次相同的龛像和壁画可据此判定为同期的作品。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