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这些诗篇包括:《蜀道难》、《梁甫吟》、《古风》59 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李白的这些诗最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创作风格,创作能力,创作天才以及人生观念和价值追求。它们不但意境瑰丽壮观,如日中天;而且遣词造句,打破旧规旧俗,开辟新风新法。好像一切都如江河奔涌,自然流出,却又能布局佳妙,鬼斧神工。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浪漫诗风的杰出代表,完全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或者说李白诗是用盛唐语言、盛唐文化、盛唐风范写就的《离骚》。
  李白主张诗作应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自己的诗就完全没有雕饰痕迹。因为没有雕饰痕迹,仿佛不曾用功,只消随意挥洒,便诗思如潮喷涌而出,贺知章才有谪仙人之感,后进学习李白者则倍觉其难。其实这不是说李白是一位不用功或无须用功的诗人,而是说他完全掌握了唐诗艺术,并且全身心投入,好比特别高明的表演艺术家,他也可能在台上忘词、错词,但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完全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纵然忘了词,也不是演员的遗忘,而是剧中人的遗忘,纵然错了词,也不是演员的错而是剧中人的错。
  李白的这些代表性诗篇,不从小处着眼,而从大处着笔,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岂止破竹而已,简直就是长河巨浪,从天而落。所以一般诗人的那些技巧对他来说,并不适用。他也需要技巧,但不是雕虫小技,而是如椽巨笔,浓妆艳抹,为天地梳妆,为日月增辉。细枝末节他是不问的。好像也不必问,不须问,不屑问。仿佛大禹王治水,只管移山填海,令洪水东流,至于鱼鳖虾蟹,谁去管他。这不是说李白作诗全然不讲细节--没有细节焉能成诗?而是说一切技术手段都要为他的创作服务,为他的诗歌意境服务。有用的便信手招来,无用的便挥手拂去。其实他的诗歌里面,举凡传说、寓言、历史、掌故、人物、花鸟、神话、梦境、高山、大河、碧潭、花树都多到不计其数。不过这些内容一到他的手里,便益显光采。
  李白的《古风》59 首,后人认为非一时之作。但无论如何,这些诗代表了他一生的创作追求和价值追求。 59 篇古风,既各自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既各自独据一方,又形成完整体系。古风59 首将李白对人生、对诗歌、对社会、对自然、对国家、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对宗教、对荣辱的看法,即一切李白关心的主要话题,尽行收容,或用比喻,或用讽刺,或用对比,或用白描,或歌、或咏、或诉、或怨、或颂、或哭、或怒、或喜,或歌中有哭,或哭中有怨,或怨中有愤,或愤中有讽,或讽中有颂。 59 首古风,篇篇皆有特色。他们或是李白一生的总结,或是李白一时的感喟,但都不失李太白诗歌本色。他们是用瑰丽奇异、光采夺目的诗的语言,为李白留下的人生回忆。
  《蜀道难》极写大自然的壮美雄奇;《梁甫吟》啸写李白的社会报负和自己对人生的期望;《梦游天姥吟留别》畅写梦境,虚实相间,闪去闪回,如现代电影蒙太奇一般;《将进酒》速写他和自己的好朋友交往的生活形象与行为色彩。
  李白的这些诗,篇幅都长。这里只能录其一首《梁甫吟》以飨同仁。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开说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猰。。磨牙竞人肉,骆虞不折生草茎。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当安之。"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特别是他的那些名篇绝唱,最突出地代表了盛唐之音。
  唐无李白,中国古代文学史都会减色三分。
  (六)高适、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盛唐诗苑,百花齐放,在诗人心目中本没有什么诗风诗派的主观觉悟,但后人客观考察,则认定他们之间有诗风诗派之别。大体说来,李白、杜甫、王维无诗不能、无体不备,是为盛唐诗苑的三位代表性人物。但王维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田园山水,加上孟浩然的呼应与协助,两个人便成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诗人。山水田园诗外,最有影响的诗派,则是边塞诗歌。山水田园与边塞诗构成盛唐诗苑中的两大主脉。其余出入于两家之外的诗人尚多,但都没有取得这样的规模和影响。
  边塞诗人,首推岑参、高适,俗称岑高边塞诗。岑高之外,也有把王昌龄、王之涣算在其内的,加上李颀、崔颢等位确实可称名家荟萃,阵容强盛。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相比,他们的整体效应更强也更好。田园山水诗人,行为近乎高山隐士,更喜欢我行我素,单兵修炼,加上王维严然诗坛领袖,个人的作用或更大些。边塞诗人则颇有些一入此门不分彼此的感觉。个人成就或有高下,其整体形态、气势与规模,则足以与山水田园诗派一比高低。
  唐边塞诗是盛唐国力强大的外部写照。它不仅在盛唐,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边塞诗人,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本人就是将军,领兵作战,有言有行,可以看作"边塞人写边塞诗",本功本色;有的则是使者,亲身去过边塞,身感实受,颇有心得,可以看作"事关左右,如鱼得水";有的则是文人,也见过边塞风情,也见过军旅态势,加上主观想象,化为诗行一片,可以看作"局外人言局内事"--妙在旁观者清。
  大致说来,高适的诗更"现实",岑参的诗更浪漫;李颀的诗更多想象,崔颢的诗更善观察;严武的诗更多军中厉气,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张巡的诗更具玉碎精神,堪为亡命之歌。
  诗到张巡,虽写战场,却非边塞事了,边塞诗风中便渗入种新的因素。
  它预示着盛唐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中唐诗音已然在即。
  1。边塞诗派中的老将高适高适(公元704-765 年),字达夫,沧州人。他比李白小3 岁,比杜甫大8 岁,他与李、杜都是很要好的诗友,三人曾相与唱和,成为盛唐诗坛一段佳话。但他成诗名很晚,因为他做诗也晚。《唐才子传》说他年50 始学诗,错了。想当初李、杜、高相逢于洛阳,李不过44 岁,高刚刚40 出头,怎能说50 始学诗。但他做诗较晚,则可能是事实。诗歌本少年英雄事,但在唐代,诗的环境很好,即使中年为诗,也容易有所心得。
  高适年轻时,不近功名,雅好博戏,又尚气节,可以想见这是一位性格颇为不逊的青年人。他中年才中进士,后来入哥舒翰幕府。很快被哥舒翰提为书记官。再后来入朝为官,作谏议大夫。高适敢言,终身不便。又喜欢讲究王业霸业,每遇知音,更是滔滔不绝。这一点和李白自是投缘。不过李白的讲究王霸,大半耽于幻想,高适的王霸之想,常有行动。大丈夫坐而言,起而行。在军中则身先士卒,在朝中则不畏权贵。因此,颇使朝中近臣权臣佞臣们不快。肃宗时专权宫中的太监李辅国尤其对他不满。四川发生变化,他出朝为蜀州刺史,后来又迁两川节度使,颇有作为。晚年再次入朝,作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年,卒。
  高适生活经验丰富,又为人正直。他对社会下层如士兵的疾苦很关心,而对一些官僚将领的奢华生活强烈不满。他的边塞名篇《燕歌行并序》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性格。其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原诗未足论,从他的和诗看,他对御史大夫张公(即张守珪)的作风很不满意,对他的奢华生活深恶痛绝,而对边塞兵士的困苦生活,深切同情。对从军士卒的亲人分离,感同身受;对边塞壮士的舍生为国,极表钦敬。全诗写得气势雄浑,曲折跌宕,时讽贪将,时叙别情,时颂征杀,时言理想。抑扬顿挫,感慨百端。实为边塞诗歌的典范之作。其诗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愿意为他们主持公道申张正义。曾咏诗明志"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译成白话就是"为着拯救百姓疾苦,纵然惨遭横死也在所不辞"。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