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荆浩的理解,创造出符合"真"的要求的审美意象("景")是绘画艺术的目的。作为绘画基本语言形式的笔墨的运用,实际上包括在"景"的整个创造过程之中。但由于中国绘画笔墨形式在中国美学中的独特价值,加上荆浩对它极为重视,所以,荆浩对绘画用笔的规定,突出了笔的飞动性特征。他说:"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用笔虽然要依循一定的法则,但是应该灵活运用,冲破形质的束缚和局限,做到势如飞动、生气流通。
把"墨"作为独立的部分加以论述(六曰墨),也是荆浩的首创。
他对"墨"的规定是:"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也就是说,用墨要以晕染渲淡来表现物象的高低深浅,墨所表征的物象的文采是最接近自然本身状态的,能达到宛若没有人工用笔痕迹的效果。
他认为笔与墨各自的妙处应该统一融合在一起而发挥其整体的艺术功能。他曾经明确地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在荆浩的理论体系中,笔与墨是分为两项进行论述的。对于用笔,荆浩强调它的骨力气势,以呈现那物象深层本体的动力核心;对于用墨,荆浩侧重它的文采自然,以展示那艺术意境的玄妙之本。
在《笔法记》的最末一段,荆浩又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对笔墨的超越。他指出:"可忘笔墨,而有真景。"这里的"真景"也就是符合了"真"和"妙"的要求的审美意象在具体进行绘画创作时,必须借助于笔墨这种基本的语言形式,否则,"景"就是不存在的,无法呈现出来。有笔墨而又超越笔墨,才符合高妙的绘画审美意象和意境的要求。
《笔法记》精论叠现,它既是荆浩对绘画美学问题的理论思考,又可以看作一位艺术家就有关艺术与审美活动而进行的真实的心灵剖白。
三、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隋唐大一统的局面,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促进了艺术的发展。隋唐的雕塑艺术,正是对南北朝时期各地不同风格的雕塑进行大融合、大发展的结果,成为雕塑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以后又一高峰。隋唐时期,雕塑受到高度重视。其一是由于统治阶级为了显示帝王权威大兴陵前石雕和墓中随葬俑人,其二,隋唐时期,佛教几近国教,佛教造像遍及全国。隋唐统治者继秦、汉、南北朝之后,为自己大造陵墓,并在陵前广设石雕人马作为仪卫,仅"唐十八陵"前的石人石兽就不下数百件。而且,所有雕像和墓内俑人都以现实为依据,运用写实手法进行雕塑,作品精致完美、绚烂成熟,足以与质朴道劲、含蓄蕴藉的秦汉雕塑,健壮精练、极富装饰意味的南北朝雕塑相媲美。隋唐雕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看出隋唐人对现世的满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自信豪迈的气度和神采瑰丽的风貌,使隋唐雕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成就空前。
从佛教题材的雕塑来说。隋唐不仅提倡固有的道教,而且不限制外来的其他宗教,准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尤以佛教流行最广。佛教造像此时趋向于世俗化,如佛、菩萨或天王、力士等。那美仑美奂的菩萨或观音像,把广大人民对于人世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用光彩美丽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出来,成为人世间美与善的象征,体现了唐代民间雕塑大师卓越的创造才能和天才的艺术感受力。
隋、唐,尤其是唐代佛教造像,在造型方面有明显的特点,即强调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突出。唐代佛教造像,与魏晋时期相比,宗教色彩大为减弱,手法更为写实,更接近生活,更具人间意味。
唐代,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也多利用造像作为宣传工具,甚至还以皇帝的雕像作为配侍。道、儒、佛三教建庙造像之风兴盛,又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发展。
同时,唐帝国的帝王贵族、官僚地主厚葬之风较之前代更为盛行。于是,陵墓雕塑相当考究,其艺术水平之高可与宗教造像艺术相匹敌。
陵墓雕塑分为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陵墓石雕是指统治者在其陵墓前设置的守墓。唐代的守墓兽由前代附会神权思想的飞狮、飞虎演变为现实中的狮和虎。如唐代各帝陵前的翼马,其形象与现实中的马匹基本一致。墓俑雕塑也就是陶俑,是统治阶级作为墓葬以及陪葬的用品。俑塑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发展到隋唐时代,可谓登峰造极。隋唐的陶俑大致分为镇墓兽、男女俑、动物俑三大类。这些作品多出自民间匠师之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隋唐的装饰雕塑是与佛教雕塑和陵墓雕塑联在一起的,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这可从建筑装饰和碑石、墓志、石棺、石椁线刻以及工艺雕刻小品上得到印证。如桥梁建筑的桥栏板雕刻,寺、庙、塔的门框和门楣及柱梁的线刻,碑石墓志上的刻字刻图,石棺石椁上的侍女线刻,等等,都显示出雄奇奔放、饱满瑰丽、意气风发的时代风貌,就连方寸之间的印章艺术,也别有洞天。
唐王朝的统治,延续了将近三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很大。经过盛唐时期,至玄宗十四年"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衰落,至公元907 年,裂变成为五代十国。但由于五代为时短暂,只有53 年的时间,雕塑又一直受到歧视,故五代雕塑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成就。
(一)佛教雕塑艺术隋唐五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的阶段,特别是佛教雕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雄踞峰巅。
隋唐的宗教造像以佛教造像为主,分为石窟造像和寺庙造像。隋代的石窟造像,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每处数量不多,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的窟数及规模为最。目前所知者大概有下面这些:1。莫高窟石窟群(甘肃敦煌)中的隋代洞窟造像。
2。马蹄寺千佛洞窟群(甘肃民乐)第5 窟三尊像。
3。天梯山窟群(甘肃武威)第7、8 窟造像。
4。炳灵寺石窟群新编号第6、8、82、134 窟、龛造像。
5。麦积山(甘肃天水)窟群的摩崖大佛及"牛儿堂"塑像。
6。须弥山圆光寺窟像(宁夏固原)第5、6 两窟造像。
7。药王山石窟(陕西耀县)坐佛。
8。云冈窟群第3 窟三尊像。
9。天龙山窟群(山西太原)第8、9、10 和16 窟造像。
10。佛凹山石窟群(山西平定)摩崖龛像和圆兴寺石佛。
11。挂甲山(山西吉县)摩崖龛像和浮雕。
12。龙门石窟群宾阳南洞五尊像和小龛以及药方洞王尊像。
13。巩县石窟寺窟群少数佛龛雕像。
14。灵泉寺窟群(河南安阳)大住圣窟窟门雕刻及窟内造像。
15。南响堂山窟群第5 窟窟门造像及第17 窟造像。
16。北响堂山石窟群第1 窟部分造像。
17。宣雾山千佛崖(河北隆尧)部分造像。
18。白佛山石窟群(山东东平)部分造像。
19。王峰山石窟群(山东长清)部分造像。
20。千佛山石窟群(济南)部分小型龛像。
21。玉函山石窟群(济南)约造像90 余躯。
22。云门山石窟群(山东益都)第5、6 两崖龛像。
23。驼山石窟群(同上)第2、3、4 窟造像。
24。白云山石窟群(山东东平)大佛洞大佛和部分造像。
25。皇泽寺石窟群(四川广元)部分造像。
隋代石窟艺术的题材是以密宗像为主,从造像的特征看,佛像由前期长方面型,发展到方圆适宜的面型,菩萨像面相与佛相同,身披袈裟的立身像下部紧窄,作"出水"之式,体现出隋代石窟艺术的独特性。
唐代的石窟艺术继隋代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若按历史分期,可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初唐:由高祖武德到中宗延和(公元618-712 年)。
盛唐:由玄宗先天到代宗永泰(公元713-765 年)。
中唐:由代宗大历到文宗太和(公元766-835 年)。
晚唐:由文宗开成到哀帝天祐(公元836-907 年)。
四个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初唐的风格与隋代有相似之处,天王像那种豪迈的气势、威武雄壮的风姿,充分地表现了一代英雄的风采。盛唐造像从题材上看有卢舍那佛与大日如来、十分佛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阿弥陀佛与弥勒佛像、东方药师佛像、三佛像、业道像、观世音菩萨像、地藏菩萨像;主要特征是,造像的面相较为丰圆,表现出由雄伟劲健转向丰满细腻的风格。
中晚唐石窟艺术的题材最为广博,主要以密宗造像为主;其特征为:精致细腻的雕造手法,塑、绘结合的作风。初盛唐的石窟艺术显示出唐代的兴盛气象,给人以雄伟瑰丽、劲健有力的美感。中晚唐已囿于成规,风格趋于柔媚纤丽,萎靡无力。
五代在历史上是中晚唐的一个继续,石窟雕像数量不多,也少有新的发展。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