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我于忍(弘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伍(悟),顿见真如本性。。。令学道者顿伍(悟)喜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
  既然见性成佛在于"一念",见闻觉知、语言文字、坐禅念经等形式反而成了多余的累赘,成了顿悟的敌人和障碍。所以慧能主张不立文字,不参禅念经,甚至不出家也可成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修行成了一种吃饭睡觉、尽其自然的活动。在自自然然的生存中,一旦认识了本心,便就成佛了,"见性刹那即是真"。
  第三,以不离世间、自性自度、凡夫即佛的解脱论,把人们从渴望佛祖拯救的被动存在中解放出来。由于慧能把"真如佛性"归结到人的心,所以此岸和彼岸、众生和佛陀之间,便没有了多大差别,更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只不过在于"迷"与"悟"的"一念"之间。慧能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
  凡夫都是潜在的佛,"一智"是每个人"自性本有"的,是先验的,凡夫到佛位的距离几乎没有,目前未悟还是凡夫,转脸的功夫悟了,就成了佛。这样一来,人就用不着遥远的佛祖来拯救自己,成佛与否,全在于人的自身。换言之,从凡夫到佛陀的转变,并不是由遥远的佛祖决定的,而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只要人们对事物现象无所执著,着重于内心的体认和观悟就足够了。"一食若悟,即众生是佛",吃饭睡觉都是观悟的手段。佛教的"出世"思想被改造成了"入世"思想,这的确是佛教思想史上前所未闻的创举。
  3。唐末五代禅宗的展开慧能在世时,禅宗的影响主要在南方,北方则由神秀的"北宗"统治着。"南宗"压倒"北宗",独撑佛界,那是慧能死后其弟子的功劳。
  唐末五代时期,禅宗进一步发展,受慧能嫡传的南岳、青原二系进而演化成"五家七派",禅宗进入了真正的繁盛阶段。
  慧能门下得到印可传法之人,主要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永嘉玄学、南阳慧忠和法海等。他们各自继承了慧能的宗风,并加以发扬,很快形成新的禅风。其中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系繁衍尤盛。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门下有沩山灵佑、黄蘗希运等,形成"触类是道"的南岳派系。"触类是道"按密宗的解释是,修禅的人"起心动念,弹指謦欬,扬眉瞬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如是全体贪嗔痴等,以至受苦乐等,一一皆性。"①明心见性乃是修禅的目的,但怎样才能见心见佛呢?从弘忍、神秀以来,都认为佛性乃是真心、清净心,只要得清净心,了此真心,就是见性。而怀让则一反其道,主张修禅应该把人的行为综合起来观察,人的生心起念,一举一动,抬手顿足,都应该看作是佛性的表现。因为佛性乃是一个全体,表现各有不同,要见佛性,就要在各种行为上着眼。所谓善恶苦乐,都成了佛性的表现,所以称做"触类是道"。决不能只把清净心看成是佛性。他们在实践上则主张"住心",讲究"息业养神",不要执著地去干什么,也不要故意做恶事或善事,只要能养神,存性,一切都自自然然,这就足够了,也就成佛了。慧能门下另一弟子行思,住青原山静居寺阐化,同门的希迁、神会均于慧能过世后,禀承师命,到青原山从行思习禅。希迁门下有药惟俨,惟俨传法于云岩昙晟,再传洞山良价。青原一派系实始于石头希迁。这一派系主要是发挥了"即事而真"的思想,主张从个别中显现出全体,即从事中显理。希迁曾作《参同契》,大意是说,要是将理事分别开来看,执事固,契理也非悟;如果合拢二者来看,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所谓"门门一切镜,回互不回互",这里面有互相含摄的地方,也有互相排斥的地方。这样看一切事象,自能圆转无碍,而人的行为也可以随缘出没了。此说再传到云岩,更提出了"宝镜三昧"的法门。
  唐末五代间,禅宗由南岳、青原二系演化成"五家七派"。南岳怀让至百丈怀海以下,出现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行思至石头希迁以下,依次出现
  ①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大正藏》卷四十八。
  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最后出现的是由临济门下分化出来的杨歧和黄龙两个支派。佛教史上常把这"五家七派"也称为"越祖分灯禅"。因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倾向是超佛越祖,乃至呵佛骂祖。如《五灯会元》卷六记载石头希迁的学生丹霞天然去见马祖道一,"未参礼,便入僧堂,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马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因而得名天然。另一次,还是这个天然禅师,"于慧林寺遇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呵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不舍利,更取两尊烧'"。《五灯会元》卷七也记载了德山宣鉴禅师大不敬的话:"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佛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仰山慧寂也说:"《涅槃经》四十卷,。。总是魔说!"智闲禅师甚至发誓"此生不学佛法!"①有的禅僧公然要"杀佛"、"烹佛"。这在旁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狂妄,正是禅宗一路否定上去的必然结果。从否定世界,到否定佛学教义,再到否定自我,最后连佛性也彻底否定了。念佛礼佛敬祖求祖,说是心中尚横亘着一个佛和祖的观念,尚存有凡圣差别之心。只有破尽由经籍而文字,由文字到一切外在的名相,才能直指人心,一下子抓住那内在的、本质的成佛究竟。本来"我"即"佛"即"世界",三者统一,一切圆满,一切俱足。只要参悟到这一点,就是抓住了佛法的真谛。这样,传法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正常的语言已不能表达禅理,只能用机锋棒喝来促使门人觉悟。如百丈怀海问马祖道一:"如何是佛法旨趣?"回答是:"正是你舍命处。"宝彻问马祖道一:"什么是大涅槃?"回答是:"快。"这种莫名其妙的隐语、谜语,旁敲侧击,就是后期禅宗的"机锋",这种形式使禅学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临济宗对于求道者所问的问题,用棒打喝斥的方式来回答,使其觉悟。《古尊宿语录》卷四记载:一位名叫龙牙的僧人问师兄翠微,祖师从西方来的目的是什么,翠微叫他拿过禅杖来,接过便打龙牙;龙牙莫名其妙,又去问义玄,义玄叫他拿过蒲团来,接着又打。义玄对这样棒喝法的解释是:"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这就是说,弘扬禅法,开口则生乖,只有诉诸棒喝,令求道者手足无措,才有觉悟禅理的可能。
  "五家七派"虽然基本思想相同,然也各有创见。
  沩仰宗形成于晚唐,是以禅僧沩山(灵祐)、仰山(慧寂)合而名宗的。基本思想是"三种生",即:想生、相生、流注生。想生是指主观思维,"想生为尘,识情为垢,"①必须远离这些杂乱的尘垢,才能获得"解脱"。相生是指"所思之境",即客观世界,要人们"回光一击便扫去",把客观世界扫除彻底,才能摆脱"牢笼。"流注生是指主、客世界是不间断地"微细流注的",是无常而靠不住的东西。
  临济宗也形成于晚唐,由义玄所创。主要提出了"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范畴。这些范畴都是围绕主、客世界的关系而提出的。认为一念心上清净光即是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即是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即是化身佛;而轮回三界受万般苦,只是因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停歇一切向外驰求的念头,就立即与佛无异。习禅而得
  ① 《景德录》卷十四,《大正藏》卷五十一,311 页。
  ① 《人天眼目》卷四,《大正藏》卷四十八,321 页。
  道者,只是随缘任运,不为外物所拘而已。
  曹洞宗形成于唐末,由良阶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开创。主要有"五位君臣"论,认为真如是万物之"君",是本体,宇宙万有是"臣",是派生物。云门宗形成于五代时期,由文偃创立。其思想可概括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大意是,事事物物、乾坤万象都是真如的"妙体",一旦了悟真如,宇宙万物便"万机顿息",只要顺其自然,因语识人,真如即现。
  法眼宗形成于五代,由文益开创。认为"三界唯心,万物唯识",所以主张"不著他求,尽由心造。"①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只要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此宗试图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补充禅宗的内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