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在元和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元和体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专指由元、白唱和而成的独特诗风;一个是泛指元和年间各类诗派。这里用的是第一个含义。
元和体的创建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凭空无据。元和体的主导人物自然是白居易。白居易作为中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也同李杜一样,非常注意吸收前人成果。韩愈、孟郊不入流俗,元白这里发展传统。李杜为诗上追屈宋,次及建安,直通庾、鲍以及江左诸才子。白诗不同于李杜:盛唐既然已经辉煌,中唐就无须绕过佛陀,去拜罗汉。六朝诗自然也要参考,盛唐尤当学习。元白诗的平易之处,非六朝所有,白诗刻意反映民生民苦,则是杜甫后承。元白诗风一面向老杜学习,而且极其推崇杜甫,认为杜甫远胜李白的议论最先即出自元稹之口;又注重借鉴韦应物平和自然的诗风。元白远慕陶渊明,近习韦苏州,从陶、韦诗风中得益很多。
除去借鉴前人成果,促成元白诗风的还有许多同时代人。比如李绅,此公诗作平庸,本无足道;作官亦平庸,更不足道。但他有一首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诗作,却与元白诗特别是白诗风格极其相似,主旨相近。倘说此诗是白居易所作,有人信的,若说此诗会使白居易感动,也不过分。其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再如张籍、王建、朱庆馀、张仲素、张碧、张祜、刘采春等人的诗作诗风,也和元白体的形成有许多内在外在联系。张籍的歌行,王建的宫词,张碧《农夫》一类的采风,张仲素的闺情诗都和元白诗极多相通之处。一些诗人与诗作虽不入元白诗派,也受到他们的高度赞扬。如张籍的朋友朱馀余所写《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倩入元白诗品,犹能摇摇曳曳,顾盼多姿。
元稹最欣赏的女诗人刘采春,本伶工周季崇之妻,即为伶工妻,诗歌多生乐感,又因女子之作,诗风复转细腻。所写离情别绪,"低回秀媚,雅措风流"(元稹语)。但以自然而又富于生活气息而言,刘采春的《啰唝曲》等诗作不如皇甫松的《采莲子》更有魅力。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皇甫松,散文家皇甫湜之子,诗风清雅,别是玉兰花一技。
即使元稹大不喜欢,并且被他压抑、排挤的张祜,其实也和元白诗作目光流转,暗地传情。
元白诗吸收前人成果,特别是与时人相互借鉴,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也使得他们的诗歌不如盛唐诗作那样有立体感。毕竟李杜前面有500年厚遇,元白就没有这么好的福份了。
元和体在中唐诗苑造成极大影响,但这样评价都不算褒扬。实在元白体的最大影响还在民间,它原本不是宫廷旧物,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只有接触人生,接触现实,接触三教九流,接触美好的大自然,才更能充分显示出来。元白唱和的内容广泛,收集在元白各自的《长庆集》中的各类诗作,几乎无不包容。但最有影响、最具魅力的还是他们的新乐府歌辞。这些新乐府歌辞既能迅速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又便于书今写古,更便于吟唱。应该说,能唱的诗远比只能朗颂的诗要传播得快。一首诗,若只能朗颂,好比只有一支翅膀,加上歌唱,变成两个翅膀。元白期间,天下人无不唱和元白诗,不能说不是他们取得空前荣誉的原因。这样的荣誉,连李、杜、王、高、岑都是没有过的。此无他,就是因为元白诗更通俗,更便于吟唱,从而更易传播。
元和体的主将自然是白居易,副将才是元稹。
无稹是个大才子,白诗所有,元诗多有。白居易有《卖炭翁》,元稹有《田家词》;白居易有《长恨歌》,元稹有《连昌宫词》。加上二人唱和之作极多,不但诗风一致,而且喜好相近。白居易的诗影响奇大,元稹的诗影响也不小,他的诗不仅传播四方,而且深入朝廷,宫中呼为"元才子",连皇帝老官都亲自过问,但元稹终究不能和白居易平起平坐,这是因为:第一,元白人品有优劣。白居易一生正直,在朝能言,出外能政。他不避权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关心民间疾苦,与他们有相通的感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无稹也写民间疾苦,但人格低劣。青年时也曾有过一段敢作敢为的历史,但总体评价,则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他排挤张祜,有为虎作伥之嫌,不但不能比白居易,更不能比韩昌黎。白居易与樊宗师是好朋友,以诗而论,两个人似有天壤之别,但不因此伤害友情。当时人物,如贾岛、张籍,均个性很强,不易合作,韩愈偏能见一个喜欢一个。而且都有深厚友情。元稹一生没有几个诗友,尤其没有几个朋友,白居易之外,不知道他和谁能长期合作。元稹一生轻浮,据说《会真记》中有他的影子。他人似张生,对"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还强辞夺理,讲一篇道理出来,这类作风,徒增旁人厌恶。他曾作过宰相,也曾巴结太监;还曾阻挠裴度用兵消取藩镇割据的计划。因为人品如此低下,元稹一生不过才子而已。他是一位能诗能文的风流才子,虽然也曾写过内容严肃的新乐府,也曾作过刺史作过宰相,但摇来摆去,不像正人君子。
第二,元稹不及白居易的创作时间长,也不及白居易对诗坛的影响大。
中唐最著名的诗人唱和,先是元白,后是刘白。元稹死得早,他死后,白居易便和刘禹锡继续他们之间的诗人酬唱。元白唱和有创业之功,刘白唱和有完美之意。前者取得影响较之后者应当容易,但刘白唱和不比元白唱和逊色,因为刘白不但诗歌水平相埒,而且为人处事也相去无多。
第三,元稹不及白居易的贡献大。白居易的贡献大,并非他比元稹更有天才,而是他能全身心投入创作。白居易着迷于诗,和盂郊、贾岛一样,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不过他走的路子正,不偏激,不怪癖,又有较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对诗歌创作有这样深的感情,肯下这样大的功夫,所以他一生作诗很多,却绝少败笔。这和元稹不同,元稹不免恃才卖才,二人诗风相似,细细考究起来,就看出元诗疵点太多。他为人轻浮,诗的追求也低。那么为什么元白还会成为极好的朋友,而且有那么多成绩斐然的唱和呢?
历史表明,人品并非人生的唯一因素。而且元白的相交,主要不在其事而在其诗。以诗而言,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元诗平易,白诗更平易;元诗宜于歌唱,白诗也好入曲;元诗写宫廷情话,人间情话,白诗对此也有极大兴趣,虽然言情与言情也有不同,毕竟相同大于相异。以此言之,元白二人不但诗歌同道,两人之间的真情实意,深情厚意也无可怀疑。元稹于元和十年贬通州,同年8 月,白居易又贬江州司马,二人境遇相同,心事凄凉,元稹曾作《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情感人,感人肺腑,若非情同骨肉,不能作此诗篇:"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为中唐诗中大家,他的诗各体咸备,长短皆宜,与白居易同创元和体,功不可没。其传写入唐代传奇一章。
或可说,是元和体造就了白居易;或可说,是白居易主导了元和体。
2。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公元772-846 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境),生于河南新郑。居易早慧,又肯用功,或说18 岁时,曾在长安路谒顾况,诗名鹊起。28 岁中进士,累官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比之李白、杜甫仕途顺利。李杜非官场中人,白居易则能官能政亦能诗。他为人耿直,居官尽责,直言敢谏。对于当时时政,屡次上疏,极言其弊。当时宪宗在朝,对他的意见,也颇能采纳。元和四年,南方大旱,宪宗下诏减轻农民负担,但具体措施不详,白居易专此建言,要求将江、淮两地的赋税尽行免去,被宪宗采纳。又建议出宫女,也被采纳。他作左拾遗数年,确确实实尽了责任。而且直言无惧,大有古贤者之风,有时他的意见和皇帝相左,竟然敢于当面批评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他也不十分在意。但也因此,左拾遗任满时,只得转调,不获升迁。后来因此得罪权贵,被放出朝,终至谪为江州司马。其时45 岁。但他官运不恶。49 岁拜尚书司门员外郎,50 岁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成为朝中要臣。经过这一番波折,一方面,他历经浮沉,不免处事趋于谨慎,意志有所消沉,更多精力转于诗歌、禅、道;另一方面,时上时下,其间还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有职有权的地方官,且均有政声。在杭州还亲自领导治理西湖工程,以益农事,后人称其所建堤坝为白堤。白堤、苏堤(宋苏东坡修)成为西湖名胜,也成为文学才子作地方官的两段佳话。白居易晚年,身体不好,68 岁时患风症,已成残疾。但直到71 岁时才以尚书致仕,75 岁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为"文"。白居易不同于李白、杜甫,不但阅历不同,风格不同,文化选择方式不同,个体心理类型也有很大区别。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