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世家出身。
  杜牧是一位奇士。他能文能武能诗能政,又喜风流、善交际,不仅诗人而已。
  杜牧风流,非前辈诸先生可比。李白也曾纳妓,韩愈也有艳闻,诗圣杜甫犹不能免俗。但大体系君子之游,未事声张者也。杜牧风流,不但有表现,而且有声势,声名卓著,令人"紧张"。史书说他"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他作御史的时候,有一位李司徒在家闲居,家中蓄一歌妓,被人目为艺中第一。但他每晏朝士于家,不请杜牧。非不欲请,实在不敢请他,怕他不能"自遏",然而最终还是败在杜牧风流旗下。杜牧在湖州时,看到一位俏女子,不过10 多岁的样子,他就和人家相约,10 年后"吾来典郡当纳之"。①并赠以金币为信物。待到14 年后,他真的不忘旧言,可是从前女子,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他感慨之余,题诗一首:"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杜牧是一位奇士。奇在他疏狂却能为政。他太和二年中进士,既作过地方官吏,也作过朝官。地方官作过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州的刺史,朝官作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高级官吏。
  疏狂风流且能为官,不但能官而且能文。他的《阿房宫赋》,写得笔力遒劲,风驰电掣,有理有据,能言能问,而且铺陈华丽,音韵跌宕,深得赋家本色。唐人本不以赋为能,也不以骈体文为其文学主调。但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和杜牧这篇《阿房宫赋》可称唐代骈体中三大奇文,而且篇篇都有很高的文字价值。这样的奇文,只能出自唐代,也只能出自王、骆、杜这样饱学多才、风华茂盛的文人学士之手。比较起来,杜牧这一篇,更能切中时弊,不尚空谈。
  杜牧不仅能文能政,还是一位兵学专家。他为《孙子》十三篇作注,成为兵学名注之一,直到今天,仍有影响。杜牧言兵,并非偶然,他所处的时代,大唐帝国内外交困,藩镇割据势力顽固不化,而且分裂势头愈演愈烈。杜牧是位才子,才子感觉自然敏锐;他又是一位久经历练的地方官,地方官对于社会现实自应多有体会;加之他又绝非一位只会吟诗读书的学士,对于政局自有他一定的看法。而且他生性爽急,风流倜傥,观古察今,感想良多。发而为诗,别有声色。
  杜牧诗如其人,能刚能柔,柔中有刚,刚而不烈,不失俊美豪杰之气,仿佛《三国演义》上的周公瑾,是一位诗坛儒将,神姿顾盼,笔笔生辉。杜牧最优秀的诗歌还是他的咏史诗。他能从历史,而且往往就从去之不远的历史中找准视点,一针见血。比如他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极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但选择准确,用墨不多,却能做到诗境优美,寓意显然。这里选了第二首:
  ① 《唐子才传》第286 页。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的咏史之作常能因地而发,他作宣州团练判官时,曾作一首七律,因为篇幅较之七绝长些,容量增大,写来不但意趣鲜明,而且诗意更浓。诗色呈五彩,写景又写史,写史先写人,写人重写情,写情又不忘写景。通观全篇,古今山川,人情物理,浑然一色,却又话语无多,读之倍觉回味无穷已。这诗题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诗歌精华多在咏史之作,但他并非只擅长咏史。他的一些写景诗作也很有特色,如《山行》、《秋夕》种种,历来脍炙人口。其《秋夕》诗云:"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生于晚唐早期,他虽然比白居易小30 余岁,因为盛年故世,所以两个人去世时间相去不远。杜牧生在这样的时代,不免对诗歌理论发生兴趣。他推崇杜甫、韩愈,反对白居易式的平易通俗,主张"不今不古",独立风骚。但他毕竟属于晚唐这个时代,他的诗歌虽然能切中时弊,却提不出改变这时弊的办法。他也曾写过《感怀诗一首》,长篇大作,有老杜《北征》之意,怎奈大唐王朝已江河日下,诗的内容固然郑重严肃,却嫌诗味不浓,比之老杜《北征》,不似吟咏,更似呐喊。
  杜牧一生不曾春风得意,满腔报负,难以实现。加上风流情多,更易沉沦。去世时年仅50 岁,可叹也夫。他留给后人的诗人形象,既有"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唯不知是杜牧薄幸于唐文化,还是唐文化薄幸于他。
  杜牧祖父杜佑,庶子荀鹤,皆为唐代名人。
  2。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不但是晚唐大诗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大诗人。以他的才能而言,他不比李、杜、王、白这样的超级诗人差。以他的诗作而言,虽然在诗的文化内涵与气象上不如李、杜,但在技巧娴熟,应用自如方面并不输于他们。李商隐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但诗歌有巨大成就,骈体文也称唐人独步,几乎没有能和他抗衡的人物。时人虽将他与温庭筠、段成式合称三十六体,但温、段二人不能达到他那么悠然自得又精美绝伦地写骈文的艺术修养高度。他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他写的《李贺小传》,生动传神又笔墨简洁地介绍了李贺的一生主要事迹与特色,深得文章三味。李商隐的七律,只有杜甫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二人各有所长,平分秋色。他的七绝,独步晚唐,和李白、 王昌龄等七绝圣手处在同一个档次。他的五律可称唐诗中的上乘佳品;他的五言绝句,数量少些,质量称优,早已享誉诗苑。他的古体诗似不如今体诗名气更大,但同样具备一流水准。个中佳作可与老杜为伍。
  李商隐才高八斗,独步晚唐,但却命途多舛,终生不幸。
  李商隐(公元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幼年丧父,家道中落,自称"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但他聪慧过人,16 岁,即能作诗为文,并且得到同样能诗能文又身居高位的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深爱其才,把他安置到自己府中,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学习,还把自己作四六文的本领倾囊传授给他。李商隐年纪轻轻便遇伯乐,而且是当代重臣,应该说是一生之大幸。殊不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的终生不幸却也因此而埋下祸根。
  李商隐的不幸,发端于他娶王茂元之女为妻。王茂元之所以嫁女给他,其实也是出于爱才之心。糟糕的是,当时朝臣之间党争激烈,令狐楚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①,牛李相争,水火不容。李商隐既得令狐楚厚遇,便应入牛党,势与李党不两立,在牛党眼里,才算知恩图报,有节有义。但他竟然不顾"党性",而入王茂元幕,娶王茂元女,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从此以后,他便深深地陷入党争的旋涡之中,一生不曾解脱。
  李商隐不但是一位才子,而且有很大的报负。他对儒、道、佛三家文化部有所受,但骨子里还是一位极富才气的儒生。儒家的理想正是他的理想。而晚唐的现实,又使他产生"欲回天地"的雄心。他一生尊崇汉高祖、唐太宗,也推崇张良与诸葛亮。他的诗风虽然深沉清丽,含蓄婉转,而自比张良、孔明的意思也能在字里行间看得意态分明。
  他一生忠于爱情,对妻子一往情深,他的名篇《夜雨寄北》既有柔情似水,又能情贞如玉,故能笔下情意,如此动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倘若生在盛唐,几乎是一位超人。但他偏偏生在晚唐环境下,又处在牛李两党软磨硬斗的时代,加上他受儒学影响极深,三者归一,使他终生郁郁不乐。他从十六七岁入令狐楚幕,又入王茂元幕,再入郑王幕,直到入柳仲郢幕,30 年幕僚生活,使他瞻念前途,一片茫然。他的这些主人,今天这个贬谪,明天那个死亡,而他昔日的同窗好友,恩公之子,却青云直上,成为宰相。于是他哀怨,他愤懑,他感伤,他浮想联翩。他向人倾诉,他求人谅解,他给人解释,他承认过错,但是,没用。儒家传统文化束缚了他,他的"冤家"对头又不能原谅他。而且还要不断诅咒他,刺激他,小看他,羞辱他。这一切,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变得心情沉重,永无欢乐。反映在他的诗里,就有一种凄清欲绝的风格,正如他在《楚吟》诗中所写:"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但这一切,确又玉成了他。他的诗歌能取得那样大的成绩,不能说和他的这种经历没有关系。他的诗歌专能在别人似乎已经无产可作的地方再生枝节,重起旋律,而且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这种杜鹃啼血式的哀音,这种天鹅临终前的吟唱,这种鸿雁丧偶般的悲歌,这种凤凰涅槃时的长鸣,具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然而却又来得那么完美警艳,令人惊叹莫名。有人说正是大唐王朝走向衰朽时的独特环境造就了李商隐。我想说的是,我们宁可不要李商隐,也一定要彻底消除那种罪恶的环境。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