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他的咏古诗声誉很好,七律《经五丈原》,不但继承传统讽喻之风,而且写得气度非凡,颇得大家风范。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温庭筠风流才子,各类诗体,无所不能。但因为他没有杜牧那样情系家国式的深沉,也没有李商隐那样的曲意求成式的束缚。他的咏古,不再如杜牧般地向着唐王朝大声疾呼,也不似李商隐式地为着这王朝的不灭而委委屈屈进一言。他只管目有所见,口有所言,题材尽管严肃,终不失才子身份。(三)值得一提的《诗品》及其作者司空图晚唐诗人中值得书写的人物还有许多,但比起杜、李、温三位都有相当差距。但他们也有很多好诗佳作流传。大体说来,这些晚唐诗人主要是继承前人诗风,虽有个别突破,未有大的成功。值得单独一提的是撰写《诗品》的司空图。
  司空图(公元837-908 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附近)
  人。他33 岁时登进士第,累官至中书舍人。光启三年辞官归隐,到他去世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灭亡。
  司空图的诗未见多么高明,但他写了一部很有名的《诗品》。该书是中国唐代很重要的理论著作。他将诗歌分成24 种类型,而且使用诗的语言说明他们各自的风格。他的这种美学认识,不但对后世诗评产生重大影响,对其他艺术的审美范畴与审美评价也有重大借鉴价值。他的24 种诗品风格包括: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比如他写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又如他写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不足,良殚美襟。"
  司空图本人的诗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平。不过,他好像早就明白大唐帝国快完了,所以才有这般兴致,以隐喻空灵的语言给唐代诗歌来一番全面总结。七、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运动是唐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唐诗与唐文,是唐文学的两大成就。二者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体现了唐文学的时代精神,而且唐诗唐文的绝大多数作者,都是一身而兼二任。后人评点唐时文学人物,好以李、杜、韩、柳并称,说明唐诗唐文对后世的影响也大体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唐诗更有成就,也更能反映盛唐文化精神。而唐文却比唐诗更后继有人。唐诗至晚唐,已开始向词转化;五代文学,以词为主调;降及宋代,诗不如词,词更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但唐代古文运动并未因唐代灭亡而终止,到了宋代犹然气势不衰,其中的领袖人物,韩、柳、欧、三苏、王、曾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影响,直到民国初年,还很有力量,能与之抗衡并渐次取而代之的只有"白话"--明清经典小说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白话散文作品。
  唐代古文运动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它并非凭空而降,实际上,唐文比之唐诗,同样具有很深的历史根基,也具有很远的历史渊源。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唐代古文运动推崇的是三代两汉之文。而所谓三代主体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和《春秋》、《左传》、《战国策》这样的史学名著。中国古代散文,先秦散文为第一个大高潮,代表人物无非孔、墨、荀、孟、老、庄、韩、左。这个时代的散文影响极为深远,后来中国的一切散文传统,莫不与之相关联。第二个大高潮则是汉代班、马史作,晁、贾文章。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鲁迅先生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完全可以称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那么,第三个高潮就是唐代古文运动及其代表韩、柳的散文作品了。
  自司马迁作《史记》,到韩、柳发起古文运动,其间相隔约800 年时间,即使算到建安文学,也有约600 年时间。600 年间,骈体文兴旺,散文受压抑。骈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散文郁郁不得志者久矣,沦落成无足轻重的文体。但六朝文风轻浮华丽,只在形式上用气力,虽有妙文奇句不少,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历史成就。这种骈体文的泛滥,束缚了文学之士的创造才能,也束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充分发展,就连刘勰这样的文学巨擘,也只能用四六体撰写他的文评巨著《文心雕龙》。
  骈文占据这样的地位,浮华文风取得这样的压倒优势,自然与六朝文化不能分割--有什么样的文化必有什么样的文学。骈体的高潮其实在汉,汉代散文与汉赋是汉文学的两大成就。但至六朝,汉赋的生命力已消耗殆尽,骈体进入文学发展的死胡同。外表奢华,内里糜烂,已经病入膏肓。在此期间,虽有北魏一段反对骈文的佳话,因为力量不够,方式粗糙,终于不成气候。直到隋统一天下,社会面貌为之一变,文化气象也为之一变,诗文风格随之产生变革要求。隋王朝命蹇时促,唐王朝继行其道,于是反对六朝浮艳文风,要求改变骈体地位的呼声,此起彼伏,终于成就了文学史上的大气候。在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中,有政治家,有思想家,有史学家,也有文学志士。
  政治家中的代表人物首推隋文帝。文帝反对六朝之风不惜矫枉过正,因为臣下文章华而不实,发付有司治罪的事都曾有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文章之外,唐初大政治家魏征也是一位代表。魏征反对六朝文风,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他本人的文章就写得朴质实用,不尚空谈。魏征是政治家,也是史学家,与他前后的史家如李百药、刘知几都是他的同道。他们从历史经验与史书编撰的实际需要出发,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改变六朝文风的依据和主张。
  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首先是隋人王通。王通是唐初四杰之首王勃的伯祖父,是隋唐之际一位十分奇特而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在哲学思想方面有许多新知别见,对于六朝文风更是深恶痛绝。他评点六朝文章,不免带点过激色彩,但也由此可知他要改变旧习的欲望有多么强烈。他评论说:"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则典;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①加上"谢朓,浅人也,其文捷;江总,诡人也,其文虚。"刘孝绰兄弟,"鄙
  ① 王通《文中子·事君篇》。
  人也,其文淫",湘东王兄弟,"贪人也,其文繁"。②不但文风不好,连人都给否定了。在王老先生眼里,整个六朝文坛,简直是"洪洞县里无好人"。
  和王通同时而且同道的人物还有李谔,李谔反对六朝文风,虽不如王通的激烈刻薄,却比王通更意气深沉。
  反对六朝"淫巧文风"的代表性文学人物中,有初唐四杰与陈子昂。初唐四杰,只反文风,不言文体,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骈文能手。但他们毕竟是有唐以来的第一代文学新人,加上年轻气盛,嗅觉灵敏,虽然未曾亲眼见过也未曾亲身经历过隋末唐初的大动荡大统一,却有初唐开拓者们所缺乏的对新时代新风格的新追求。虽然他们还不能彻底摆脱旧时代的阴影,却已经发出新时代的声音。他们感慨:"大矣哉文之时义也!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①他们认为:"夫文章之道,自古称雄,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未流,俗化资以兴衰,国家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之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沈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则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鹜,适足北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于是识其道者,卷舌而不言;明其弊者,拂衣而径逝。潜夫昌言之论,作之也有逆于时;周公孔子之教,存之而不行于代。天下之文,糜不坏矣!"②连屈原、宋玉都遭到批评,足见大唐文化,真不平凡。
  初唐盛唐反对六朝文风的人物中,还可以这样区分,即他们中间有言而不作者,有作而不言者,也有言作并举连说带干的人。
  隋文帝属于言而不作,只讲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本人不是新文风文体的实践者。
  张说、苏颋、李白、王维属于作而不言。他们没有或极少发表反对六朝文风的理论文字,却都能身体力行,先干起来再说,或者以自己的文章实践表示自己的喜恶爱憎。张说、苏颋,时称"燕许大手笔"。他们不但是著名诗人,而且是著名宰相,还是著名文士,尤其张说,文章已然盛唐气象,不求包罗万象,但要唯我所用。他的《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借卢之碑石,言己之感想;虽然评价前贤,有谥美成份,但那口气、那气势,已然显现盛唐风采。他写道:"昔仲尼之后,世载文学,鲁有游、夏,楚有屈、宋。汉兴有贾、马、王、扬,后汉有班、张、崔、蔡,魏有曹、王、徐、陈、应、刘,晋有潘、陆、张、左、孙、郭,宋、齐有颜、谢、江鲍,梁、陈有任、王、何、刘、沈、谢、徐、庚,而北齐有温、邢、卢、薛,皆应世翰林之秀者也。吟咏情性,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天下之人,谓之文伯。於戏!国有校,家有塾,禄位以劝,风雅犹存。然千数百年,群心相尚,竞称者斯之鲜矣。才难,不其然乎!然则飞黄虚骋,百辔遗路;鹪■天运,万翼天阶。文士擅名当时,垂声后代,亦云才力绝众故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