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至李益,盛唐之音亡矣。
3。元结与顾况大历才子诗风柔弱,虽有佳句,不能产生盛唐诗歌的影响。而且过于讲究形式,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缺少必要的力度,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安史叛乱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杜甫的一些友人如苏源明都因饥饿而死,可以想见一般穷苦百姓的生活景况。大历才子们对此反映无力,虽然诗名不小,但缺乏根基,兴旺只在一时,不能产生长久影响。倒是大历才子之外的元结、顾况继承杜甫传统,不求华丽,面对现实,以写实的手法,继续开拓了新的诗歌领域。
元结(公元719-772 年),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天宝二年进士。与杜甫大体同时。杜甫的朋友大半也是他的朋友。安禄山作乱,他起义兵抵抗叛军,保住15 座城池的安全。他统兵有法,居官勤政,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累遭权官嫉恨,终于辞官归隐。
他本人历经战乱,对当时人民的苦难,亲眼目睹,感慨百端,化而为诗,自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写《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深得杜甫赞赏。他本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既有见解,又有诗才,所以对当时的诗风忍不住就要发表看法。他反对浮华不堪实用的作品,主张"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①的创作理想。他交游甚广,当时许多诗歌名家都是他的好友,如沈千运、孟云卿、苏源明、刘湾等等。他将与他志同道合者的诗作编为《箧中集》,亲自作序,以为张扬。《箧中集》收其友人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7 人作品。共五言律诗25 首。从元结序上看,这7 位诗人都没有禄位,生活贫贱。仅从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也可以看出元结编《箧中集》的胸襟与志向。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盛唐之后,韩孟、元白兴起之前,元结周围也形成一个小小的诗歌创作集团,元结则是这个集团的首领,这个集团前承杜甫,后启元白,可以说是中唐诗坛颇值得书写的一笔。
元结等人诗歌的共同缺点是过分强调反映现实,而缺少对诗歌韵律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与研究。比起李、杜、王、孟,元结更喜欢直接写实的手法,甚至干脆创作民歌,令船工歌唱。结果不免力度很强,诗味不足。他们一方面注重反映现实生活,一方面轻视诗格音律,这两个特点,前者为元白巧妙发挥,后者则被韩孟诗派另行改过。
元结诗作中有一首《贫妇词》,借用贫妇之口,诉说老百姓为差役频繁逼租取税无法苟活之情。其哀怨之声,无须修饰,已经感动人心:"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
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
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引跪向之啼。"
顾况(公元725-814 年),字逋翁,晚又号悲翁。苏州人,或说盐海(今浙江盐海县)人。至德二年进士,任著作郎。顾况性格诙谐,好开玩笑。他的声名,其实和白居易有关。白年轻时,于长安向他献诗,他看到白居易三个字,就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后来读到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
① 《元次山集·箧中集序》。
风吹又生"两句,忙改口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住长安也不困难,后人以此为笑谈。其实这则传闻也反映了顾况的性格幽默,--他并非一味眼睛向上鄙视后学的昏庸之辈,或者随口言之,与年轻人开个玩笑而已。
他一生官场不得意,虽曾结交李泌,并没有得到多大好处。李泌本奇人,奇人为奇事,无可埋怨。顾况喜欢道教,曾向李泌学习吐纳之术。顾况行事方式有点像李白,既性格外向,又与道家多有瓜葛。后来因诗被贬,干脆去山中隐居。以后还有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均查无实据。但他确有一子,名非熊,是位极其聪颖的少年诗人,但考场困顿,屡试不中。后来皇帝亲令入榜,却又不适应官场生活,终于和他老爹一样,到深山修道去了。
顾况喜欢道术,而且身体力行,但看他一生经历,对于仕途也是不能忘怀的。他的诗作尤其远离李白,接近杜甫,关心民生民苦,实为元结一流人物。独他首先发现白居易的才能,相互契合,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算得上一位慧眼识真的伯乐,而他的诗也堪作白诗先声。只是他的诗用语流于奇特,又似韩孟一派的滥觞。他有一篇《囝》,用四言诗句写成,暴露福建一带掠卖童奴的恶俗,令人生满目疮痍之痛。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诗中郎、囝二字为闽语父子间的相互称谓。
4。山水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公元737-约789 年),长安人,少时尚侠,于唐玄宗宫中作侍卫官。玄宗死后,后悔尚侠无学,开始发愤读书。永泰年间,任洛阳丞,建中二年,出为滁州刺史,至滁州不久,又改为江州刺史。贞元初为苏州刺史,故史称韦苏州,不久,卒。
韦应物堪称中唐诗坛一大家。他的诗属于山水田园一派,上承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下启柳宗元,一些文学史家干脆将王、孟、储、韦、柳合于一章叙述。
韦应物年轻时尚侠使气,以后出为刺史,颇有政绩。可见其学习甚为用功也甚为有益。他性格刚强,为政严厉,对百姓疾苦很是关心。但他的诗风不似政风,不走刚烈一派,而追求恬淡平和,闲静幽远。这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他为政性格的补充或者说是他本来面目的体现。他钦佩陶潜,既喜欢陶潜诗文,也佩服陶潜的为人。他的诗风近于陶潜一流。他远学陶、谢,近似王维。既有陶潜的恬淡自然,也有谢灵运的空灵优美,还吸收了王维山水诗意境高远简寂的风格。
从他为人考虑,实与陶潜一脉相通。但陶潜虽钟情山水,为诗为文,自然平易,却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歌传世,所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不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已。韦应物似乎更能在诗歌创造上把握自己的情绪,非心静如水不作诗篇。他的诗自然不如王、孟盛唐之音那样有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浓郁的味道。但在大历诗人中,确实出类拔萃,有鹤立鸡群之感。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和张继的《枫桥夜泊》,可称大历年间山水诗歌的双壁,不但风格切近,而且妙语惊人。这种惊人妙语,只在身边心上,却不易用诗言歌语表达出来,一旦平易出之,便生奇趣无限,又似有禅意无限。
韦应物古体、今体诗均擅长,且各有佳作如许,但更擅长的还是五言诗作。他的五言古诗、律诗都有很高的造诣。不但意象幽远,而且情景交融。景色与心境和谐,景中已经有情,情色正堪景致。他的送别之作,常借姑苏一片烟雨,尽写淡淡哀愁。他本性刚强,却不是一个感情过于外露的人,所以他的送别诗的特点,是细读更有滋味。情似无为,平和致远,正是韦诗特色。《赋得喜雨送李曹》深得此中之味。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大历诗人中,若无韦应物,或可说,盛唐之下,大历无诗。
(二)韩愈孟郊诗派唐自安史之乱后一二十年间,诗坛文坛不免青黄不接,昔日英雄,尽皆逝去。给人"西蜀无大将,廖化当先行"的感觉。历史和现实都在呼唤新人出来,而这一大批新人,到了贞元中后期,也就应运而生了。
中唐文学人物首推韩、柳、元、白,不是说他们的诗文无人可比,而是说他们的影响最为显赫。韩愈生于公元768 年,贞元八年(793 年)进士;柳宗元生于公元773 年,贞元九年进士;元稹生于公元779 年,与柳宗元同年及第;白居易生于公元772 年,贞元十六年及第;加上刘禹锡(生于公元772 年)、张籍、王建和孟郊(皆生于公元768 年)、贾岛(生于公元779年),一时风云聚会,蔚为壮观。
这不是说,上述诸人的出现,就如《水浒传》开篇一样,是文曲星下凡,或者36 位天罡星下界;而是说,唐代进入中期,旧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儒、道、佛三家共融共存的三元局面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盛唐时的繁荣已经过去,统治者需要稳定,老百姓需要安稳的生活,知识分子--特别是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要求更多的发言权。于是在文学流派上,中唐文坛分成两大主流。韩、柳于前,特别是韩愈,以道统自命,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舍吾其谁与"的气派;元、白于后,尤其是白居易,转变诗风,接触社会,自觉创立新乐府诗。在诗歌创作上,柳宗元、刘禹锡遭贬以后,韩愈就与孟郊、张籍、王建、贾岛、卢仝、樊宗师、张碧、刘叉、张仲素、陈羽、朱庆余、姚合以及后来的方干、李贺等人形成一大诗派。尽管这个诗派中人例如张籍、王建并非韩、孟风格,但他们往来甚密,前呼后应。这个诗派可以说是文人荟萃,精华咸集,气势威猛,个性非常。他们特别自信,因为自信就不将旧时规矩放在心上,什么音律格调,四声六对,想沿用就沿用,想突破就突破;他们很有才华,因为很有才华,就要创造新诗新意,也不管别人能否接受,我行我素,吾爱吾庐,我自为之,君将奈何。他们声势十分显赫,因为声势显赫,更加肆无忌惮。实在说,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给后人留下几首好诗,但那声势,无疑是相当大的。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