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验丰富,目光敏锐,又极有诗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物。安禄山叛乱,唐玄宗为着把持权柄,决意分封诸侯,以便让他的几个儿子相互牵制。分封诸侯从来不是好办法,至少自秦始皇以后,已无积极意义可言。高适从唐王朝利益出发,反对此议。但也因此得到肃宗青睐。所以尽管他敢言能谏,却终身不曾致祸。
高适的边塞诗,既有边塞诗歌特有的雄奇豪迈,又具有比较突出的现实风格,虽气势磅礴,但不打狂言,不作妄语。这大约也和他一生经历有关,又和他本人个性有关。从他留传的集子看,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叹颇多,这和他一生劳苦,立意执著不无联系。他有《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是写给杜甫的。二人本亲密诗友,无话不可言之。适逢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忽生感慨,于是吟诗一首,以寄故人。诗中说自己头发都白了,还忝居二千石--当一名劳烦不息的太守,和自由自在的杜甫相比,真有愧意呀!但从全诗看,这是一位将军的感慨,而不只是一位才子的感慨。将军的感慨有别于才子感慨的地方,在于他虽然感慨,还会恪守其责。其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也有些闲适之作,如他的《听张立本女吟》。虽然诗中情景闲适,毕竟为人慷慨,不知不觉间,笔锋一转,那景象又回到边塞情中去了。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2。边塞诗派中的骁将岑参岑参(公元715-770 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他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全唐诗》收其诗作360 首。他与高适齐名,时称高岑。但新旧唐书均无传。岑参无传,李贺无功名,可称有唐一代,两件诗苑恨事。岑参天宝三年及第,累官右补阙,后出为虢州长史。55 岁时迁为嘉州刺史。去官后也没能还乡,最终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一生数度出塞,对边塞风光深有体味,对边塞生活感同身受。加上他诗才横溢,气度非凡,所作边塞诗歌,比之高适更多文采。
岑诗善用比喻,又不乏联想;善于刻画,又不失生动;诗风峻峭,又不伤韵味;用语奇崛,又无害布局。他不如高适实际生活经验丰富,也不似高适处事严谨方正;他之所以客死他乡,想来与他的这种性格有关。新旧唐书均无传,也证明他不是一位在官场中善于交际的诗人。他的志趣似乎也不在官场。他并非仕途上的能人,却是诗苑中的高手。他和高适一样,也是杜甫的朋友。
岑参边塞诗的总体风格,出于豪迈。虽然他的诗中对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苦和伤害,也有深刻的同情和体会,但这并不能妨碍他诗歌的壮烈精神、豪迈风格。天宝八年,他去边塞军中任职,路逢入京使者,不觉诗兴大发,作《逢入京使》,短短四句小诗,形象突兀,性格传神,彼时风貌,历历如在眼前。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他的抒情诗,即使写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也无小儿女情态,而是风格洒脱,别有精神。如他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能写这样的诗作,能这样表达梦境的人,我们知道他一定是位诗中豪士。他有数篇七言歌行,堪称盛唐此类诗歌中的典范作品。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名气最大,这或许和诗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每每为名士伟士引用有关。
其实他的歌行体诗,极富于变化,每因题材不同,选用不同韵律的歌行体式。或颂、或叙、或歌、或咏、或呼、或祝,都能使声调与内容紧密结合,各得风采。他的《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写情状景,大快人心。"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墓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3。李颀、崔颢及严武、张巡的边塞诗作将李颀、崔颢放在一起介绍,是郑振铎先生的发明。而把张巡、严武也放在这里,则是本人的安排。
李颀(公元690-751 年),东川(今四川东部)人。少年时曾居住颍阳。一生只做过县尉之类的小官,因为总也没有升迁的机会,干脆辞官不做,回故乡隐居去了。
李颀是一位奇人。他一生好道,似与李白相近,善写边塞诗歌,又与高、岑相仿。他和当时的大诗人高适、王维、王昌龄等均有酬唱,后人称为"伟才"。他的五言古诗和七言歌行都很有特色,律诗不多,也有很高水平。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边塞诗。他的边塞诗与高适、岑参都有明显区别。他未曾从军,一生只做过一般下级地方官吏,以至被后人痛惜,痛惜他仕途不顺,"只到黄绶"。黄绶者,县级官吏之谓也。他也不曾领过兵,更不曾为过将,却能关心边塞战事,大约和他家居东川有关,也和他长期做下级官吏有关。他的边塞诗不如高诗来得真切,也不如岑参来得狂放。他的诗既有一般边塞诗的气势磅礴,又有诗苑才子的多方联想。诗中人物突兀,情态分明,浮想联翩,笔锋奔放,用语生动,音韵悠长。他有一首《古意》,描写少年从军,不胜其苦,连杀人的胆量还没有哩!然而君命如天,总不得归,一闻羌笛,泪下如雨。不但这位少年人情绪难安,三军上下无不下泪。这种笔法,实为岑、高所无。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他的七律《送魏万之京》,也很有风格。虽为送友之声,别是一番叮嘱。既不像李白那样热情奔放,也不像王维一般佛意禅谈,而纯粹是李颀式的抒情写意。全诗不言别情,只是想象。想象魏万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慨如何,好像不是他送魏万到像魏万送他一样。然而,其情亦在其中矣,其意亦在其中矣。诗云:"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崔颢(公元?-754 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
曾作过大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官。一生事迹无多,天宝十三年去世。
崔颢留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全唐诗》仅收存他的诗40 余首。他的诗虽不多,名气却大。这一半因为他的诗确实写得不坏,一半也因为有李白的表彰。他的黄鹤楼诗最富盛名,怕也与李白的充分肯定有关。崔颢写黄鹤楼的景观,李白写不出,后人也写不出,或许可以这么说"自从崔颢题诗后,黄鹤楼景一人收。"
但他其实有多样的才能,并非只会写一首《黄鹤楼》的。他很善于写青年男女的儿女心态。所作长干曲数首,写男女乡情,别生妙想。其中第一首写女子问话,第二首写男子答词,极富生活趣味,若没有亲自体验,没有细腻入微的观察能力和遣词造句句句传神的诗才,绝不能运用这么平易浅近的语言,写出那么绵绵无尽的乡思。
女子问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男子答曰:"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他的边塞诗,作品无多,却同样写得很有气概。名篇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写得含风吐雨,顾盼神飞。
李颀崔颢之外,堪称边塞诗人的还有一些,不过名气没有他们大。想来盛唐时节,做边塞诗的人多,诗还要多。边塞诗如云如雨,说明盛唐国势强大。后来安史为乱,国势日衰,边塞诗风日下,也就不成气候了。到了晚唐虽有小杜擅谈兵事,也不过谈谈而已,那里还有什么胜事可言。不过是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罢了。
这里还想介绍几句严武与张巡。
严武与张巡都能诗,但两个人的命运大不相同。
严武(公元726-765 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附近)人。曾两任剑南节度使,因为军功封郑国公。但他生活奢侈,贪财好色,恣行暴政,淫欲无度。蜀中百姓叫苦不迭。但他能带兵,也能打仗,化而为诗,诗风凌厉,气度不凡。《军城早秋》一诗,恰如有韵的将军令,倘若敌兵知诗,必将闻言丧胆。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