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造像之风,隋唐时代特别盛行。隋文帝开皇元年即下令修复全国佛寺,唐宋时代均有"倾国造寺"之风。在隋代寺庙造像中,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雕像的体躯造型完美生动,表现手法简洁洗练;河南南渑池鸿庆寺石窟破洞中的菩萨残像结构巧妙,"曹衣出水"式的衣饰和宽展的下裙雕刻,细腻生动。在唐代寺庙造像中,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的泥彩塑像,表现了盛唐时代丰腴绚丽而又简洁洗练的造型特点;安国寺和唐大明宫的单身菩萨残像手法概括,造型疏密适称,圆润流畅。在五代十国寺庙造像中,也有一些小型的雕像精品。
但是,隋唐的佛教雕塑,多集中在石窟中,唐代所造石窟遍布全国各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谓空前绝后。现以敦煌、龙门、天龙山、炳灵寺、麦积山等石窟为重点作一介绍:1。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部的敦煌县城东南30 余公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洞窟绵延4 公里,是唐代规模最宏大的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创建年代,据《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上说:"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口,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这明确指出,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即是公元366 年,开凿者是乐僔、法良二僧。自此,莫高窟兴建不绝,经历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 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它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以它主体的造型而显得形象突出,又因它的敷彩而与壁画产生非常和谐的气氛,形成完美的艺术效果。从彩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发展期 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早期洞窟的开凿形式是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多是禅窟,至北朝时期,中心柱式成为洞窟的主要形式。早期的彩塑有300 多件,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说法等像。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早期多以弥勒(菩萨或佛像)为主像。创作特点是:以浮雕表现,主要有千佛、飞天等。从制作手法看,先在泥塑上制范,再用范复制出来,姿态种类不多,经参差排列,贴在壁面,敷以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色彩,极富装饰效果,又与壁画形成完美的整体。以浮雕表现。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以圆雕表现。主要有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但仍然不能从四周观赏,背部紧贴壁面,在人物的手等局部的塑造上仍然采用浮雕手法处理,效果很像石雕,还是在摹仿石刻,塑像和龛、壁结合为一体。在布局及人物动态表现方面,早期风格匀称安定。在人物造型与衣冠服饰方面,经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两种主要风格:一是西域式,圆脸、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有犍陀罗遗风;一是中原式,面貌清秀,褒衣博带,大冠高履,风流潇洒,俨然南朝士大夫形象,这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后,流行于北方的新风貌。
极盛期 包括隋唐两个朝代。隋唐的洞窟开凿形式多数是方形佛殿式,一般均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床上列置群像,少则3 身,多则11 身,内容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世佛、弥勒像、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及高僧像等。在莫高窟,是从隋代的彩塑才逐步向极盛期过渡的,这一转变反映在体裁上,即从高浮雕变为圆雕。所以,隋代的敦煌造像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即造型的解剖比例大多不够合理和匀称,类似尚未成熟的"原始"形式,但也有部分造像比例匀称合度。如敦煌莫高窟427 窟的隋初造像"一佛二萨",从造型看,这三尊像继承了北朝的某些传统,形象古朴、单纯,衣饰简练庄重,但其面容,却比北朝造像显得丰腴圆满。过渡时期的这一特点在两个胁侍菩萨像上体现得更为充分。二萨在发髻的梳法上与佛的圆肉髻明显不同,如额际的分发与顶上发结的形式等,却与北朝晚期特别是麦积山石窟中西魏、北周的菩萨装束颇相一致。裙带的样式,如下边缘敞开、两角飘举,也是北朝菩萨造像中常见的。另外一些装束,如腰间的短裳及胸前的项饰,又有些接近于后来的唐、宋菩萨像的形制,只是在解剖上显得头大身小,比例不称。而244 窟的塑像,在造型上则与427 窟迥然不同。首先是胁侍菩萨橡,不仅服饰显得富丽华美,璎珞璧珰变化多样,体态比例也正确合度,并且肌肉的质感表现得真实动人。尤其是手的塑造,富有弹性,显示出肌肉的圆润感。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已经接近于初、盛唐时期的水平。
唐代的彩塑是高度写实的,造像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静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尤其是菩萨塑像,在敦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塑者运用了高明的手法,把理想中美的形象很真实地塑造出来。如盛唐时敦煌莫高窟第79 窟中的两个胁侍菩萨,一坐一立,都是袒胸裸足,上身仅仅斜挂一条帔巾,下身系着很薄的敞裙,姿容美丽,神采奕奕,是典型的"曲眉丰颐"的唐代美人形象。像这样肌肤毕露的人体,显然已不单纯是宗教偶像。第150 窟和第159 窟晚唐的两躯供养菩萨塑像,则更加世俗化了。
菩萨造像以外,在敦煌佛窟中,较为出色的还有佛弟子、天王和金刚力士像。如第45 窟的弟子像,迦叶沉着老练,阿难聪俊智慧;第46 窟的两个天王威武睿智,第194 窟的力士勇猛有力。
衰落期 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朝代。五代宋初,瓜沙曹氏设立画院,集中了一批打窟工人、画工私塑匠,专门从事开窟造像。但由于洞窟多在下层,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存完好的塑像不多,成铺群像较完整者有第261窟(五代)、第55 窟等,造型仍保存晚唐遗制,艺术风格也承袭唐代余风。西夏和元代,现存的莫高窟塑像就更少了。可见,五代以后,佛教艺术已呈衰落之势。
敦煌彩塑虽然是被封建统治者用来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但是作为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充分体现了民间画匠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从题材看,虽然较多局限于狭窄的宗教造像,往往重复一些固定的历史、传说和幻想中的人物,但却并非千篇一律的模仿,而是融入了匠师们自身的感受,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在技法方面,敦煌敷彩泥塑,为我们积累了千余年无数雕塑匠师的智慧和经验。
敦煌彩塑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敦煌彩塑艺术,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探索古代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研究我国古代的雕塑史和艺术成就。敦煌石窟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
2。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 公里伊水两岸的东、西山上,南北长约1 公里。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龙门石窟大约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 年)迁都洛阳前几年,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两山现存窟龛2100 百多个,佛像10 万余身,碑刻题记3600 多块,佛塔40 余座。
按照窟龛的纪年造像题记和造像风格,龙门石窟群大致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至孝明帝时期(公元488-528 年)。
这一时期继承了云冈昙曜五窟和孝文迁洛前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开凿了古阳洞主像一佛、二菩萨和南北壁列龛以及宾阳三洞。造像主要是三世佛或释迦一铺,雕刻手法有从云冈的平直刀法向龙门圆刀刀法过渡的趋势,艺术风格从云冈的奔放粗犷、大体大面、概括洗练、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迈向龙门的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趋向写实的境界。
第二期:北魏孝庄帝至东魏孝静帝时期(公元528-550 年)。
这期的纪年造像,规模显著变小,数量显著下降。没有一个有纪年的洞窟。造像题材,除了较多的释迦、交脚弥勒和观音外,也有多宝和无量寿。第三期:北齐文宣帝至隋炀帝时期(公元550-618 年)。
这期的纪年造像很少。北齐造像多为释迦,采用高浮雕表现,形象胖壮、衣褶简洁、龛饰大为简化。北齐造像已孕育着另一种新的特点,但由于它处在一种新形式的探索、过渡阶段,所以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至隋代,随着隋王朝政治上的需要,龙门石窟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加快了,形成了形象饱满健壮而衣褶处理改为圆刀刀法的隋代特点。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