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杜甫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真正读过多少书的人,没有这种体会,读书不少但并不认真的人也没有这种体会。律诗的核心,一是
  ① (清)佚名著《杜诗言志》第196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 年7 月出版。音律,二是对偶。讲音律没有知识不能自觉,光靠感觉,没有把握,好像唱歌一样,不会识谱,就凭感觉好,那么处理简单的旋律马马虎虎,处理复杂的旋律,感觉不够用的。杜甫讲究音律,下过一辈子功夫,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可谓个中人言个中事,诗后甘苦,难以言传。
  杜诗重音律,也重语言,或者说更重语言。他的律诗尚有个别不和音律的地方,但论遣词造句,则几乎篇篇都经过千锤百炼。杜甫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又说"陶冶性灵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有时论诗累夜不眠,有时觅句摊书满床,在对语言的锤炼上,几乎到了痴迷陶醉的程度。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诗确实产生极大艺术效果。他的许多对偶句式,常在人们意想之外,又在诗格限定之中。如他《春夜喜雨》的前4 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恰恰喜逢春雨,多么惬意!但他偏不说人们喜雨,而说好雨知时。这个"知"字用得绝妙。后面"当春乃发生"的"当"字用得同样绝妙。不但加强了气氛,而且烘托住前一句的气势。"随风潜入夜"的"潜"字更是活龙活现。"润物细无声"的"无声"描写尤其出神入化--想如此美事竟自悄然而至怎能不喜?这样的佳作,不读书焉能为之,不炼句又焉能为之?又如他的《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用"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10 个字描写忠州的偏僻、饥馑与荒凉景象,传神写照,入木未止三分。
  因为饥饿才要"常争米",因为萧条才要"早闭门",看似最最平常的两句话,偏能排比严谨,意象鲜明,非老杜一样的大手笔,谁能写出?
  杜诗炼词锻句功夫极深,以至有人说:"杜诗长于学,故以字见功;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话其实不确。杜甫的诗不但语言功夫好,而且全诗的意境也好,这才是杜诗。即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全篇通达透彻珠联玉缀的意境,那欢快心情溢于言表的神态,那遣词造句鬼斧神工般的能力,那金玉和鸣铿锵跌宕的韵律,几乎到了可闻可见而不可及的程度。其诗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喜不自胜,读者痛快异常。
  在结束本节之前,顺便再比较一下李杜。
  李白杜甫生时,便有李杜之称,李白杜甫去后,更有多少比较。比较不是坏事,但也并非易事。特别是比较李杜,更不容易。比较要看比什么。比人,比诗,比某种体裁的诗,比文,比对后世的影响,还是笼而统之,来一大比。
  实际上来一大比较,不过是比印象罢了。印象优劣因人而异,不去管他。倘以人与人比,两个人品格相当,并无优劣。但他们的文化倾向不一样。李白近道,杜甫近儒,这可能是造成后世诗人学者对李杜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终封建时代,扬杜抑李一派渐占上风的主要原因。公平地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在这个文化范畴内,杜甫自然要占上风。杜甫之所以称为诗圣,原因在此。以至后世金圣叹批六才子书,便不选李白。六才子书不能算醇厚的儒家著作,但经金圣叹一解释,就有了浓郁的儒学味道。
  单以诗论,李白杜甫不相上下,因为,决定诗人级别的是他的最佳诗作,而不是他的风格;决定诗人人品级别的是他的一生表现特别是极端表现,而不是他的文化。
  以风格而论,王维极静,李白极动,杜甫在动静之间。李白以浪漫色彩为主调,杜甫以现实色彩为主调,高下不分,凭君所好。从体裁上说,古体诗特别是七言古诗与歌行乐府,二人皆长。今体诗中,李白最长于七绝,杜甫最长于七律。以他们诗作的最高成就而言,李白有千古绝唱,杜甫也有千古绝唱。所谓绝唱,不是由人们主观喜好而作出的选择,绝唱是历史回顾得出的判语,是历史比较得出的评价。李白杜甫经过1200 余年的历史考验,证明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诗史上的超级诗才。
  李白,杜甫,还有王维,他们的文化倾向不同,并不证明他们的人格高低。王维不如李杜,并非因他倾向佛学,而是因为他曾经变节。现代某些文学史家,滥用阶级分析方法评价李杜,是徒劳了。用文化优劣的观点评价李杜,同样徒劳。在李白那里看不到的,在杜甫那里也看不到--你想从李白那儿找出有利于现代政治的论据,或者从杜甫那儿找到阶级斗争的把柄,这只能证明自己的滑稽与古人无关。还是韩愈讲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五、中唐诗流安史之乱,证明盛唐气数己尽,但真的进入中唐还有一个过渡时间。杜甫站在盛唐边缘,他的最好的诗歌,写于安史叛乱之后,他的巨大影响,直到中唐才第一次展示出来。
  盛唐诗人和中唐诗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唐诗人已经没有那种朝气蓬勃、兴旺昌盛的景象和气派。盛唐处在大唐王朝的兴隆时代,诗人对自己的时代是满意的。他们的诗篇,既为这个时代讴歌吟咏,也为自己开辟美好的前途。他们的诗就是他们晋升的阶梯。盛唐仿佛一个大苑林,盛唐的诗歌就是苑林中的奇花异草。
  中唐已经走向衰落,虽然还不是一下子进入衰亡阶段,改革也有,统一的指望也有,经济复苏的迹象也有,开明的政治举措也有,但是从主体上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们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先前那许多信心,环境和现实也不让他们有那许多信心了。许多社会腐烂现象又给他们的信心不断浇泼冷水,但他们中的佼佼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责任。于是批评时政,推尊道统,就成为这个时期的文化主流形态。批评时政的代表作品是新乐府,推尊道统的代表活动是古文运动。这个时期,佛的声音减弱了,道的声音也减弱了。并不是他们降低了自身的影响,而是儒家学说开始扩大自己的力量和影响范围。虽然儒、道、佛三家都还有自己的信仰者,而社会生活的现实如此强烈地影响了彼时彼地的文人学士,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的看法与情绪,或者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主张,或者就个人感受发发牢骚与感慨。
  但文人学士们的意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个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的看法与热心程度也不一样。因此,盛唐时代的那种相互沟通、相互唱和、相互扶持、相辅相承的局面没有了。盛唐时代,只有不同风格的诗,却没有自觉的"派"。中唐时代,是既有不同风格的诗,也有完全自觉的"派"。他们不但有"派",而且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派"张扬和辩护。
  有派别又有争论,是中唐文学特色,也是中唐文学的光荣。有不同声音总是好事,因为有不同声音,才能产生共鸣。中唐诗派纷争,本身就是一种共鸣,何况中唐诗派对诗人要求并不十分严厉,一方面,固然有彼此之别,另一方面也不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后人评中唐诗人,说:"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①说得有些道理。纵观中唐诗派的流向,最重要的派别,一是以韩愈孟郊为首的奇崛派,一是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为代表的元和体。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中唐诗人,则首推白居易。
  中唐文坛,不仅诗歌占有重要地位,狭义的古文运动也从中唐开始。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取得完全可以和中唐诗歌创作抗衡的艺术成就。大约在古文运动兴起的同时,唐代传奇的创作也达到高潮,出现一批著名作品和著名人物。他们同样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影响愈到后世才看得越发分明。还有变文和其他通俗文学,大约也在中唐时候,开始大量蔓延,并且取得未可小觑的历史成就。
  ① 《唐国史补》卷下。
  总而言之,中唐文学虽然不如盛唐诗苑那般兴盛发达,但公平地讲,中唐文学家们确实尽了自己的责任。
  (一)大历诗人1。大历诗人的过渡特征与张继、刘长卿、戴叔伦大历是唐代宗年号,自公元766 年起至公元779 年止,但代宗前面还有宝应、广德、永泰三个成号约5 年时间。而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到德宗贞元末年才暂露头角,那么自公元761 年起至贞元末年即公元805 年,前后就有40 余年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755 年,时间更早些。可以这样说,大历诗人代表的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大约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时间。在此期间内,诗坛变化,起伏不定,各种诗风,一时并起,诗人成份也很复杂。杜甫自然是最能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诗人,他本人故去后,他的追随者犹在。最著名的人物如元结、顾况,既可看作盛唐之余音,也可看作大历之先导。这两位是主张干预生活、反映黎庶疾苦的,与大历诗人相比,可说别具风采。而且起到开白居易新乐府诗先河的作用。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