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①"一者十,何以故?缘成,故十即一。何以故?若无十,即无一故。。。若一不即十,十即不成;由不成十故,一又亦不成。何以故?
  若无十,是谁一故?今既得一,知一即十。"②推来推去,竟然成了"一即多","多即一","一即十","十即一"。华严宗就是这样,先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然后再用同一性把它抹掉,世界便成了一个浑沌的模糊体,一切界限都不存在了。
  由于"一即一切",所以:"若依圆教,。。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以诸位及佛地,相即、相等故。因果无二、始终无碍,于一一位上即是菩萨,即是佛。。也。"
  ①这其实也就成了密宗所宣扬的"即身成佛"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以及在"法界缘起"的前提下,华严宗的"四法界"、一与多的关系等思想内容。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华严宗佛学体系中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即"六相"与"十玄"说。
  所谓"六相",就是华严宗提出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这三对范畴六个概念。六相中重要的是第一对范畴总与别,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法藏用"椽"与"舍"的关系来说明总与别。
  "问:何者是总相?
  答:舍是。
  问:此但椽等诸缘,何者是舍耶?
  答:椽即是舍。何以故?为椽全自独能作舍故。若离于椽,舍即不成;若得椽时,即得舍矣。"②这里,别相就是椽,总相就是舍,首先说总和别不同,互相对立,接着再讲别相与总相依存,讲二者的依存关系时,华严宗把相对性绝对化,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结论成了别就是总,总就是别,椽就是舍,舍也是椽。所以说:
  ① 《严义海百门》。
  ②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① 《华严五教章》卷二,《大正藏》卷四十五,489 页。
  ② 《华严五教章》卷四,《大正藏》卷四十五,507 页。
  "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熔融无碍,自在圆极"。
  总与别契合为一,圆极相通了。
  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也被华严宗说来说去说成了同一,同即异,成即坏。华严宗所说的坏相,不是指毁坏之义,而是指别相或异相的"各往自法",即事物的"自一":"问:现见椽等诸缘作舍成就,何故乃说本不作耶?
  答:只由不作故,舍法得成;若作舍去,不住自法者,舍义即不成。
  何以故?作去失法,舍不成故;今既舍成,明知不作也。"②说舍坏,并不是说舍毁坏了,是说椽仍是椽,椽是"自一",根本就没有盖舍。
  总的来看,在华严宗所谓的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是指现象的全部或整体,别、异、坏三相是指现象的部分或片断。以舍、椽来比喻:舍为总相,椽是别相;由椽而构成的舍是同相,椽自身又有差别是异相;椽已构成的舍为成相,舍中之椽仍是自身是坏相。关于六相之间的关系,法藏在《金狮子章》中把总、同、成三相视同"一般"的概念,别、异、坏三相相当于"个别"的概念,全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质和作用则由全体所规定,反过来说,一般通过个别得以表现,个别的本质则由一般来决定。六相之间的这种关系,被华严宗称之为"六相圆融"。
  在华严宗的代表人物中,有智俨和法藏两人涉猎到"十玄"说。十玄的具体内容: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二是一多相容不同门;三是诸法相即自在门;四是因陀罗网境界门;五是微细相容安立门;六是秘密隐显俱成门;七是诸藏纯杂具德门;八是十世隔法异成门;九是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是托事显法生解门。
  同时具足相应门,是指理事无碍,同时成立,一切圆满,无少欠缺,人人都得到满足。
  一多相容不同门,是指个别和一般在统一的整体世界中各自存在,互有差别,互相含蕴。即,一多相容,互不相妨,各安其位,互不相同。
  诸法相即自在门,是指各个事物,相互依存,自由自生。
  因陀罗网境界门,是指各个事物都是整个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天帝戴的结了宝珠的网帽,每颗宝珠都照见全部其他珠子的影子,交相辉映,重重无尽。
  微细相容安立门,是指事物无论大小,都同时显现,不相妨害,微尘内收大千世界,毛孔中现无量佛土。
  秘密隐显俱成门,是指世上的一切存在,说隐皆隐,说显皆现。只讲本体,一切事物都是本体,只讲现象,一切事物又都是现象。
  诸藏纯杂俱德门,是指事物既是复杂又是单纯,既可通过个别感官去感知,也可通过众多感官去感知,两种感知皆可与佛国相连。
  十世隔法异成门,是指每个具体的时间都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每个过去、现在、未来又能再分,虽有九世而实为一念所生。
  唯心回转善成门,是指各个事物可隐可显,或一或多,都是心的作用而已。只要保持心体清净,诸法便生。
  ① 《华严五教章》卷四,《大正藏》卷四十五,508 页。
  ② 《华严五教章》卷四,《大正藏》卷四十五,508 页。
  托事显法生解门,是指真理蕴藏在每个事物中,诸法都可以显示佛性、真如。
  通过上述对华严佛学思想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此宗兼蓄各派的特点。
  华严宗是通过繁琐的经院方式构成佛学体系的,这是吸收唯识宗的表现;把佛学体系落脚到"即身成佛"的宗教目的上,是密宗思想的翻版;主张"心净佛现",这又与禅宗相近;而"一真缘起"说,又明显地师承天台宗的"真如缘起"论。华严宗可以说是隋唐佛学各派的"大拼盘",中国化的痕迹已是非常明朗了。
  总体来看,华严宗佛学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浓厚的经院思辨色彩。换句话说,与隋唐其他佛教学派相比较,华严宗的思辨色彩是最为突出的。
  华严宗的思想体系、思维路径、问题的提法,以及范畴的运用等方面,对以后的宋明道学影响深远。我们甚至可以把华严宗看作是隋唐佛学最后通向宋明道学的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
  华严宗创立并盛行于中唐武周时期,会昌灭佛后便一蹶不振,衰落下去。智俨曾收新罗人义湘为门下,此宗经义湘传入新罗。日本天平十二年(公元740 年),新罗僧人审祥到日本宣讲《华严经》,传法于日僧良辩,开创了日本华严宗。
  (七)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1。禅宗生成的文化背景与理论渊源华严宗和禅宗是隋唐佛学中最为晚出的两派,二者都是创建于中唐时期,二者都具有中国化的特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华严宗和禅宗所选择的道路(或者说方式)却是迥然相对的。华严宗所采用的中国化的方式,是折衷吸取各宗教义,独创一套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庞杂佛学理论体系,它不讲究自身的佛法渊源,既可综合三论、天台、唯识诸宗,又能会通大乘空、有各派,是一个"大杂烩",是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各种教义的集大成者。我们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华严宗是中国化了的佛学教派。但是华严宗的思辨特征和宗教目的,带有强烈的贵族气息,也过于沉溺于自身的御用功能,其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大众基础。它创建于中唐而又盛弘于中唐,而后便迅速衰微,真可谓其兴也豁然,其灭也勃然。它的"短命",是其缺乏生存的文化土壤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表明,中国佛学沿着生吞活剥印度佛学教义而发展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华严宗只是佛学"包装"的中国化,或者说,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的痕迹,其内核仍是那些烦琐的印度佛学的教义。
  禅宗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它的兴起,是以否定以往佛学传统的姿态而出现的,把佛学从囿于繁杂教义的轨道上拉出来,引上捷径,并把佛教的贵族化倾向扼制住,请到庶族和平民阶层中。禅宗大胆地摆脱经典教条和宗教仪式的束缚,主张不谈经、不礼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来宣扬佛教的根本精神,为中国化的佛教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领域。
  禅宗的生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南北朝以来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日益形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力量。佛教在隋唐王朝的兴盛,主要得力于统治者对其采取的扶植、利用、联合的政策,佛教势力已逐步成为隋唐统治者有力的御用工具。许多上层僧侣直接参加了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以及镇压"叛乱"等政治活动,佛教势力和统治集团已经构成了相互利用的联合体。这种联盟自然带有"互惠"的性质,不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上层僧侣,被皇帝封以爵位,赐以官品,赏以万金,变成了披起紫袈裟、食邑数千户的显赫官僚。这些贵族僧侣奔竞利禄,奢淫享乐,日趋腐化,在群众中逐步丧失了"牧师"的应有形象,随之也就丧失了"牧师的职能",欺骗的功效不灵了。同时,佛教各个宗派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日趋烦琐,到唐武周时代刊定众经目录时,佛学经籍已达3616 部,4841 卷,如此浩繁的经卷,使群众愈来愈感到厌倦,无法接受,佛教对群众的吸引力也随之丧失了。旧的佛教开始给人以衰老而不中用的感觉,出现了真正的危机。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