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他主要以读书和游历为主。他后来的读书行路之学,大约和他的这种亲身体验有关。
第三个时期,自婚后游东都与李白、高适相遇,至安史之乱止。
这期间,他虽然于36 岁时再次应试不第,41 岁时去长安应召试文章,也无结果,屡次"干谒",不见下文,但这一时期却是他艺术上进入成熟的时期。在此期间,他得遇李白、高适,一起唱和游历。又先后和王维、岑参、郑虔、苏源明、顾诫奢等诗家艺术家往来。他本人这个时期的作品很多,生活经验也日趋丰富,应试不第自然是打击,屡次干谒而终无结果更是打击,但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加上他生活困顿,又曾在洛阳大病一场,更多人生感喟。可以这样说,这10 余年时间是杜甫颇不得意的年代,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年代。他在仕途上终无所获,而在艺术上大技已成。第四个时期,自安史之乱至去世。
这时期他的经历更为复杂,他的创作也进入黄金阶段。
公元756 年,潼关失守。他举家逃难,同年8 月将家人暂寄羌村。他只身投奔灵武,中途被贼所得,遂至长安。
757 年,他潜投凤翔,被授左拾遗。随即因上疏救护宰相房琯,被三司推问,幸得张镐解求,得免。次年,被贬华州,任华州司马。
759 年,回洛阳,途经新安、石壕、潼关,将沿途所见写成《三吏》《三别》。同年回华州,因饥馑,弃官赴泰州,年底往成都。
760 年居成都草堂。次年扩建之。762 年严武入川为东西川节度使,他有了好朋友作靠山。同年李白去世。
765 年4 月严武死,5 月携家至云安养病。
770 年,与苏涣一同避乱于衡州。坐船行至耒阳遇大水,县令馈赠酒肉,因天热牛肉变质,中毒谢世。
杜甫一生,走的是一条大诗人该走、能走而且颇有价值的道路。但与李白、王维走的道路不同。王维一生为官,不高兴时,主动要求退隐。李白也曾有过放归山林的要求,但他心里对仕途是热衷的。他既爱神仙,也爱仕途,还爱山水。他在三者之间矛盾,又在三者之间的矛盾中自由,而且无论如何,他总有应对办法。杜甫一心入仕,却一生极少入仕。王维很早便举进士,李白根本不考进士,杜甫却屡考不中。李白不考,杜甫不中,于仕途是坏事,于诗歌创作则是好事。
杜甫一生除去诗歌创作之外,主要活动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追求仕途,二是刻苦读书,三是与友人往来,四是漫游,五是为生活奔忙。这五条对他的诗歌创作都有重大作用。
前面四条,李白也是有的,但他的道路有不同。追求仕途,李白的起点比他高,虽然走过的道路也不顺利,但很少陷于困顿。读书是二人的共同爱好,大约读法也不同,李白读的是精神,杜甫读的是学问。杜甫的诗用典很多,遣词造句极见功夫,和他读书有莫大关系。李白的诗对格律不甚讲究,固有他天才不究细节的一面,也与他对格律研究不够有些关系。李白最喜漫游,意在山水,情也在山水;杜甫一生游历的地域可以和李白相比,但他更多的还是留意人生。所以虽有山水诗作,却比不上李白。对山水的喜爱程度也不如李白的一往情深。唯有交友,二人颇相似。他们两位本身就是知心朋友。杜甫交往范围也很广泛,从官僚到才子,从学士到艺术家,从将军到邻里同乡,他都与之往来。他的诗音节那么漂亮,布局那么天衣无缝,和他与唐代大艺术家的交往颇有关系,更和他对各种艺术虚心学习大有关系。他小时候亲眼看过公孙大娘舞剑,成年后又欣赏过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以剑通诗,受益非浅。也曾经和顾诫奢学习过书法,又观摩过顾恺之的画;幼年听过李龟年的音乐,成年和李龟年成为朋友。他和当时大画家曹霸也有交流,自己还写过一首《丹青引》。他观剑便能知剑,知剑又能吸收其精神,以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兴风雨;他观画又能知画,知画还能作出精辟分析和评价,于他诗歌创作能无裨益?如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是一首绝妙好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茧足荒山转愁疾。"
杜甫的诗人朋友尤其多。李白之外,他和王维、高适、岑参、贾至、苏涣、严武、裴迪都有往来。而且相互沟通,得益非浅。
他不同于李白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他的生活经历。李白从小生活在富豪家庭,求仙任侠是他两大乐事。杜甫没有这样的条件,也没有这样的欲望。他一生数度困顿,有时十分艰难。从小就有寄居经历,长大又曾困于长安,中年以后更受离乱之苦。可谓艰难困苦,五味皆尝。
因为他有艰苦的生活经历,又因为他有儒家传统理想,还因为他好学上进,关心国家兴亡,于是他的交友,他的游历,他的读书,他的求仕,都和李白、王维产生区别。以游历而言,李白的山水之作,虽然也有人牵强附会,硬说《蜀道难》中的"侧身西望长咨嗟"是关心杜甫的,是讽喻玄宗的,其实都是无稽之谈。杜甫也喜欢游历,但他不能忘却人生,也不能忘却儒家理想。所以他的山水、咏物种种,总有"身在江湖,心向朝阙"的浓重色彩。因为杜甫的人生态度与李白、王维有明显差别,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很不同。王维最好隐居,李白最喜游历,杜甫最近人生。他喜欢和人交往,不厌其烦地写下身边琐事,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能写得那么美好,那么感人。
表现在生活习惯上,他和李白都好饮酒,李白是愈饮酒愈能诗,杜甫则酒能醉人,不能醉心,无论怎样的好酒都不能使他放弃理想,远离人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王维能诗也能画,能书也能文;李白好酒又好剑,同样能诗也能文,而且还被认为是唐五代词的鼻祖。杜甫不是这样,他也喜爱各种艺术形式,爱画、懂画;爱剑术,也懂得欣赏剑术;爱书法,也学习过书法;爱读书也爱写文章,但他最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诗上。他虽然也写文章,不能算文章高手,甚至还有不通不畅的毛病。但他的诗才,确实不同凡响。杜甫活得深沉,活得累,这一点也许颇不合乎现代青年的时尚。或许可以这样说,王维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二元的,构成他文化价值观念的一是儒,二是佛;他一生在二者之间倘徉与徘徊,常常因此而倍感失落,也常常因此而受益非浅。李白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三元的,即他不但喜欢入仕报国(儒),而且盼望得道成仙(道);同时也不能忘情于山川美景(自然),三元互补,使他独具风采。杜甫的文化价值观念则是一元的。这不是说杜甫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只有儒家成份,而是说他以儒为本。儒文化在他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小如此,一生如此。此所以李白会成为盛唐诗苑的最好代表,而杜甫会成为中国诗圣的最主要原因。
3。杜甫的诗歌作品与艺术成就杜甫一生诗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也多。而且他的诗集影响越来越大,无须乎借助于名家选编或全编,他本人就是最大的名家。他留传下来的诗有1400 多首,诗集的注释、评介也极多。大约自中唐元稹提出扬杜抑李的观点之后,他的诗受欢迎的程度也慢慢超过任何一位中国古代诗人。这些后人的评论、注释、注解、选本和夹批中有谬误有吹捧也有真知灼见。所以研究杜甫的艺术成就,不但需要研究杜诗本身,还需要研究有关他的这些评述和注释。这里只讲四个基本方面。
(1)博大精深,沉郁顿挫杜诗的艺术特点,首先是博大精深。所以论李白杜甫,曾有天才地才之说。李白是天之才,杜甫是地之才。天之才的特点,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个比喻未必恰当,用李白自己的说法,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李诗难学。因为他能够任意而为,随心所欲;一般天份不高的人,只好望"天"兴叹。杜诗为地之才,好像不如李白的神思天纵,潇洒浪漫。但地之大,物之博,山川之美,万物之灵,岂有尽时?杜诗如万里山川地貌,特点就是博大精深。因为他博大精深,读杜诗总有周游世界的感觉,杜诗如大地,令人读之不尽,思之不尽,学之不尽,赏之不尽。
杜诗之所以具备博大精深的风格,和他善于学习先人成果又善于发展创造有莫大关系。李白杜甫都是吸收前人精华的高手。但李白有时还要褒贬六朝诗风,称颂屈骚,建安文学。杜甫则老老实实,干脆声明一切前人先人古人的好的内容都应该学习继承,以便把他们融汇贯通,拿来我用。他写过《戏为六绝句》,虽说戏言,态度是当真的。六首绝句,都是讲如何看待先人成就与经验的。其中评价初唐"四杰"的那一首前面已经引过了。第五、六两首,尤其立论高明,胸襟博大。第五首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