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禅宗并不是隋唐佛学的一个宗派,而是中国佛教整体跨入的一个更高的阶段。从禅宗兴盛开始,中国佛教各宗皆归于禅,禅宗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出,禅宗的出现对以后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佛学在长期的变化中与宋明道学相衔接的链环,以后出现的程、朱、陆、王各派的思想,大多可溯源于禅宗。
① 《大正藏》卷四十八。
(八)津宗、净土宗与密宗1。律宗及其代表人物戒律是梵文Sila(尸罗)和Vinaya(毗奈耶)的意译。戒是"禁制"的意思,律是"调伏"的意思,为戒律中条文的解释。
戒律在佛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约束教徒行为的主要手段,也是佛教徒宗教实践的组成部分。从典籍上说,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从教义上说,戒律则是戒、定、慧"三学"之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戒律也逐渐膨胀繁多起来,《律藏》也就有了皇皇几十大卷。
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分流成各派,据传戒律也相继分裂为五部:(1)昙云德部,称为《四分律》;(2)萨婆多部,称为《十诵部》;(3)弥沙塞部,称为《五分律》;(4)迦叶遗部,(5)婆蹉富罗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学也相伴而兴起,约至东晋,前三部的《律藏》已大多译有汉本。鸠摩罗什在长安时,与弗若多罗共译《十律诵》六十一卷,同时佛陀跋陀在建业译《摩诃僧祗律》四十卷。其后,北方所译的《十律诵》在南方盛行,而南方所译的《摩诃僧祗律》则盛行于北方。到梁时,道复开始研习《四分律》,慧光律师师承道覆,弘扬光大,经其弟子昙隐、道云、道晖、洪理、法上等律师疏钞《四分律》,到隋唐时,《四分律》已成确立了戒律的正宗地位。《四分律》在唐代居于"独尊"地位,并使戒律单独成为一个佛教宗派,这主要得力于道宣的弘扬和发展。道宣是律宗的创立者,也是律宗的代表人物。道宣(公元596-667 年),宋《高僧传》对他的记载是:"姓钱氏,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十六岁落发,便隶日严道场,隋大业中,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依首习律。。。有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及西明寺初就,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诏与翻译。"①道宣关于律学的著作主要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四分律删补阙随机羯磨》二卷,称为南山三大部。这些撰述主要是用大乘教义来会通本属小乘律藏的《四分律》,消除了大、小乘律藏的派别分野,使以后佛学界研习律藏的,都以道宣的解释和规定为依据。这是律学演化成律宗的一个因素。
在道宣以前,佛学界对"戒体"的争论莫衷一是。道宣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戒体",认为"是(身、口、意)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所以戒是"以心为体"。②并且进一步把"戒体"解释为"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而留下来的"种子"。道宣用唯识宗的"种子"说把关于"戒体"的争论平息了。
律学成为律宗的直接原因是道宣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的各种规定,将《四分律》从律学转化为现实的宗教实践。这是佛教戒律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道宣创设戒坛后,各地僧侣纷纷响应,均依坛受戒。道宣把戒律的地位抬得很高,他说:"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
① 宋《高僧传》卷十四,《大正藏》卷五十,790 页。
② 《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一,《大正藏》卷四十,52 页。
"律者,法也。谓犯、不犯、轻、重等,并律所明。。戒者,制也。
制不善法,性不容恶。"
戒律不仅是作僧侣宗要,而且竟成了生死的舟航。可见,戒律在律宗来看,成了僧侣最根本的教义和修行的方式了,教义和宗教实践合而为一了。所以,律宗没有独立的佛学思想体系,只有戒律。
道宣把一切戒律分为"止持"和"作持"二门。"止持"即"诸恶莫作"之意,规定比丘250 戒,比丘尼384 戒,又按犯戒内容分为"波罗夷"(死罪)、"僧伽婆尸沙"(僧残,即向20 个以上的僧众忏悔的"残"死罪)、"偷三遮"(大罪、粗罪)、"波逸提"(堕罪)、"波罗提提舍尼"(向彼悔)、"突吉罗"(恶作)等六类。"作持"即"众善奉行"之意,包括"安居"、"说戒"、"悔过"以及衣食坐卧等种种规定。
道宣以后,律宗的较为重要的人物是大慈、名恪、文纲等。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年)鉴真把律宗传入日本。
在佛教史上,有"律部三宗"之说,即:道宣的"南山宗",法砺的"相部宗",怀素的"东塔宗"。其实,法砺和怀素只能算作律学的两个学派,并没有真正形成宗派。所以此不详述。
值得一提的是道宣的另一个贡献。道宣不仅是一个独创一宗的佛教高僧,更重要的是一个佛教史传学家。他撰述的著作主要有:《广弘明集》在十卷,《续高僧传》三十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这些著作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有相当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对初唐以前中古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查考作用。
2。净土信仰的流布与兴盛净土信仰主要是指对"净土三经"思想的信仰。"净土三经"是佛籍《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的合称。
《无量寿经》二卷,曹魏时由康僧铠译成汉本,内容主要是宣扬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和极乐世界"妙相庄严",并专门讲述阿弥陀佛成佛前所发的"四十八愿"。他的愿得满足而成佛了,所以阿弥陀佛要广引众生"往生"他的"极乐净土世界",信仰净土的人也就能凭借这位阿弥陀佛进入到"西方净土"。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由刘宋时畺良耶舍译出。主要是讲16 种观,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想观、花台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想凤、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前13种观是叫人们去设想"极乐世界"和"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等等的"功德"和"妙相"。后三种观是讲进入"西方净土世界",后所得到的不同待遇,分"三品"、"九级"。
《阿弥陀法》一卷,鸠摩罗什译。主要描绘"极乐世界"的美妙绝伦,阿弥陀佛的神通广大,众生"往生"之后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等情形。按此经的描绘,"净土世界"是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风是香风,水是宝水,神鸟悦鸣,人们可以随心所欲,想食来食,思衣来衣,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往生"的条件也极其简单,只要信仰净土,连念七日阿弥陀佛的"佛号",死后即可"往生"。
关于净土信仰的流布,可溯源至东晋高僧慧远(公元334-416 年)。他后半生曾在江西庐山隐居30 多年,在庐山东林寺聚僧俗123 人,结成"莲社","建斋立誓,共期西方",大肆宣扬净土思想,被后来的净土宗人追奉为"初祖"。净土宗也因此亦称"莲宗"。
净土宗"二祖"是昙鸾(公元476-542 年),晚年定居汾州石壁山玄中寺。著有《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各一卷。他和慧远一样,注重《观无量寿佛》的"观想"思想,修行和传教都以"观想"为主。
净土信仰流布至隋末唐初,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是由隋唐高僧道绰引起的。道绰(公元562-645 年),又称"西河禅师"。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十四岁出家,学《大涅槃经》。隋大业五年(公元609 年)于石壁玄中寺见《昙鸾和尚碑》,颇受启发,遂改信净土。他将以往净土信仰的"观想"方式,改为"持名"念佛。以前的"观想"是心想佛像,设想"净土世界"的玄妙及"西方三圣"的形态和功德。从道绰始,修行的方式变成了"口念"佛号,即诵念"阿弥陀佛",并用数珠记数,没有数珠的以豆子代替,念一声佛,放一粒豆子。道绰著有《安乐集》,系统阐述了净土思想。认为当时是末法时期,五浊混杂,只有信仰净土,才是出离尘世的唯一道路。传统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地方,正在于否定有一个彼岸世界的存在,净土信仰却以宣扬往生净土为唯一教旨,这有悖于佛教大理。为此道绰提出了一个"往生即无生"的理论来自圆其说。他说:"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是假名生,假名生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①道绰是净土宗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口念佛号、以珠计数的修行方式,在当时非常兴盛,使净土信仰的人越来越多。据《续高僧传》记载:"自绰宗净业,。。西行广流。"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念佛声和珠豆之声都能振响山谷,可见净土信仰者之广传程度了。道绰自己每日念佛至少七万遍,一生讲《观无量寿佛经》200 多遍。
相似小说推荐
-
暗影谍云 (深蓝的国度) 起点VIP2022-04-30完结从白雪皑皑的黑土地,来到风起云涌的沪市,一人多面,他心思细密、他机智灵活、他信仰坚定,...
-
明朝假太监 (东北老坛) 创世VIP2019-06-13完结听说过葵花宝典吗?欲练神功,挥刀自宫。错了,完全错了!那本葵花宝典是盗版地,真正的葵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