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唐以后中国士阶层的特殊情况。这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阶层,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需要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寄托,也需要一种便捷的谋身出路。这个阶层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身在仕途的人,他们一方面高官丰禄,养尊处优,同时又受魏晋百年玄学思潮的熏染,有一种估显"高雅"、"超脱"的心理倾向;第二类是在当时特定的"为僧胜于为官"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弃官为僧的人,他们讨厌旧佛学的芜杂烦琐,需要一种简约的成佛捷径;第三类是深感没落的知识分子,中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渐衰,部分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及其文化产生了失意情绪,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叛心理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也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文化工具和生活方式,把这种情绪发泄出去。
  禅宗便在这种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以革新的面目,从中国旧的佛学阵营中冲出来,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轲、老庄以及玄学思想融入佛教,把宗教唯心主义进一步浓缩化和哲学化,摆脱了烦琐的宗教修证过程和经论词句的解释,由思辨推理转入神秘直觉,并树立"顿悟成佛"的宗教实践旗帜,这无疑对士阶层、庶族贵族以及平民百姓,都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禅宗的佛学理论渊源,一方面可以追溯到东晋僧人竺道生的"佛性说"
  和"顿悟说",另一方面也和南北朝佛教徒弘扬的古印度《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有直接关系。
  禅,为梵文Dhyāna 音译"禅那"的简称,其意译为"静虑",旧译也作"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指的是佛教的一种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修行方式。禅最初始于古印度的瑜伽术,是一种朴素的身心修炼方式,--静坐、安心、数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把这种方式吸收进来,带上了宗教色彩。随着佛教的分化,禅也呈现出不同的种类,其中最主要且最有影响的是小乘禅和大乘禅。
  小乘禅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修行方法,最基本的为四禅、八定、九次第定。所谓"四禅",分别为:初禅,即通过"寻"、"伺"的思维活动而"厌离"欲界,在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喜乐"。二禅,即进一步摒弃由文字符号为思考对象的"寻"、"伺"而形成内心的信仰,并通过禅定本身获得一种喜乐感受。三禅,舍去二禅的感觉,通过正念和正智使自己处于非苦非乐的境界,获得"离喜妙乐"的感受。四禅,即一切喜乐感受皆舍弃,进入"不苦不乐"的境界。八定是对四禅境界的进一步趋越,依次经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走"、"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的阶次,使习禅者进入绝对寂静的境界。九次第定,就是在八定之后再加上一个"灭受想定"的阶次,止息一切心识,灭尽一切思想和感受,得到涅槃境界,完成最后的修行。
  大乘禅是对小乘禅的发展,禅义的范围更宽泛些,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大乘禅不再局限于静坐冥思等固定的形式,而是将禅的修行方式用大乘佛教的理论给予详尽的说明,使禅成为一种观悟佛理的重要方式,形成通过禅观而证悟诸法实相之理的"实相禅"。大乘禅还用禅观解释"佛",提倡念佛修行时,要求习禅者体悟到诸佛如来皆是人心所现的大乘佛理。两汉相交之际,印度佛学东渐,传入中国,禅和禅学便逐步在东土华夏生根发芽。
  东汉末年安息高僧安世高来华,翻译了不少小乘禅经,并将禅定、禅观与数法结合起来,形成禅味十足的"止观"学说,是后来的禅宗北派渐悟思想的源头。而与安世高同时代的大月氏高僧支娄迦谶,则翻译和倡导大乘禅法,侧重于"本无"(性空)学说,这是后来的禅宗南派顿悟思想的源头。两晋时期,随着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的来华传法,禅学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鸠摩罗什的贡献在于使禅学与大乘般若学相结合,而佛陀跋陀罗的影响则在于使中土禅学专门化。佛陀跋陀罗在长安大弘禅业,后到南方传法,使行义理之学的南方兴起了习禅之风。
  继僧肇完成般学的体系建构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慧远和竺道生又综合大、小乘禅学,并渗入儒、道思想,分别完成了"法性"说和"涅槃"学,提出了"法性不变"和"顿悟成佛"的宗教口号,为禅学中国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
  梁武帝时,西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依《楞伽经》在华弘扬禅法,倡导"专唯念慧,不在语言"的思想,称是承灵山法会,拈花微笑的如来心印,标榜"忘言、忘念、无得止观","贵领宗得意",绝不拘守于经文。达摩的门人有慧可,慧可再传粲禅师、那禅师,自成一派,当时被称为"楞伽师"。隋代传至道性,提倡"念佛心是佛",树立起"即心即佛"、"心净成佛"的思想。道信传法于弘忍,弘忍开创"东山法门",首次标出不立文字,顿入法界,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为中国禅宗的开创奠下基石。弘忍彻底改变以往禅师"一代一人"的单传线路,法门大开,当理与法,分头并恢,以致于出现"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的局面。弘忍门下学人云集,禅学遂分为两派;神秀开禅学北宗,慧能开禅学南宗。由于后世禅宗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南宗,所以人们常以南宗与中国禅宗划等号。换句话说,是慧能真正将禅学脱胎而变成禅宗的。
  上述粗线条的勾勒,试图揭示一个简单的道理:禅宗渊于禅学,禅学渊于禅;从禅到禅宗的进展过程,就是禅学中国化而最终成为禅宗的过程。2。慧能的宗教革命慧能之所以能将禅学脱胎而成为禅宗,关键是他在佛教界首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宗教革命意义的主张。
  慧能(公元638-713 年),俗姓卢,原籍河北,生在广东新兴,据他的自序称:"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①幼年以卖柴为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他24 岁时,到湖北黄梅,投奔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砍柴舂米,属寺院的低下阶层。弘忍将传法给他的弟子,让他各作一偈阐明佛法,寺院最有学识的禅僧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认为此偈"未见本性",于是也诵出一偈,让人帮他写出,示于寺中。偈文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姓(性)常青(清)净,何处有尘埃?"①此偈是对神秀偈文的批判,表达的唯心主义思想更加极端。弘忍认为,神秀只获禅学皮肉,而慧能已得禅学精髓,于是将衣钵暗中传给慧能,并差其逃离黄梅,到岭南传教。慧能在岭南一带隐伏活动十多年,晚年时名声大振,南宗禅的影响迅速遍及全国。
  慧能的宗教革命,既是对旧的佛教各派的彻底清扫,又是对禅学内部的革新。其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坛经·自序品》。
  ① 《坛经》:《大正藏》卷四十八。曹溪原本后二句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节所引慧能原句皆出自《坛经》,不再另注。
  第一,以般若性空说来融会涅槃佛性论,确立了即心即佛、自在解脱的禅学基本理论,破除了对心和佛的执著。慧能明白宣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慧能试图把传统佛教的抽象思辨和烦琐论证,以及对"本体"越论越烦琐、僵化的局面,加以清扫,而把"本体"直接安置在人心上,尽量缩短自我意识的循环中主体与"本体"互相冥合的途程,心外别无"本体",现实的人的心就成了"本体"。慧能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一切般若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这就是说,"心"就是"佛","心体"就是"真如"。所以,求佛不别外,只求自家的"心体"就可成佛了。"心体"并不是现实的人的心理作用(见闻觉知),而是一种绝对体,即心自身。求"心体"时不能执著于心,因为"向心觅心,一觅便失。"因为意识永远不能直接意识到意识本身,一经意识,就不再是自我意识了。因此必须破除对心的执著和对佛的执著,直下无心,本体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来。
  第二,设定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将繁重艰苦的禁欲苦行改造成吃饭睡觉、随遇而安的随缘觉悟。慧能从"心即真如"的前提下,推导出"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来。因为佛性就是恒常永洁的真如本性,佛性也就是本心,认识本心并不需要漫长的渐修、准备过程,而在"一念",瞬间认识本性,就能成佛,这就是顿悟。慧修对"见性成佛"作了如下概括:"心开何物?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开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入,。。即觉知见。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