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秋风入汉关,朔风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兵马未出,气先夺人。
张巡(公元709-757 年)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也有认为是邓州南阳人的。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安禄山叛乱,张巡起义兵讨贼,后来与许远困守睢阳。敌军困城一年,攻城不得下。他在上《谢加金吾》表上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英雄气概,令人感动,但终于因为寡不敌众,又求救兵不到。睢阳城破,他与许远、南霁云临危不屈,一起遇难。后来中唐大作家韩愈专门为之作传,其人其文都能光照千古,震憾人心。他有一首《守睢阳作》,描写唐军将士殊死守城,极其深刻动人,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万万写不出来。他的诗既不似严武的春风得意,也不似高适的慷慨超迈,又不似岑参的气韵高远。严武、高适虽在军旅,何曾经过此等苦战。写战场诗歌,能以生离死别动人心弦者,张巡当为盛唐诗苑中第一人。他虽不列于边塞诗派,但写军旅生活,写到张巡这里,盛唐的气数也就损耗殆尽了。边塞诗歌反映国家的强大,盛唐的威严,高、岑自是正宗正调,岑诗尤多豪迈。但以烈士之言谈兵言战,张巡虽千古,至今有余哀。
(七)盛唐诗苑名家王昌龄、王之涣及常建、李华、刘方平等诗人文学史家对盛唐人物的归类常有不同见解,这是好事情。因为有不同看法才能彼此推动,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有人将王昌龄、王之涣划入边塞诗人行列,也有道理。因为他们都有些边塞诗作。但在我看来,他们的主要诗歌成就并不限于边塞诗一面。二王如此,李华、刘方平、常建也如此。常建擅作田园山水诗,但他的边塞诗同样很有味道。换个角度看,王昌龄、王之涣等诗人很难将他们划入边塞或田园某一诗派之中。特别是二王,他们的诗歌水平很高,诗歌成就可比高、岑,也可比王、孟。所以,将他们单列出来,另行介绍。何况说,盛唐诗苑本是一个诗风诗派并不占主要成分的时代,盛唐风格,首先是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后人为突出主要诗家特点,逐个分类,固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也不能因此便委屈了先贤。
1。七绝圣手王昌龄王昌龄(约公元698-757 年),字少伯,长安(今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进士。王昌龄不护细行,仕途曲折,先后做过汜水尉,校书郎。一生遭受贬谪,先谪岭南,又贬江宁,为江宁丞,再贬龙标尉。但他诗名很大,和李白、王维、王之涣、高适、岑参、孟浩然、杜甫都有交往。他的诗风清丽,虽抒情色彩浓郁但不伤其清新明快。各种诗体中,他最擅长七绝。《全唐诗》收其诗作180 余首,七绝即有60 余首。王昌龄擅长七绝和李白相似,而且他的七绝水平,也不比李太白差。二人同样不拘小节,同样性情潇洒,只是李白于七绝之外,样样皆通,古风、歌行成就尤大。王昌龄用意全在七绝,别的诗体也有佳作,但影响远不如他的七言绝句为大。对此,时人已有定评。王、李二人绝句,可称盛唐独步,终唐一代,以至宋、元、明、清,堪与比肩者,不过二三子而已。王、李七绝,成就相当,但各自的特色分明,色调相近而不相淆。李白七绝,妙在自然,仿佛信口而出,内里功夫却大。王昌龄七绝,妙在千锤百炼,人工造化,浑若天成。若以书法类比,李诗好似张旭草书,虽云烟满纸,规矩自在。王诗如颜柳楷书,虽然有大规矩绝不失之呆板。如他的《出塞二首》、《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都脍炙人口,几乎尽人皆知。其流传之广之遥几和李白《朝发白帝》等七绝名作不相上下,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绝句的内容广泛,有送友,有观猎,有边塞,有伤怨,有青楼生活,有宫中旧事,也有根据民歌改化而来的艺术精品。如他的《采莲曲》二首,同样传播久远,而且意境美妙,文字活泼:"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愿意和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一点也与李白相同。
他的七绝诗中,宫怨诗的数量不少,送别诗的数量尤多。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把许多不同的送别感受,用不同的文字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
如,他的《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
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别情豪迈,如同壮军之酒。
他的《送别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情凄苦,情长万里。
他的《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别情洒脱,诗里诗外,皆是安慰。
奇在他送别必定言"月",好像无"月"不成行。读者如果把这些送别诗收集在一起,不免有月熟生俗的感觉。但细细品味起来,又觉得王昌龄确是一位借月咏别的高手。因为他送别时的情绪和感受不同,好像天上的明月也知情达意,随离别人心情而变化。月中若真有嫦娥仙子,必以昌龄为知音者。
王昌龄写诗多写七绝,写七绝多写送别情,可见他虽然不护细行,但在友情二字上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很可叹他这么一位诗才八斗情重千金的人物,竟然一生仕途如此坎坷不平,可见盛唐之气是要出毛病了。果然在他50多岁的时候,便遇了上战乱。盛唐元气剧伤,从此无法恢复。他也因为动乱而还归故里,竟被刺史闾丘晓"因忌而杀"。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古而然。为时不久,张镐按军河南,命闾丘晓克日赴援张巡许远。偏这闾贼畏敌如鼠,逡巡不前,被张镐杀了,临刑前,他哀告张镐,说家中亲老无人赡养。张镐对他说:"王昌龄家中就没有亲老吗?他们靠谁赡养?"于是"晓大惭沮"。其实这类小人那里知道什么惭沮。杀了闾丘晓,对王昌龄在天之灵,可以一慰。但于中国文学史,纵然杀一万个闾丘晓,又怎能消除失去昌龄的千古遗恨。
2。以少胜多王之涣王之涣(公元688-742 年),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周围)人。曾作过文安县尉。其生平事迹无考,仅有传闻数则于世流传。
王之涣性格豪爽,个性强烈。《唐才子传》上说他,幼年不好读书,"击剑悲歌,从禽纵酒"。情形颇似高适,情态更其张狂。后来折节为文,经过10 年功夫,赢得名声日振。但他看不起科举,科举也不合他的个性。雅好交往名公,与盛唐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皆为诗友。他的诗在当时即流传极广。有传闻说他与高适、昌龄于某处酒家吃酒,一些艺人到来,王昌龄就建议说:"我们都有些诗名,但没有排过先后,现在请他们唱几首本代新诗,以谁的诗被选唱者多决定优胜。"于是,一人先唱王昌龄两句绝句,一人唱高适一首绝句,独王之涣诗没人选唱。之涣便说:"他们唱的不过是些下俚之词罢了。"隔一会儿,有一出众歌妓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所作,接下来,又唱两首,都是王之涣诗,于是三人大笑。
这传闻未必可信,但王之涣声名远大可推想而知,可惜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少。《全唐诗》仅收6 首。妙在这6 首诗的质量很高。上面引过的那一首知名度更高,可以称为盛唐绝句的典范之作。比之李白、王维、王昌龄、刘禹锡、李商隐等七绝妙手,也毫不逊色。
他的另一篇五绝《登鹳雀楼》同样杰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据说现代科技成果,越被引证得多,则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可能性越大。此说若通行于诗,则此诗理当获奖。
王之涣其余几首诗不如上面两首做得如此出类拔萃。但也同样出手不凡。如他的五绝《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不是也很出色吗?
王之涣仅以6 首诗作传于后世,而被称为盛唐大诗人,可见其诗魅力如何。
3。常建、刘方平、李华及金昌绪这几位诗人比之上述诸人,都有差距,但他们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殊不知天下诗人,总是杰出的少些,优秀的多些,没有他们以及千千万万个能诗或不能诗而爱诗的人作土壤,盛唐诗苑也开放不出如李、杜、王、孟、高、岑一样的"奇葩"。
常建(公元708-?)或说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唐才子传》上说他于大历年间授盱眙尉,似不可信。但他仕途不如意则没有疑问。因为仕途不顺,索性放浪琴酒,又曾去山中采药,大约和当时时尚及他的某种信仰有关。有些关于他的神奇传闻,类似小说家言,不谈。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