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因为他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才使他的诗歌深刻地真实地史诗一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安史之乱其实是有目共睹的,杜甫经历的,王维经历了,李白经历了,岑参也经历了。王维也曾被叛军促住,但他只能写几句诗表明自己与叛军的不合作态度。李白也曾逃难,与宗氏夫人和千百难民一起,蓬头垢面,千里奔逃。但他没有留下反映这苦难的诗篇。岑参活到公元770 年,是安史之乱的直接经验者,他也没有用自己的诗歌把这一段历史表现出来。他们未能表现,杜甫偏能表现。这不是生活经验够不够的事,而是他们的文化品位不同。王维好佛,因为好佛,便不把变节一类的事情看得那么重。所以内心固然不愿接受伪职,一旦形势所迫,也只好从命。这不是说佛教徒就没有社会信念,而是说他们的行为方式本与儒家有别。李白一心求仙,其诗也如仙,虽经凄风苦雨,不能改变他谪仙立场。岑参擅写边塞,长于战争,喜欢胜利,军旅之音是岑诗主调。唯杜甫不同。因为他是一位儒家诗人代表,所以他对当时的社会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写下《三吏》《三别》这样史诗般的诗篇。"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可以代表杜甫的最高创作成就,也代表了他的儒家文化风范。《新婚别》是讲男女新婚遭遇,新媳妇还没有拜见公婆,丈夫就给抓去从军了。《垂老别》是说一位老汉的儿子孙子都阵亡了,还要抓丁,就只剩下他自己了,只好和老妻作别。老妻却衣衫单薄,卧在路旁呻吟。环顾左右,感慨万千,最后只得忍下伤心伤肝般的苦痛,随他人去了。《无家别》讲的是一个从军男子,因战败队伍溃散而逃回乡里,可是家也没了,人也没了,连篱笆都没了。县里老爷知道他回来,又让他去当兵操训。他第一次离家虽愁虽苦,尚有家可别,这一次出门,已经无家可别。诗的风格沉郁,哀哀可哭;作者悲愤已极,字里行间,都是同情。然而同情何益?于是便借诗中人之口,啸问苍天:"老百姓弄到无家可别的地步了,还怎么活下去?"全诗如下:"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自然也有人说,光呼号几句有什么用?他们哪里知道,在专制的封建时代,能为人民呼号,绝非易事。
  杜甫的儒家理想,不仅表现在"致君尧舜上"一个方面,他为人正直,敢言敢谏。他一生官运极坏,好不容易因为拼死从安禄山兵营中逃出来,马上去追随唐肃宗,以尽臣子忠心,因而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上任没几天,就因为替房琯讲情,致使肃宗大怒,诏命有司审问杜甫之罪。幸而宰相张镐说:"杜甫如果问罪,就没有言路了"。才算保住了脑袋。这不是说杜甫有什么大见解,而是说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纵然这见解不和皇帝本意,他也不管。这正是儒学正路。杜甫一生钦敬君子,痛恨小人,做人做事,俨然君子之风。他的这套作风,正合中国封建文化的需要,他被后人称为诗圣,是有充足理由的。
  在中国唐代有成就的诗人当中,只有杜甫最合乎儒家传统。楚有屈原,唐有杜甫,二人之外,怕再也找不到这么理想的"圣人"级诗苑人物了。从另一方面说,中国封建时代一日不亡,杜甫的诗圣地位一日安在。中国封建时代一旦结束,他的诗圣地位也就站不住了。
  这其实并不奇怪。儒家理想虽好,毕竟属于旧文化范畴。"民为贵"的思想固然很了不起,以至有人认为"民为贵"就是民本思想,其实"民为贵"绝不能等同于"民为本"。"民"固然为贵,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民"所以贵,是因为没有民就没有君。"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着不使帝王家的大船翻覆,才说"水"是重要的。
  换句话说,杜甫的文化品位是和封建文化最为和谐的,当这文化必须彻底改造的时候,杜甫理想中的缺限与局限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杜甫其实并非纯而又纯的儒生。如同李白并非纯而又纯的道家弟子,王维也不是真的佛家信徒一样。他思想上既有"佛"的影响,也有"道"的影响,还有"民"的影响,又有其他影响。杜甫是一个诗儒,却不是一个醇儒。孔夫子是主张"不畏人不己知,畏己不如人也"的,一味强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杜甫不是这样。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不但充满信心,还要自我肯定一番。他曾向皇帝推荐自己,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年矣,约有千余篇。今贾马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惟臣衣不盖体,尝寄食于人,奔走不暇,只恐转死沟壑,安敢望仕进乎?伏惟明主哀怜之。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①怎么样?说得肯定而且大胆,且有些迫不急待的味道。这段话里讲了这么几件事情。一是他本人是杜恕、杜预、杜审言的后代。恕、预皆为三国时的要官,杜预尤其重要,是西晋王朝的镇南大将军,于三国归晋有极大功劳。杜审言则是初唐名诗人,虽然不一定有杜甫讲的那么高的地位,杜甫以他们为荣,先要抬抬身份,二是诉说了自己的困苦生活,希望皇帝恩悯,三是讲自己的才能,虽然不敢说够得上鼓吹六经比肩诸子的水准,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有的。杜甫其实不曾夸口,他的诗才至少超过扬雄、枚皋。但中国是一个儒学占主导文化地位的国家,不兴自我表现的。古来也只有毛遂,东方朔才有过自我推荐,自我表现的特例。但他们都不是真儒。毛遂与儒无干,东方朔被史家列入滑稽之流。杜甫正人君子,能这样评价自己,可见他的儒家修养,还不到火候。
  儒家先师又轻视小人。孔子眼中的小人,不是后来人们认为的没有道德操行的人,而是体力劳动者。所以樊迟向他问穑问圃,他就不耐烦,还骂樊迟是小人。杜甫一生交往,不问大人小人,也不问贤者愚者。他有一首《示獠奴阿段》,所谓獠奴阿段即一位名叫阿段的少数民族劳动者。此诗写西南习俗,入山引水需用竹筒分流,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劳动。不但这事本身
  ①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21-72 页,中华书局,1979 年10 月出版。就十分危险,而且深山野岭,虎豹出没,一个人等闲不可为之。但阿段偏不畏艰险,单身独往,很快解决了山下干渴如火的人们的饮水问题。其诗云: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水分。
  郡人入夜争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
  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曾经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
  全诗音韵明快,人物鲜明。"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多么干净利落,一片诗情画意。
  杜甫是一位儒家诗贤,但他发挥了儒家学说中积极的内容,而没有被那些消极成份所束缚。他固然不是一位醇儒,却更为后世文明人所喜欢。
  2。杜甫的生平杜甫(公元712-770 年)的生平与李白有许多相似处,也有许多不相似的地方,这或者和他们的出身、经济状况有关,也和他们的性格类型和价值取向有关。
  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他出生至他14 岁出游为止。
  杜甫于玄宗先天元年即公元712 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
  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比李白小11 岁,比岑参年长3 岁。他出身诗书之家,祖上多为官宦,从小受的教育和李白就有差别。他自言7 岁开始作诗,那么启蒙教育时间或更早些。在他4、5 岁的时候,曾先后在洛阳和河南许州寄居过。9 岁学习书法,14 岁开始出游。这一阶段,杜甫打下良好的诗学基础,可以看作他的为学时期。
  第二阶段,自他14 岁出游至30 岁成婚止。
  这是杜甫接触社会增加历练的阶段。此间,他曾去过河南洛阳,山西郇瑕,江苏南京、苏州,浙江剡溪。24 岁时赴东都入考,没有考中。25 岁又去山东--当时他父亲正在山东任兖州司马,--登上泰山。此后又去过河北,29 岁,再次去山东省亲。30 岁时归东都。于偃师县西北晋阳山下筑陆浑出庄,并与杨氏成婚。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