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隋唐五代史 (史仲文)


  善导(公元613-681 年),唐代高僧。俗姓朱,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人。幼年出家为僧,习《法华经》、《维摩经》等。受戒后研习《观无量寿佛经》。贞观十五年(公元614 年)赴石壁山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倡导专心念佛,被称为"弥陀化身"。他的主张与道绰一致,认为当时是末法时代,众生行愿的方式是称名念佛。据传,善导对净土的痴迷而达到疯狂的地步,每日佛号不绝于口,以致后来念佛时竟能"口出佛光"。他一生以受施之财书写《阿弥陀经》10 万卷,画净土变相300 余壁。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即《观经四帖疏》)、《往生赞》、《净土法事赞》、《般舟赞》等,树立了一宗教法。善导对净土信仰的主要作用,是将道绰开启的"持名"念佛的净土修行方式传入京师长安,使净土宗波及整个北方。有人也将善导看作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
  在净土宗的传播过程中,中唐僧人少康功不可没。少康(?-805 年),俗姓周,缙云仙都山(今浙江缙云县东)人。曾从善导学法,后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县)传播净土信仰。先是让孩童念佛号,念一声佛,给小孩一枚钱。后来念佛要钱的人越来越多,改为念十声佛给一枚钱,于是:"如是一年,男女无少长,凡见康者,则曰'阿弥陀佛'!以故睦
  ① 《安乐集》卷上。
  城之人,相与念佛,盈道路焉。"①少康对净土宗在南方的传播起了较大的影响。
  唐代以后,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死后才到佛国天堂的安慰,迫切希望在现世即得到解脱。净土宗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调和今生与来生、此岸和彼岸、世法与出世法之间矛盾,极大宣扬往生净土不离世法,必须广修十善为出世的资本,往生净土从建立人间净土开始。
  净土宗宣传出生死苦海,到净土极乐世界,正好迎合了在现实苦难中挣扎的下层民众寻求解脱的心理。而且它不论愚智,不讲根机,不旁观想,不必参究,只要执待名号,就算皈依净门,其简易直捷的修行方法对下层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唐末五代时,净土宗渗入民间,并染及士大夫阶层,流传愈益广泛。净土宗的广泛流传曾波及到禅宗,后期的禅宗内部一度有"禅净一致"思潮的出现。
  9 世纪间,日本天台宗僧人圆仁(公元794-864 年)来华学习"持名念佛",回国后传播净土信仰。后日僧法然(1133-1212 年)根据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确立净土教义,遂开日本的净土宗。
  3。"开元三大士"与密宗密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创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是由印度三位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来华传布密教而形成的。佛教史上称这三位僧人为"开元三大士"。
  善无畏(公元637-735 年),梵名"输波迦罗",中印度摩诃陀人,系释迦牟尼季父甘露饭王的后裔。13 岁时奉其父佛手王遗命即位乌荼国王,因兄弟争夺王位兵戎相见,让位于其兄后自己出家为僧,云游于中印度和南印度诸国,后到那烂陀寺习密教,受灌顶。后奉命携带大批梵本经籍东行传法,于开元四年(公元716 年)到达长安,受到唐玄宗的隆重礼待,封为"国师"。先住兴福寺,继住西明寺。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寺翻译密教经典,译出《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开元十二年(公元724 年),奉诏随驾入洛阳,住大福先寺,先后在洛阳、长安两都与一行共译出密教经典千余部,主要译出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这部就是密宗信奉的"宗经",也称《大日经》,密宗的全部理论基本上包括在里面。善无畏病死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 年),死后被赠鸿胪卿。
  金刚智(公元669-741 年),梵名"跋日罗菩提",中印度人。10 岁出家于那烂陀寺,20 岁受戒。先学大乘空宗教义8 年,后学大乘有宗教义3年,31 岁时到南印度跟从龙智习密宗7 年,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经典,颇得奥义。后携带《大般若经》等梵本经典及许多礼品,经海路前往中国,历经艰辛,用时达三年,于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才到达大唐境内,第二年抵达洛阳,受到玄宗的礼敬,后随驾往返东西两都,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开始译经。至开元十八年(公元730 年),共译出《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一品》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后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 年)又译出密教经法仪
  ① 《净土往生传》卷下《少康传》,《大正藏》卷五十一,123 页。
  轨等21 部24 卷。前后共译出25 部31 卷。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 年)病逝于洛阳广福寺。金刚智曾受玄宗敕封"国师",赠号"大弘教三藏"。唐代宗又追赠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官衔。
  善无畏和金刚智是中国密宗的奠基者,而将密宗弘扬光大的则是不空。
  不空(公元704-774 年),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其父是北印度婆罗门族,其母是西域人。不空于开元三年(公元715 年)被经商的叔父带至甘肃,13 岁时到山西太原,继入长安。开元七年(公元717 年),不空拜金刚智为师,出家专习密教。20 岁受戒,金刚智把正纯密教悉皆传给不空。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不空乘船到南印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寻觅密教经籍,随龙智习密教。于天宝五年(公元746 年)携大量密教经典重返唐朝,受到玄宗的无上优遇,住鸿胪寺,继之在宫中设内道场,后移住净影寺,开设灌坛。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年),不空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之邀,至河西武威开元寺,建立密坛,并译出密宗重要经典《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及《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天宝十五年(公元756 年)奉诏回长安,继续译经和开坛灌顶传法。大历九年(公元774 年),不空病逝于长安。
  不空生前历事三朝,受到唐玄宗、肃宗、代宗厚遇,出入宫廷,结交权贵,声名显赫,曾遇"妃主降阶,六宫罗拜"之礼敬。不空临死前被代宗封为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并任为"开府仪同三司"。不空译、著皆丰,在我国北方传教长达50 多年,对密宗的传播和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密宗来源于印度密教,密教由"开元三大士"传入中国后称为密宗,二者的佛学体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或者说密宗是密教的照搬和移植。在移植过程中,"开元三大士"不免加入了许多对盛唐君王和权贵们的溢美之词,试图给统治者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使唐朝的封建统治宗教化。这就是二者细微的差别。
  相传,印度密教始于龙树。其实,密教形成于7 世纪时,是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某些教义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特征,是一种近似于巫术的佛教派别。密教兴起不到一个世纪,就由"开元三大士"传入中国,形成密宗。
  密宗的主要经典就是《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宗教义认为,佛教分为两派,一是显教,即释迦牟尼对一般信徒的说教,另一个是密教,则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来对自己内部徒众所说的不能外传的邃奥法门。密教以外的一切宗派都是显教。密教又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虽然都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但供奉的神祇却有多寡之别,金刚界供养的佛、菩萨、金刚多达1461 尊,胎藏界只供416 尊。
  密宗的主要佛学思想是:(1)"六大"说;(2)"佛众体性相同"论。密宗人认为,世界万物、诸佛、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是"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包容世界万物,同时又具生心中。这个"心"就是"大日如来","汝心本如来,为客尘所翳。"①不仅现实的人的心与佛相同,而且心、佛、众生三者都没有了界限。
  ①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大正藏》卷十八,302 页。
  "界有三种,所谓法界,心界,众生界。离法界无别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界;离心界无别法界,法界即是心界。当知此三种,无二无别。"②。
  这样,佛与众生体性便没有差别了,众生只要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特定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便就即身成佛了。密宗的成佛途径也是比较简约的。
  密宗的教义,内容十分庞杂,既有大乘思想,也有小乘思想,还掺杂进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是一个"杂家"。唐王朝的统治者之所以青睐密宗,并不是因为密宗的杂乱教义,而是密宗从佛教的禁欲主义走向了纵欲主义,女人竟成了修学密法的必要条件和不可缺少的"伴侣"。《大日经》里公开宣称:"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①"中青女人状,。。微笑、鲜白衣。"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