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第六首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两首诗的诗眼在于"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首先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并非杜翁一味中庸,其实中庸正是杜甫文化性格的典型表现。他自然是不赞成齐梁诗风的,但他不一概否定,而是既习魏晋,也用齐梁。不但魏晋、齐梁而已,还要"转益多师是汝师",凡古之精华莫不学习。
  因为他有这样的主张和胸襟,他的诗作也体现出江河入海式的宏大气魄。他和李白王维一样,对唐诗诸体,无体不备,而且无体不名。甚至可以说他比李、王还要全面些。至少他特别重视的排律就不是李白王维可以与之媲美的。王维尚有五言排律,李白则终身不为此体。一般说来,绝句非杜甫长项。但这要看和谁相比,五绝若比王维,七绝若比李白、王昌龄,则他尚有差距。但他并非没有绝句佳作。他的一些绝句使用对偶句式,仿佛半篇律诗,虽有后人谬夸奖,不能算作绝句正声,但也有音律、意境、语言都很好的绝句,比之李、王,未必逊色。他的《江南逢李龟年》,就属此类佳作。"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据说好的艺术品,初一见,便生奇崛感。杜甫诗作,有这水平。他的很多佳作,无论是诗的意境还是遣词造句,常能给人初读既有出乎意料之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他的名作《兵车行》,不但选材极富特色,而且音节律法颇不寻常,诗中句子,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十言相杂而用,与诗的内容相依相得,如鱼如水。
  开头使用三言句,平声而起,加上后面三句,旨在客观写实,铺开场面,介绍新兵入伍,亲人相送的宏观景象。六七两句把"镜头"拉近,描写送亲者悲痛欲绝的情态。此后,杜甫有问,行人有答,既有回忆,也有时事,一时讽喻,一时叙述,一时悲吟,一时感叹。至"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犹未已",全诗感慨,或可一结,但杜甫偏能奇峰异转,再起波澜,筋节处便用一十字长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读者不觉精神为之一振。如此连书六句,讲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无休无止,惨不忍睹。此后笔锋一转,连用八句五言句式,仿佛人心悲愤,又惊又惧又哀又痛又不能号啕又不敢反抗,于是转而低声倾诉的态度和恨恨不已的沉闷情绪。但怨愤岂能压抑得住,于是再用七言结住。第三十二句,又忽改六言,--恰似悲中一顿,末三句,复归七言,如此起伏跌宕,终于一气呵成。结尾以鬼哭之声作结,更多联想。全诗如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除去博大精深之外,杜诗风格,自言"沉郁顿挫"。沉郁是他的主调,顿挫是他的音韵。这两点结合得十分完美。杜甫诗作千变万化,但这种风格总在其中。于是凡比较熟悉唐诗的人,一闻此调,就知道这是老杜的声音。(2)忧世亲仁,主旨如流杜诗的感人之处,在于他能把自己和自己的追求非常自然贴切地化入他的诗里。我们读杜诗,仿佛在诗的后面看到了他本人的形象:风尘仆仆,执著不息,为着实现自己的报负而苦苦追求。这有点像屈原,又有点像夸父。夸父不是成功者,但他那精神令人感动。
  杜诗不作说教,不像后来宋、明某些诗人那样,有许多令人生厌的道学气。他善于使用形象思维,因此,他的追求没有说教气和腐儒气。他往往以自己诗中的人物为寄托,而我们则能通过这些人物看到诗人自己的追求。他的名作《蜀相》内容虽系尽人皆知的事迹,却能写得深沉雄毅、悲凉慷慨,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一生诗友极多,诗友既多,相互间的赠答怀念也多。杜甫做人,愿意为朋友扬善,无论对李白、高适还是岑参都能充分准确形象地肯定对方的成就。这一点其实不易。若无豁达广阔的胸襟,怎能有这样亲仁扬善的诗作。特别是他评价李白的诗作,写得尤其恳切自然,"一片冰心在玉壶",虽千古后人,犹不能不为他这样对待朋友的成就而对他的人格表示钦敬。
  杜甫对朋友十分友善,对子女亲人富有深情。由此及而广之,他在自己碰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也能想到他人,想到天下和他一样的人们。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至今读之,犹动人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庆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人近儒家,诗近儒学,凡儒家儒学提倡的品格,他都身体力行,而且做得平和自然坚定,没有浮华夸张气味,更不是有意做给别人看的。
  他对世间那些没有气节、缺少情操,欺压良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好听做得难看等等恶风恶习是最看不惯的。有时借物喻人,便给一番辛辣讽刺。他有一篇《孤雁》,专门讽刺"天下无意绪人"的。什么叫"无意绪人",就是"得志固无所表见,即失意也无甚悲感,以其见地原自浅薄也。"①诗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3)史诗最佳,律诗最精有人说:"中国古来无史诗",是说像西方那样的动辄千言万语,长篇大套的史诗,汉诗中确实没有。但有非常生动、非常全面、非常深刻、非常典型地抓住历史上重大变化的方方面面,并把这方方面面化为诗篇的创作,这个完全可以称为中国式的史诗。其传统自《诗经》以来,就从未间断,而最能代表这个传统的诗人,就是杜甫。
  他的诗,如《北征》、《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哀江头》、《悲陈陶》、《羌村三首》等等,这类文字在杜甫诗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们或言观感,或讲体会,或记录沿途见闻,或记载家庭经历,或写一人,或记一事,或表一方战乱,或举某个典型。有些虽事在家庭,却有深刻社会含义。有些虽意在讽刺权臣,却写出当时政治的昏暗不明。把这些诗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安史之乱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世态人心。这些真实深刻的记录,展示了中国式史诗的独特风貌。
  因为有这些史诗才有诗圣称号,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这些史诗才有诗人杜甫。这些诗仿佛就是为杜甫准备的,而他也就在千辛万苦之中发现了它们,并把它们记述给后来人。
  杜诗各体皆备,前面已经说过了。单以艺术而论,杜诗中最有特色的诗体还是今体诗,主要是律诗。这不是说他的古诗和古乐府水平不如律诗,而是说,古乐府诗,七言、五言古诗,这些诗体不是他一人独擅的。盛唐诗苑擅长古体诗歌的人物,岑参是一位,高适是一位,王维是一位,尤其李白,他的古体诗歌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杜甫的古体诗歌与李白相比,处在伯仲之间,正堪敌手。今体诗中,李白擅绝句,杜甫则擅律诗,无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是诗中圣手。五言律诗还有王维可以与之论短长,七言律诗则在盛唐诗苑中称雄,也在整个中国诗史上称雄。
  杜诗重律,从大的方面讲,一是他有丰富的生活,二是他有丰富的知识。杜甫之才,一在世上,二在书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其他大诗人比不过他的。单以诗的艺术而论,则因为他第一擅长音律,第二擅长遣词造句。其原因,因为他读书多,创作实践也多,又特别肯下愿下善下苦功夫。杜诗之所以取得博大精深的成就,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